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关于《雷雨》的教学模式,我想了很多,也看了很多教学设计,但都觉得有一些枯燥。 《雷雨》本身是一部非常有魅力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话魅力更甚,但如果用PPT和师生问答的方式打开,就失去了剧本的生命力,也失去了走进戏剧的机会。 我所在的地区还没有开学,所以还是网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我大胆地选择借助网课的便利,把这节课变成一节语音吐槽弹幕式的话剧欣赏课。 换成人话来说就是给学生播放雷雨话剧视频,在关键情节处暂停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早这么说不就明白了吗!) 关于视频选择 我选择的是明星版话剧《雷雨》 以第一课时为例,第一课时我选择了三段视频,分别是开场—繁漪喝药—结尾,引入了“动能与势能”的概念。 注意:这节课不是教材的选文,而是整部话剧. 第一幕 壹·人物出场 十年前,一个夏天, 郁热的早晨 剧本《雷雨》是有序幕和尾声的,不过舞台版一般都会删去,直接从第一幕开始。我只是顺便提了一下,没有重点去介绍。 第一幕第一场是四风和鲁贵的谈话,但也是信息量很大的一场——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人物关系、安排了一些角色的出场、为后面埋下一些伏笔。 图片来自网络,不是濮存昕版。 看完这一部分,我大致梳理了人物关系和大致的剧情:雷雨将袭,死气沉沉的周公馆发生了一桩悲剧。 鲁贵向同是周家下人的女儿四凤索要钱财,并透露四凤和大少爷之间的“不正当关系”,言语间为四风母亲侍萍的出场埋下了伏笔。四风也从父亲口中得知了大少爷和太太繁漪的往事。 曹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他仅仅用了一场戏就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了,读者或观众也从各种渲染中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这节课的核心是结构、主题和语言,因此每部分我都会从这三个角度解说,第一部分是一个整体概述: 结构——符合“三一律”的锁闭式结构 主题——伦理悲剧(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得出) 语言——跟随视频赏析,不赘述。 跪下,劝你的母亲喝。 贰·繁漪喝药 名场面警告! 这段可以说是《雷雨》名场面了,生动地刻画了周朴园封建家长的权威。也展现了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四人间的矛盾,我选择用动能这个物理概念解释戏剧冲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用动能解释冲突”这是我之前看到的某个论文或者视频里的观点,但因为时间太久记不得出处,关键词检索也没有检索到。如果有朋友碰巧也看过这个可以后台告诉我~ 我们先看一下动能的解释:物体由于作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 也就是说,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这种动能,“繁漪喝药”这个修罗场的诞生,看似是周朴园权威主导到的,实际上是四人间的矛盾激化的产物。 周朴园想让繁漪喝药,并非为了治病,而是想展现他的地位。 繁漪的抗拒也不仅仅针对喝药,更是不愿意接受被安排的命运。 周冲劝母亲喝药,既有对母亲的心疼也有对父亲的方案。 周萍的下跪,既有对父权的畏惧,也有与繁漪不伦恋的难堪。 繁漪最后的举动是不忍,所以选择咽下这不公的宿命…… 人物之间的动能强化了冲突。 叁·悲剧的到来 萍,我万万想不到竟是这样。 被作者偏爱的繁漪 繁漪喝药到结局还有很多内容,包括课本的选段,这里省去,直接到结尾。 如果说“繁漪喝药”是人物的动能,那么结尾的悲剧就是现实与过去交织带来的势能作用。 科普:势能不是属于单独物体所具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 换句话说,《雷雨》的悲剧不是剧中人物有意促成的,我们可能会以为是繁漪最后的举动让悲剧无可挽回,但就像繁漪说的“萍,我万万想不到是这样。” 真正促使悲剧发生的原因是早在过去就埋下的种种伏笔,“不公平的命”指引侍萍来到了这里,无常的命运让亲兄妹相爱,压抑的生活使繁漪把继子当做信仰与寄托…… 讲到这里,《雷雨》的主题也不再是刚上课时张口就来的“封建伦理悲剧”,能挖掘和探讨的还有很多,就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了。 文字/煤灰 图片/网络 版权/不端庄语文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