分享

《金匮要略》:此方“解肌祛邪,润燥养筋”,是筋脉失养的良剂

 言午文摘 2020-05-17

瓜蒌桂枝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柔痉的方剂,以瓜蒌根加桂枝汤组成。柔痉是因外感风寒,过汗或误下,耗伤津液,致筋脉失养所造成的。桂枝汤解肌祛邪,瓜蒌根(即天花粉)能滋养津液而润燥养筋、舒缓筋脉,以治柔痉。日本古方派汤本求真说:“瓜蒌根治因虚热,脏器组织燥枯,而于外表发轻微强直性痉挛,于里现口燥口渴及其他之症状”。根据临床实践,瓜萎根的确有治疗因热伤津导致痉挛的作用。

关于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的病证;《金匮要略》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病其实就是抽,民间所说的抽风,但痉病在《金匮要略中》有刚痉和柔痉的区分。“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中风重感于寒,外寒闭塞营卫,故出现恶寒、无汗、头痛、发热、脉浮而紧等证。风寒之邪滞郁经脉,经脉气血不利,则出现筋脉拘急的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等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中风,风邪化热,热伤血脉,筋无所荣,故颈项强急,甚则反张。太阳中风,卫强营弱,正邪相争,表气不固,出现发热,汗出,头疼,而不恶寒,脉浮缓等症状。

“刚痉”为表实无汗,它是太阳伤寒。“柔痉”是表气不固,有发热,汗出,头疼,而不恶寒,是太阳中风,这是两者的区别。痉为风强病,而筋脉受邪,故口噤、头项强、背反张而筋脉拘急。《黄帝内经》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此乃风寒,以风邪为主,邪气阻滞经脉,营卫运行不利,再加素体津液不足,不能濡润筋脉,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此证。关于对柔痉的治疗,《金匮要略》说:“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我们以方测证,因为有桂枝汤,故此方治疗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就是说有发热汗出的症状,发热汗出是太阳中风的证候表现。“身体强,几几然”,整个身体感到拘急的状态,“几几然”表示痉挛不太厉害。太阳中风的脉象为“浮缓”,而此证的脉象为“沉迟”,这就对太阳中风和痉作出了鉴别。既然是痉病,肯定是津液不足,怎么还用桂枝汤发汗呢?发汗不是更伤津液吗?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先把风寒之邪除掉,以治其标,至于津液不足的问题,不是急治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本方剂也兼顾了津液不足的治疗,瓜蒌根,也就是天花粉,《神农本草经》说:“栝楼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天花粉可清热生津。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所以柔痉还是用桂枝汤,但是由于痉是有热而津液枯燥,所以才加瓜蒌根。

本方即《伤寒论》桂枝汤加蒌根而成,其方剂组成为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方中用桂枝汤外解风寒,加入栝楼根甘寒润燥而通津液,并且善通经络。配合成方,可收解表生津并重之效,表证解,津液通,筋脉得到濡养,而痉也自愈。故《金匮要略论注》说:“其缘由筋素失养而湿复挟风以燥之,故以桂枝汤为风伤卫主治,加栝楼根以清气分之热而大润其太阳经既耗之液,则经气流通,风邪自解,湿气自行,筋不燥而痉愈矣”。服用本方后,最好服少许热稀粥以助出汗,但以全身微汗为度,不能大汗淋漓。

本方可解肌祛邪,舒缓筋脉。以有桂枝汤证而身体全部现轻度强直痉挛,身热,汗出,口燥渴为主。症见项背强直,肢体拘急,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或兼弦。本方可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落枕、颈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皮肤干燥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神经性耳鸣等属上述证机的患者。用本方治疗小儿抽搐症,气虚加党参,脾虚加白术,血虚加当归,阴虚加石斛;本方加葛根治疗外感病等均有良好的效果。若用本方治疗颈椎骨质增生症时可适当加活血药、软坚药、化痰药,以提高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