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四重境界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87

公冶长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为政篇

子曰:“君子不器。”

人生的四重境界

《论语·公冶长》的前半部分是孔子评弟子的德行,前三章分别评了公冶长、南宫适和宓子贱,孔子给三人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宓子贱,孔子称赞他是君子。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比较聪明的人,也比较能干,不论是做官还是经商,样样精通,成绩卓著,觉得应该比其他人评价更高一些。他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看自己的,就问孔子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器”。

子贡知道老师说过“君子不器”,老师说自己是“器”,说明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够不上君子,他虽然有点失望,但很尊重老师的评价。器有大小之分,子贡说我既然是“器”,是哪一种“器”,孔子说他是“瑚琏”。瑚琏是祭祀用的祭器,玉做成的,华丽而贵重,说明子贡不是一般的器物,是大器、重器,也就是说他不是一般的人才,是可以治国安邦的国家栋梁之材。

从中可以得出人生有四重境界,即不成器、成为器、成大器、成不器,正好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基本吻合。

第一重境界,不成器。器,原是指器物,有一定的用途。不成器,就是毫无用处,我们比喻一个人没有一点生存的技能,就会说这个人不成器,一无是处,在社会上难以生存和立足,对他人和社会没有一点意义,相反还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这种境界,与冯先生的所说的自然境界很相似,这类人做事无所用心,不求上进,只是顺着他的本能糊涂混世,破罐子破摔,就是一堆扶不上墙的烂泥。

第二重境界,成为器。《易传》:“君子藏身于器。”一个在社会上生存,首先要有傍身之技,才可以自食其力,可以养家糊口,他可能不会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但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这重境界相当于冯先生所说的功利的境界,这一类人很现实,考虑最多的是世俗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吃饭问题,虽然功利心很强,但可以自足。

第三重境界,成大器。吃饭是人生存的前提,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吃饭问题解决后,还要想到人是社会的一员,要有责任感。人还要立足社会,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并且贡献越大,自身的社会价值就越高。所以,不能满足于做小人物,成器只是人生的第一步,要努力发展自我,要成为国之大器,可以置庙堂之上,委以重任,像子贡那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效力,治国安邦。这重境界相当于冯先生说的道德境界,生存问题解决后,还要尽社会的道义,为社会尽义务,要服务社会,为社会多做贡献。

第四重境界,成不器。“器”是固定的,其用途是受限的,一个人成为一种“器”之后,自身就会受到限制。所以,不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种自限其用的器物,要突破自身的局限,要有大气象。这重境界,相当于冯先生的天地境界,这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不但要有大作为,还要有大修养,追随“道”,致力于“道”,这个时候是一种自在自为自适的状态,就像孔子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放达,像庄子的“逍遥游”无拘无束、“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跨越得失生死。

人生的境界高低不同,人生就会格局不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千万不要“不成器”,要先成“器”,然后努力成大“器”,努力向“不器”靠近,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做人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事业上取得成就,还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歌诵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高的山峰可能爬不峰顶,但我还是要努力地攀登,宽阔的大路我可能走不到尽头,但我们还要努力地前进;圣人的境界尽管我们无法企及,但我心灵向往着它,以圣人的境界为理想,向着它不断努力,一定会接近圣人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