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屈原及许仙

 丁小悟典 2020-05-18

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大大伤了国人的自尊,引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把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以示保护。但是人们对传统节日不再重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节日本来是属于国人自己的节日,绵延几千年,记得小时候不管过什么节日都是我等待已久的事,不只我,绝大多数中国人也是这样。为什么传统节日离我们是渐行渐远呢?

在许多国人的印象中,传统节日总是与吃连在一起的。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离不开吃……看看外国的节日,情人节,母亲他,父亲节,平安夜……听听,多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气息。难怪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过“洋节”。

过节首先想到吃,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吃饭一直是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但几千年来,吃饱饭的时候并不多。在旧中国,我外爷家是地主,从来不敢糟蹋粮食,地上掉几粒粮食就急忙捡起来放到粮仓里。小时候听母亲说,除了身份特殊的外爷、大舅和干活的长工平时能吃到白面馒头外,其他人只能吃掺了黄面或黑面的“两掺馍”。这与我当时有限的阅历想象的地主家庭的生活相去甚远,简直是匪夷所思,天方夜谭。

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日子里,人们平时省吃俭用,在过节时才勉强奢侈地吃一回。我们祈盼过节就是可以借机开开荤,即便开不了荤,也可以让饭食改改样,使困乏的生活添加些微乐趣。

现代社会物质的富足,挤压着传统节日的乡土气息,消解着传统节日的神秘气氛,由农业文明支撑的文化心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来在过节才能吃到的元宵、粽子、月饼随时都能买到,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过节与平时吃的没有什么两样,少了过节时的期待和过节时满足的心情,没有了过节的激情,没有了传统节日的氛围和喜庆,感到失落,失落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怀,还有传统的文化心理。

其实传统节日的饮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只是人们过分突出吃的功能,而忽视了它深厚的内涵。传统节日不只是一个节日,更多的是一种深藏在心中的华夏文化情结,一种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根的延续。就像端午节的吃粽子只是一种表象,透过这一表象,让传统文化的情结永远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底里。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记忆中吃到粽子的年份并不多。一则是北方没有糯米,包粽子用的是粘性很大的黍谷米。那时还是大集体,生产队种了才能吃到。谷子的产量没有玉米高,很少种粟谷米。二则是端午节前后正是“三夏”季节,抢收抢种,连续忙碌的人根本就没有闲暇闲情包粽子。三是过传统节日是“四旧”,要破除,人们不敢大张旗鼓过节。

小时候,端午节饱不了口福,听大人们讲白蛇的故事也是一大乐趣。《白蛇传》大家并陌生,其中一个情节就是端午节这天,许仙在法海的唆使下,诱逼白蛇喝下了雄黄酒现了原形,许仙才知道娘子是蛇妖,又惊又怕,逃到了金山寺。后来,法海就把白蛇镇到塔下。上初中时,学了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才知道这座塔叫雷峰塔,在人间天堂杭州西湖边,并且倒掉了,也像鲁迅先生一样高兴。

在这篇文章中说,法海最后躲到蟹壳里,与我听到的传说不同。听大人们说,法海后来变成了丑陋的赖蛤蟆,因他做了亏心事,端午节这天就不敢出来。这就是“蛤蟆躲端午”的传说。本来赖蛤蟆奇丑无比,我就不喜欢,看到他就远远躲开。当听到它就是祸害白蛇的法海变的,只要看到它,毫不犹豫捡起石块就砸,一边砸还一边喊,“打死老法海,打死老法海”,只到把它砸了个稀巴烂才解恨。

读书多了,才明白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不忍心沉入汩罗江的屈原被鱼吃掉,就把米撒入江中喂鱼。起初敬重屈原是因为历史书说他是一名爱国诗人,后来读了屈原的一系列诗篇,更喜欢他“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浪漫诗人的气质,为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而感叹,为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染,为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孜孜以求精神所鼓舞,为“首身离兮心不惩”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慨所震撼。

这样端午就牵出两个读书人,屈原与许仙,代表了两种类型的读书人。

屈原是最阳刚的读书人,也是最高洁的男人,如果他能像渔父劝他那样:“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就不会“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但他“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宁可投江而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玷污自己清白之身,最富有牺牲精神,他是孟子所说的有浩然之气的男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屈原的死,是一个志士的死,成为千古文人倔强性格的象征,影响了无数的文人志士。

如果说屈原把读书人“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发挥到了极致,那么许仙则表现了读书人最软弱的一面。他明明知道白蛇对他是百利无一害,但他因读书人的多虑,既不想与妖为伍,又不愿放弃既得的白蛇,左右为难,活在困惑之中。当法海要镇压白蛇时,他既不忍心,也不阻止,一任悲剧发生。他虽然不是害白蛇的元凶,却不自觉地当了帮凶,自酿苦果。他把读书人做事瞻前顾后的软弱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优柔寡断的性格的男人,不应该成为女人依赖的对象,能够呼风唤雨的白蛇应该说是优秀女人,在一次次受到伤害后为什么还不离不弃呢?他们的婚姻生活折射出了女性对爱情对象没有更多的选择。

屈原和许仙是读书人的两种生活状态,一个为官,一个为民,但两人个都不算是成功的人士。为官的品德高洁,不为污浊的官场所容,最终以死来抗争;为民的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关键时刻不能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家庭。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宿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总是一个附庸,始终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