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咏流传》:依然无法破解互动难题

 世博悟空水帘斋 2020-05-18

点击蓝色“小白编导艺考”关注

右上角转发分享

继《国家宝藏》之后央视出品——必属精品,又一部口碑之作《经典咏流传》,看了几期之后,也来聊聊一些想法。

创新绝对不是类型的简单堆砌

节目自身的定位是“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数一数标签,大型就不算了,诗词、文化、音乐类。且不说文化本身就包括了诗词和音乐,把文化放在中间是不是有些语法问题,不如“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既然把音乐放在最后,这档节目还是归于音乐类。

现在节目类型多样化在早几年有些新奇,现在则变得不伦不类。旅游不像旅游,选秀不像选秀,美食不像美食……以前是没得选,现在是有的选却不是怎么选。

第一期谭维维是这样说:

真的是要先传承下来,才能发扬。

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文化负担。

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入》可以说是编导专业入门影片,对影片的很多解读都表示对传统文化的衰败悲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必然衰败。

国产影视创作的最大问题从来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内容。而内容最大的缺失方向是未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把历史老汤一遍遍的熬,即便穿越也是窜回清明,从未敢奔向21世纪。

之所以产生这些最大原因就是文化负担。

《百花深处》表达的历史就是历史,传统就是传统,传统必然会衰败,传统从未消灭。

传统最重要的从来不是物化的东西。不是唐诗宋词,不是琴棋书画。传统最大的内容是人,最大的价值也是人。没有人也就没有传承。

北京卫视有一档节目《生活相对论》,第三期是王嘉尔与秦思源(现在这一期已被删除),出生于英治香港的王嘉尔,意大利学击剑韩国练习生,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家世显赫在北京祖宅立为文物保护基地的秦思源费尽心思收集老北京的声音,生活习惯依然西式的外国人。

一个遍尝西方文化,一个为传统继承尽力。谁才是中国文化的传承?秦思源?不是,王嘉尔。

不必为曾有的落寞而悲伤,《百花深处》影片最后四合院的形象不仅通过另一种文化形式——绘画保留下来,最重要的是留在了人的想象中。至于胡同为什么样,没有必要深究。至于这片土地上是四合院还是高楼大厦,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得有认可土地的人。能够敢于自称中国人,而不是拿着外国护照做着维护中国传统的事。

再以《生活相对论》第三期讲课时,深感节目表达的此中深意,果不其然,被禁了。

器为意

这些年都会感觉到春晚不好看了,这个不好看是指节目内容,最多的歌曲类节目从来不被观众期待,而语言类节目总是令人失望。

这些年也会感觉到春晚越来越好看了,这个好看指的是舞台效果。

再绚丽的舞美,也不如小品里拨人一笑的台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问题就是没有把握住这是个美食节目,而不是厨具节目。章丘铁锅再好,不如老家的地锅。想念的是家的味道,而不是家里的那口锅。

中国人注重吃,不是为了吃的有多好。而是为了什么而吃,才把吃文化发扬光大。

《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设计延续了《国家宝藏》,舞台内幕立柱的运用开辟了舞台内部的多层空间。曾经的升降舞台仅仅为了突出主题,现在则是参与舞台造型和节目叙事。

而“第四堵墙”的障碍,依然无法摆脱空间向外的扩展。

今年浙江传媒学院摄影制作专业的三试考题提到“双十一晚会”与“春晚的对比”,室内舞台最大的弊端就是观众与舞台的相对,让舞台的背面成了陌生的空间,“第四堵墙”的障碍,看似保留了三面,其实从观赏的角度,立体空间变成了平面。

春晚近几年开设了室外分会场,且不说这种形式是否多余。主会场直播的时候,分会场在干什么?等着,对,干等。多时空的叙事依然变成单一顺序结构,并没有发挥出空间扩展的优秀。

2017年江苏卫视跨年晚会是在一座体育场内,中心场地的设置开辟了舞台的立体空间。

李健的节目,舞美效果把空间利用的淋漓尽致。

室内空间布局与开放空间布局的不同:

江苏卫视跨年晚会的舞台空间布局,让舞台变成了多源空间。

附李健节目视频:

相比较这种室内空间的舞台格局则太小了。虽然用立柱的方式丰富了舞台的内部空间层次,但也会给人一种紧凑的感觉。即便是央视一号演播厅有1600平米的面积,人一多也是摩肩接踵。

而《欢乐戏剧人》这种深入观众席中的舞台设计,也为舞台表演带来了新的空间。

不同的舞台造型在不同的节目中有不同的用处,接下来会专门写一篇有关舞台造型的文章。

节目互动依然是难题

《经典咏流传》的点亮红心的设计,实在看不出具体用意。

节目宣传是“用歌船厂经典,用心开启分享”,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观众点亮胸前的按钮,让大屏幕上的心发光发亮。

而点亮红心的人数、作用、意义却一点没有展现出来。

一方面这种设置成否承受批评的一面。

有关传统文化能否经受批评,像《奇葩大会》第二季中有多少人给跪了环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有不认同的权力。而《经典咏流传》中不点亮红心算不算批评?评价的是诗词,还是歌曲演绎?

另一方面是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则一直是电视节目的难题

观众包括场内观众和场外观众。在文化不丰富的时代,电视有的看就不错了,很难考虑到观众的参与问题。节目更多的是欣赏。且不说录播更是多于直播。

早期的节目《开心辞典》在答题过程中可以有场内场外求助。

随着文化形式的增多,媒介形式的发展,电视频道越来越细化,网络媒介在与观众互动中有很大便利。

弹幕——借助网络媒介独特了互动方式。

互动是多样的:

时间的一维性与空间的多维性造成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关系

节目单一的时候,节目与观众成无交流状态,观众与观众之间也是无交流。

弹幕开辟了同意节目内观众的互动。而节目与观众-观众的互动依然是难题,而节目-节目与观众-观众的互动更是难上加难。

浙传三试某专业考题提到VR技术在电视节目中运用,VR技术确实可以让关注参与到节目中去,而参与不代表互动,而互动的难点在于时间的同步。

就像在直播中看主播打游戏,观众的参与不仅仅是与主播的互动,而是能够深入到主播的游戏中。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前观看春晚是合家欢,现在电视里放着春晚,每个人都在玩手机。春晚单一的时间线无法满足老人、儿童等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之前与学生探讨过这个问题,在媒介终端增多的前提下,丰富节目的时间线,即同时播出戏剧春晚,少儿春晚等满足不同人群的节目需求,分会场的意义不是在单一时间线中插入几个节目,而是能够丰富时间线。

年三十,老人看戏剧,儿童看少儿,青少年看明星,而这些节目可以在“同一个舞台空间”,需要技术来支持。

音乐类节目,歌得好听

作为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歌得好听。

截止目前,五期节目中是有不少动听的歌曲。梁俊《苔》、王力宏《三字经》、赵照《声律启蒙》、陈力余少群《枉凝眉》等歌曲确实好听。

好听的歌,点评有些苍白。

节目在邀请名家的同时,也注重传承。音乐的创作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诗词,会重新创作填词。有些改动的建议是,有些诗词能用方言演唱或许更有味道。

细节方面做得不错,第三期孙杨佩戴的耳麦有国旗贴纸。

不得不说央视的制作团队水平高,特别是摄像老师和导播老师在张力、余少群《枉凝眉》的视听语言表现的太美了。

《经典咏流传》暂且分析到此,欢迎留言交流。

河南编导统考考察的是非常基础的内容,高二的学生想要在单招考试中突出,必须开拓眼界,电视电影节目的观看量一定要提高,对节目的分析要把握一定的高度。

暑期单招集训班开始预约,小班授课,限额15名,联系小白老师微信155170515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