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闵子骞其人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21)

雍也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先进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闵子骞其人

在《论语》中关于闵子骞的记录不多,只有5条,却也画出了他的大致轮廓。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闵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在“孔门四科”的“德行”科中排名仅次于颜渊,排名第二是七十二贤之一。

《论语·先进》记录几个弟子侍立在孔子身旁,描述了他们的形态,“闵子侍侧,訚訚如也”。訚訚,中正的样子,这不仅刻画了闵子骞的外貌端庄方正,更是说他的为人也是中正的。《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鲁国权臣季氏想请闵子骞做他的封地费邑的地方官。“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能以己之学问治国安邦,这一直是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寻找从政机会,一直是求而不得。这本是从政的大好机会,但闵子骞却拒绝了。因为季氏把持鲁国政权,闵子骞认为不合臣道,到他手下做官是为他服务而不是为国君服务,他就婉转地推辞了,并且强调说如果再勉强他,他就搬到国外去。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他道:“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具有从政的德行和能力的君子,未尽一定要做官。做不做官,这与世道有关。孔子虽然主张不可为而为之,但他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因为天下无道,好的政治主张难以实施。程颐的弟子谢良佐解读比较好,他说,处于乱世,遇到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也就是说死磕硬碰会引来祸患,屈从恶势力会招致侮辱。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刚柔相济,应付自如,保存自我。

闵子骞沉默寡言,看问题切中要害,说话一语中的。鲁国要扩建叫长府(金库和兵器库),规模较大,闵子骞认为比较浪费,劳民伤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就说:“照着老样子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子就称赞他说:“这个人平时不怎么说话,一说话就很中肯。”

闵子骞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是个大孝子,孔子对他的孝行大加赞许:“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闵子骞少时受到后母虐待,冬天让闵子骞穿单薄的衣服,手冻得冰冷,而后母所生两个的孩子穿的棉衣又厚又暖和,被其父发现后想要休后母,子骞劝他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听众了他,而后母也悔改了。后人根据他的故事,编成戏剧《鞭打芦花》;绘成了图画单衣顺母,列入《二十四孝图》中,排在第三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为了宣扬闵子骞孝悌忠义,对他多有嘉奖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封闵子“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琅琊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