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

 老玉米棒 2020-05-18

建国后,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格子道历史

05-15 15:35历史达人

关注

文/格子道历史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这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而该书也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更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

而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王朝都高度的重视文学作品。许多突出的朝代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著,这些文字不仅记载了古人社会生活的点滴,也能让今人窥测到前辈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在新中国前,六大名著的说法耳熟能详,可是在建国之后,人们知道更多的则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而《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却不再出现,两部著作被有意的忽略,其中有哪些典故,又有什么深刻内涵呢?

答案是,如今在传播领域讲求正能量,给人们正确的教育,带来积极性,一些作品中不符合时代特征的自然不应该大肆传播。

而这两本书一本刻画了官场黑暗,另一本则是怪力乱神,自从唯物主义被提升到核心高度后,作品就失去了市场,更多的是在影视作品中被引用。

一,儒林外史

书成于清代中期,是本长篇小说,一经出现,立即在读书人中竞相传。传播到了嘉庆八年出现了刻印版,全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功名利禄四个字。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和专制时期,儒学思想被历代统治者高度强调,读书人都是儒生,在面对科举和吏治时表现出的虚伪造作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吴敬梓妙笔生花,对人物性格的张力把握运用自如,书中大多采用讽刺的手法,让人读后忍俊不禁。

虽然成书较晚,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甚至被影印成多国文字出版。书中的时代背景跨度达到将近200年,从元末明初一直写到万历四十四年,借用一个朝代的兴衰看透这些追逐着功名利禄的学子们。

书中刻画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在文字狱颇为兴盛的乾隆一朝,出现儒林外史这样的佳作实属不易,作者写作手法高超,把在清朝发生的科举和官场弊病代换到了明朝。

那时正值乾康盛世的末期,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出现,而与此同时,腐败的封建礼教时时刻刻的束缚着人心,这些十指不沾泥的学子为了考八股,为了光宗耀祖,在名利场中充分的展现了虚伪和丑恶。

有许多故事耳熟能详,例如范进中举就曾入选中学课本,变成家喻户晓的古代故事。

话说那范进,是一个无用之人,到了50多岁仍然频繁光顾考场,却连个秀才也考不中。家中贫困潦倒,后来他碰到了自己的伯乐,双方惺惺相惜,在对方的提携之下,范进成为举人,后来因为喜极而泣,竟无法把握自己,疯掉了,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八股悲剧。

自从辛亥革命后,王朝就走入了末日,现代教育引入中国已经超过百年,八股文章也正式走入了历史。

可是书中某些深刻的隐喻仍然反复被人们借用,自然就不符合当下强调的价值观念,所以,自然会被删除!我们再来看看《聊斋志异》为何被删除!

二,聊斋志异

人们对聊斋如雷贯耳大多是因为90年代的同名电视剧。但实际上,聊斋志异是一本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同样书成于清朝,由491个短篇小故事构成。

有意思的是,许多故事当中都强调了爱情主题。尤其是和花妖,狐妖间的跨界恋更是远超当时人们的接受范围,被认为是作者借用文字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聊斋志异给后期港台影视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可一个出生于正统书香门第的读书人不好好考取科举,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怪力乱神的小故事呢?更何况在文字收紧的清朝,读书人的思想本身就被禁锢得很严,蒲松龄又怎么会脑子开窍,花去大量的时间搜集这么多鬼怪故事?

可能是因为,蒲松龄这个人脑子比较活泛,从小就不愿在一棵树上吊死,几次科举不能成功后他改弦更张,决定完成自己的第二志愿,当一个大文豪。

可是每个人的长处不同,你不能要求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变成李白杜甫。在清朝,小说已经变成常见的文学载体,用通俗的文字写出完整的故事更容易在底层大众中引起共鸣。

为了完成作品,他一边教书一边开茶馆,不过规矩很奇特,没钱也可以来喝茶,但是必须带来一个足以打动蒲松龄的离奇故事,收录后版权归他。

就这样,日复一日,聊斋志异的骨架渐渐丰满起来,在当时,写作一本书需要反复修订。他本人更是呕心沥血,经历了长达40年的写作之后才把这491个故事集结成书。

也许你对倩女幽魂并不陌生,该故事正是取自于聊斋志异,经过香港导演加工和发扬,至今已经拍出了四五个版本,其间人物聂小倩,宁采臣那荡气回肠的人鬼之恋,直到今天仍然让人既感动又惋惜。

辛十四娘是一个善良的小狐妖,而黑山老妖则是频繁出现在各大影视作品的反派角色,还有那荡气回肠的燕赤霞。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读书人。蒲松龄之所以会把聊斋志异写成如今这个样子,和当时的政治腐败和民生凋敝有扯不清的关系,其中80%的故事涉及到了人和神神鬼鬼之间的恋情。

同时社会的大背景则是弊病丛生,使蒲松龄在屡试不第后干脆一门心思的写书,嘲讽那些功名利禄之士,却没想到这本书变成了艺术瑰宝,他泉下有知一定笑死了。

三,为什么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

如果了解了两本书的内涵,读者心中自然有答案,世界上也许不存在完美社会,从前没有,未来也不会有。而读书人总能够从过去的作品当中找出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共鸣,思想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驱动人们找到光明,也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迈入黑暗。

所以主流学界更希望通过正面的引导,让人们远离那些沉重的文字作品。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有人故意将这两本旷世奇书降低调门。但是却从未遮盖它们本应有的光芒,如今,两本书中的许多典故在自媒体兴盛时代反复被有意无意的借用,反而增加了普通大众的认知程度。

所以,能够给名著下定义的人,未必能够挡住人们品鉴的心,四大名著也罢,六大名著也罢,都是某些人按需求归类罢了,朝代终将结束,可文学价值永存。

总结:

两本被扫地出门的经典文学名著成书时间相去不远,都有一定的深刻历史背景,和诞生的底层逻辑。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昏庸腐朽,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读书人有更多素材,旁敲侧击的记录了清朝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所以,作品不仅仅体现的是文学价值,更是考古价值。

当今社会百百家争鸣,越来越多的文字作品不断涌现,尤其是网络小说的出现,让百万字,千万字的作品变得寻常,可是真正能以传后世的恐怕一本也没有。

古人用尽一生的时间去打磨一部作品,这样的定力和文学修为绝非今人可比拟。你可以不承认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是文学瑰宝,却无法否认其生命力比同时代出现的大多数作品更强悍。

他们将褒贬时弊的思想动因隐匿在文学当中,深深的刺痛了某些人。

参考文献:六大名著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