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白后两句才知道恨错了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219)

阳货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远之则怨。


明白后两句才知道恨错了

小时候,正赶上批孔,说孔子是封建主义的孝子贤孙,什么意思也不懂。上小学三年级时,还不怎么会写作文,有天语文老师给出了一道作文题,要批判《三字经》。《三字经》是什么东西,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就问老师,老师说是孔老二写的,就要批。这一下就难住了我这个小学生,从满校园的大字·报中看到《三字经》是害人经之类的句子,就抄了三句,后面加上两句“我们要批孔老二,把他批倒批臭”,以诗歌的形式写到作文本上,因为用散文的抄法,三行不到,老师肯定不愿意,作文肯定过不了关。是不是很可笑,不过,这可是我人生写的第一首诗。

生长在农村,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愤愤不平,让我们妇女地位这么低都是孔老二害的。上大学时学的是中文,读《论语》,读到“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作为女性,又年轻气盛,心中不高兴。心里说,你孔子也太坏了吧,把女人与小人等同起来,小人是什么人?凶恶,奸诈,坏事做尽,女人是这样的人吗?嘲笑孔子说,你妈也是小人吗?从此更加讨厌孔子,连带《论语》,可见年轻时读书多么浮躁。

人到中年,再读《论语》,才明白它是一部人生沉淀之书,说的是人生的大智慧,没有经过人生的磨砺,就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这时才明白自己对孔子的那句话理解是错误的,只从字面上理解,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对“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的理解更是错的离谱。

错在什么地方,错在对“小人”和“养”一词理解错误,望文生义;也错在没有从整段话去把握孔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用意,断章取义。

为什么孔子要把女人与小人放在一起来说事,就先要明白“小人”什么人?
在《论语》中,“小人”共出现24次,它常常是与“君子”相伴而存在的,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这说明“小人”与“君子”是相对的一对概念,理解“君子”一词对理解“小人”至关重要。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比如“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草遇风必偃。”统治者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风吹向哪个方向,草就倒向哪个方向,是说统治者德行是社会的风向标。二是指修养比较好的人,《论语》中绝大多数的“君子”都是指这类。

相对于“君子”,“小人”也包含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地位低下的人,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不普及,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规模很大,弟子累积达到了三千,但受教育的人还是少数。地位低下的人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其见识就比出身贵族的人短浅一些,因而“小人”又引申为目光短浅的人。樊迟问孔子怎样种菜、养花,孔子就说他是小人,因为孔子培养的是治国理政的人才,做具体事务不是做管理者应该操心的事,他认为只要把国家治理好,自然有人去做这些具体的事务,因而他认为樊迟目光短浅的人。

另一种是指品德修养差,人格有欠缺,现代汉语中“小人”成为彻底的贬义词就是从这个意思上来的。过去对孔子的话有误解就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孔子。
在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中,“小人”是第一种含义,是指目光短浅的人。古代女子同这类“小人”一样,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学识眼光受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缺乏高度,从这一点上讲,女子与小人是差不多的。

再说“养”字,当初把它当作“养活”来讲的,心里就有些不平,为什么说女人难养活?后来认真读《论语》,读了许多儒学名家的解释,才知道“养”在这里的意思是“相处”“伺候”。

要想正确地理解“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必须把后面两句话放在一起讲才对。孔子完整的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同“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近,亲近;孙,同“逊”,恭敬;远,疏远;怨,怨恨。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女人与小人一样很难相处得当,离得太近了,他们会因亲昵而对你不太恭敬;如果离得太远了,她觉得你不重视她,就会心中不满。

这样一看,孔子观察很仔细,很形象地勾画出了小女人的形象。现实中,中年丈夫遇到最头疼的事就是如何说妻子的相貌才让妻子满意。妻子觉得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丈夫没有以前那样重视她,就会时不时地问丈夫她相貌比以前怎么样,丈夫说漂亮,妻子马上就说他不诚实,欺骗她;丈夫就说没有以前漂亮,她就会说我知道你嫌弃我没有以前漂亮,弄得丈夫说什么都不对。

孔子这一段话的重点不是说如何与女子相处,他是通过与女子相处之难来说明做到中庸很难。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重要的哲学思想,什么是中庸?孔子只是提出了这个命题,并没有在《论语》中进行具体的解释,更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他是针对不同弟子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以及不同问题来教育弟子怎么做才是中庸。

《论语·先进》有段话,历来被看作是对于中庸的最经典的解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最优秀?孔子说,子张这个人做事往往过头,而子夏做事有点不到位。子贡说,照老师说来,子张是不是比子夏优秀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孔子这句话是这段话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里孔子提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过”,就是过了头;另一个是“不及”,就是不到位,孔子认为做过了头与做得不到位都是一样。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过和不及都不是事物的最理想的状态,只有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是最佳状态,这个度就是中庸。所谓中庸,就是既不过头,也不是不到位,而是恰到好处。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庸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这个分寸感特别难以掌握,孔子就用了与女子和相处之难这个例子来说明分寸不好把握,亲近了不行,太远了也不行,要拿捏好分寸太难了,难怪人们对孔子有误解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