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志是行仁的关键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64

里仁篇

子曰:“苟志于仁,无恶也。”

立志是行仁的关键

这一章里,对于“无恶”的理解是有争议的,主要分为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恶”,读音为“é”,在这里是做坏事的意思。“无恶”,就是不做坏事。仁是让人变好的,如果人心向善,就不会去做坏事。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错,但是向善的人不会主动作恶,即使有时不小心做错了事,初衷不是要做坏事,类似于好心做错事。反过来说,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我,先从不做坏事开始,并且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个仁者。

第二种看法,“恶”,读音为“”,厌恶之义。“无恶”,就是没有什么人可厌恶的,这是承接上章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来的,认为仁者对于好人自然是喜欢的,对于不好的人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恨得牙痒痒的,因为仁者有仁爱之心,对于不好的人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去感化他,帮助他变成好人,就像佛教里的菩萨一样,度己之后去度他人,而不是自己独善其身,不管世事与他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应该有的胸怀和担当。

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管是不做坏事,还是对人无所谓厌恶,前提条件是要成为仁者,即“志于仁”,立志是行仁的关键。朱子认为,“志者,心之所之之谓。”所谓“志”,心之所向。先有其心,然后才有其行。

立志对于一个人特别重要,是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立志就是确立人生理想,有了理想,人生才能目标,行动才有方向,坚持才有动力,奋斗才有毅力。孔子特别看重立志,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志”。他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强调“志”的重要性;他与弟子谈“志”(《公冶长》:“盍各言尔志?”);孔子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正是由于他早立志,以此为人生的起点,才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人们敬仰的圣人。

只有立志行仁才会成为仁者。要想做仁者,首先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时时处处约束自己,才会“处穷”不怨天尤人,“处乐”不得意忘形,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