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红楼梦:新红(1)—《红楼梦》重拍,疑虑与期待

 云影品红 2020-05-17

  

吵闹了这么久,《红楼梦》终于真的要重拍了。

《红楼梦》该不该重拍?当然应该,一些世界名著就曾经重拍过,如《蝴蝶梦》、《简爱》等等。金庸的武打“名著”也重拍过许多次,如《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鹿鼎记》更是有梁朝伟版、陈小春版、周星驰版,还有什么李小飞版、张卫健版,还有正在拍摄的黄晓明版。凭什么“我们的”《红楼梦》、连毛老人家也评价甚高的我国古典花园中的奇葩就不能重拍?

周璇、袁美云以及林青霞、张艾嘉演的《红楼梦》本人没有看过,不敢妄评。夏钦、陶慧敏的电影版断断续续看过一点,因种种原因,始终未完整地看完,感到遗憾。对文革前的越剧电影和87版电视剧要稍微熟悉一些。

说实话,徐玉兰、王文娟等演员年龄偏大,不像十多岁的青春少年。但其俊美的外形,翩翩的风度,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颠倒了众生,至今无有出其右者,使人觉得贾宝玉和林黛玉就应该是那个模样。尤其是“焚稿”和“哭灵”两场,感人至深,使人不由自主地与剧中人一起悲愤难抑,潸然泪下,正如前人评《红楼梦》时所写——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惜电影篇幅有限,只集中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上面,怎能表现出《红楼梦》的博大宏伟?

八七版电视连续剧里的女儿们大多青春亮丽,稍稍弥补了演技的不足,那多彩的服饰,缤纷的花草,老祖宗、凤辣子的笑声,宝、黛、钗的每一个眼神,还有潇湘馆里的森森翠竹,池面荡舟时那摇曳的残荷,加上那一首首婉转的歌曲,都在娓娓地诉说着那三百年前的故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当然电视版的红楼梦也有不足。比如黛玉好像醋缸里泡出来的,常常一副含嗔带妒的样子;只见刘姥姥在潇湘馆的竹阴路上摔交,却不见她称赞黛玉那比上等的书房还好的绣房;妙玉太一般,没有超凡脱俗的风度;才貌双全的宝琴竟然是个毫无气质的“胖丫”,真真辜负了曹公笔下的“艳雪图”;李纨青春尽失,像个中年人;那面如满月,眼似秋水,与宝玉像一对双生弟兄的芳官,却是一个还没长醒的小丫头;黛玉的衣着应当多一些鲜艳的,她是芙蓉——荷花么,映日荷花应当别样红啊;宝钗雍容华贵,少了一点淡雅,“淡极始知花更艳”,不单是指她“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吧?书中说她从来不喜欢花儿粉儿,闺房里更是如雪洞一般;还有宝玉后来潦倒落魄的形象,也令人感情上不能接受,他应当做和尚啊,像弘一法师那样有文学修养,精通音乐书法绘画的僧人,万般无奈时,就是画画、做风筝卖也行啊......

然而真的要重拍,又谈何容易!

首先是演员不好选。年青漂亮的演员不少,只是现在的小青年浮躁而且急功近利的多,能沉下心来认真读书、体验生活、研究角色的人太少。冯喆、陈道明若非常常在书海中遨游,怎么有那一股似乎与生俱来的书卷气?唐国强如果不是博览群书,苦练书法,自身修养很高,又怎么能将我国古今的两位伟大的政治家——诸葛亮和毛泽东演得那么好?徐少华的唐僧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出的潇洒以及骑马时那飘逸的身影,苏绣文的王丽珍那奔放而有些妖冶的西班牙舞,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很难相信现在整日价沉溺于网络的少年们,能够静静地把那厚重的《红楼梦》认真地研读个两遍,三遍,仔细地揣摩,看曹公笔下的宝黛怎么口不应心地拌嘴,看大观园的女儿们怎么喝茶,赏花,吟诗作画......

其次担心的是会加上太多的“时尚元素”,所谓要符合当今人们的欣赏习惯。真担心把贾宝玉演成了韦小宝,宝姐姐和林妹妹也像新《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小青那么袒胸露背,贾琏一味风流,忘了他还是贾府中的里里外外一把手......

茅盾先生能背诵《红楼梦》,毛主席说没读过《红楼梦》的就不算中国人。外国人糟蹋我们的古典名著,将《红楼梦》翻译成“绿楼梦”,说《水浒传》是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胡玫导演的电视剧都是大制作,大手笔,我们期待她能拍出一部忠实于原著的、好看又耐人咀嚼的《红楼梦》。

2006-08-31 0:04:00  发表于青藤文学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