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诗人张九龄与三门峡

 丁小悟典 2020-05-18

    在生机勃勃的大唐王朝,诗人追求并不仅仅是写几首好诗而让自己扬名江湖,更大的梦想是出将入相,文能经国,武能安邦,方觉不枉此一生。唐代诗人中,官至宰相的不少,像张九龄诗写得好,官也做得好却不多,史称他“文学冠一时谔谔有大臣节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广东曲江人。自幼天资聪慧岁能吟诗作对写文章,十三岁时,拿着自己的文章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后大加赞赏说:“这个孩子的前途不可限量。”702年,进京赶考第二名,任秘书省校书郎712太子李隆基问策天下之士,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张九龄对策出类拔萃,提拔右拾遗做了专给皇帝提可行性建议的谏官

    716年,因与当朝宰姚崇政见不和,张九龄辞官归养岭南。他见当地交通阻塞,向皇帝打报告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批准后,他实地勘察,亲自指挥,趁着冬季农闲征集民夫开凿,开成了全长十几公里大庾岭路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后人誉这条路为“古代的京广线”。

731年,张九龄被召入京,任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不久,后提拔为中书侍郎,做了唐玄宗的私人秘书,回归老本行,耍起了笔杆子。732年,渤海王李武艺谋反,玄宗对中书省草拟的讨伐诏书十分不满意张九龄修改。他一挥而就,玄宗十分满意,拜之为工部侍郎兼知制诰,专代皇帝草拟诏书。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秋季,玄宗北巡,禅山祭土,命张九龄制作祭文,张九龄当着他的面,援笔立就,洋洋洒洒写了十三张纸。玄宗称他为“儒学之士”、“王佐之才”,常常感叹说“九龄文章独步本朝,朕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之元帅也”。

733年,张九龄任宰相,他一向注重仪态,风度儒雅。旧例,大臣上朝,都把记事的笏板别在腰间,唯有张九龄与众不同,他体弱,常让人拿着笏板,用锦袋装着,站立一旁,这让喜欢情调的玄宗临朝眼前一亮,对左右说:“每见九龄都感到精气神为之一振。”以后再用新相,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734年,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轻意出兵作战,大败而归,被押解朝廷。张九龄纵观其所作所为,认为他有野心,力主杀之以绝后患。可是,玄宗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后来安禄山起兵反唐,玄宗先是丢了都城长安丢了杨玉环,最后丢了皇位才想起张九龄的先见之,肠子都悔青了。玄宗在位已久,对国政开始懈怠,九龄就直言进谏,逮着机会就给玄宗上政治课,这让他很烦。73685日,玄宗生日,百官大多进献奇珍异宝只有九龄进献《千秋金鉴录》十章,讲兴废道理,劝玄宗励精图治。玄宗表面嘉赏内实嫌之,后来听李林甫,罢免了张九龄相位。三年后,张九龄病世。这位名相退出政治舞台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

    张九龄不仅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卓绝的诗人。玄宗出巡爱作诗,随行张九龄一一奉和。713年,玄宗巡行到陕州,张九龄随行,奉和作《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描绘了古陕州险要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交通要道;另作《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玄宗北巡,经过灵宝西晋大将军王濬墓时,张九龄奉和作《奉和圣制过王濬墓》:“汉王思鹿,晋将在弘农。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赞扬王濬建功立业的不朽功勋;路过函谷关时,奉和作《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抒发了诗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政治理想。

    代表张九龄诗歌最高成就的并不是这些奉和应制诗,而是清新自然的山水诗,他是盛唐山水诗的开创者,被誉为“文高宗匠”,“一代辞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