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去嘉兴(40)嘉宾花园“小洋楼”

 吴越尽说 2020-05-18

作者:吴跃进

 

嘉兴最早的市政府外事接待处,有一幢建于五十年代的小洋楼,本地人俗称“红房子”。这幢小洋楼是二层楼,外观因为屋顶红色的洋瓦,西式阳台红色的块面,远看红红的,在绿树和草坪中特别显眼。

小洋楼位于中山东路嘉兴宾馆内,嘉兴宾馆于2012年8月份动工翻造,拆旧建新,原定计划三年竣工投入使用,直到去年11月份我去实地看的时候,两幢主楼差不多已经造好,配套用房和周边环境尚未全部完工。而我最关心的还是这幢小洋楼的命运。

 

即将竣工的嘉兴宾馆外景

 

嘉兴宾馆整个地块,东面是中山名都住宅小区,西面是百福弄社区,北面是小西门横街,隔中山东路对面是“旭辉广场”,计划将打造一个综合性商业区,对外宣布叫“小美广场”(名称不够大气),大门进不去,我就从北面后门进去。门卫室里两个老师傅在闲聊,坐下来后,我自然打听起小洋楼的情况,据他们讲,小洋楼原本靠近西南侧,宾馆主楼用爆破方式拆掉之后,在一片空地上,来个“乾坤大挪移”,把小洋楼整体平移,先向东再折向北,整整移动了200多米,房屋结构丝毫没有损伤,神奇的是,移动时楼里居然电灯还亮着,电线都没有断。果然,后来我从网上看到了移动时的现场照片。

 

小洋楼平移时的景象(此照片来自网络)

 

老师傅指着这棵银杏树告诉我,这棵树也是同时移栽过来的,当年一共有两棵,现在只剩下一棵,我一看,树龄已经140年了。

 
 
 

据他们讲,小洋楼最早与老市政府一墙相隔,是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宾的地方,五十年代,接待过国家副主席董××和军队首长林×,门口有武装站岗,一般人进不去。八十年代初,市政府搬迁后,在这块地上扩建成市政府招待所,共有七、八幢建筑,都是庭院式的,最高七层,最低二层,新楼与旧楼并存,用编号来区分,高低错落,还有假山、花园,绿树红花,在黑色工艺栏杆衬托下,非常雅致、安静整洁。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6年命名为“嘉兴宾馆”,到1995年达到星级宾馆的标准,并且开始对社会开放。

嘉兴宾馆建成后,小洋楼改变用途,不再做客房,改作餐厅,单独取名为“嘉宾花园”,有宴会厅1个,西餐厅1个,大小包厢25个,对社会开放营业,当时成为轰动新闻。嘉宾花园的厨师都是有名的高级厨师,菜品曾受到外宾的称赞,而且环境又好,所以,嘉兴人争相预订酒席,以在此举办结婚宴请、招待客人为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小洋楼改名为“嘉宾花园”

 

我走进这幢小楼,感觉到年代的气息,地板发出咯吱声,不料惊动了一位工作人员,她警惕地扫视我,问:“有事吗?”我看她严肃的样子赶忙回答:“我是慕名而来参观这幢洋楼的,我可以拍几张照片吗?”她并不直接答应,而是接着问:“你从哪里来?不是本地人?”我说:“我是盛泽人,嘉兴的邻居。”她似乎放松下来,“好吧,快看快走。”这时我也松弛了,我问:“您是开发商的?”她回答:“这里是宾馆留守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体制交接。”哦,对了,原先宾馆班子即将退出,我心里想,不知将来谁会入住洋楼呢?

 
 
 
 

洋房内部空间不大,楼层不高,过道窄,楼梯间也小,不过,镶嵌着彩色磨砂玻璃的门窗都是落地的,木框栗壳色,与乳白色的天花板和米黄色的墙布很搭,房间里已经没有了家具沙发,取而代之的是办公桌,也没有了壁炉、博古架,放的是文件柜。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退了出来。那个人还在后面盯着我。

我并没有离开,转到楼前想拍几张洋楼正面的照片,她在背后催促:“别拍了,快走吧。”我哪里会死心,硬是不顾她的警告,拍到了场地中央写有“嘉兴宾馆”大字的大石头,估计是八十年代宾馆的招牌;拍了楼房的整体、侧面、楼前、楼后;才离开。

 
 
 
 
 
 

回来后翻资料,小洋楼通高10.5米,面宽30米,进深10.5米,每层7间共14间,占地面积只有315平方。细看照片,檐下有一圈象征和平的白鸽石膏塑像,是小洋楼最有代表性的装饰,最能代表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人们的愿望。

 

《和平鸽的脸》

 

《少女与和平鸽》

 

《为人民的和平》
 

全世界公认《和平鸽》最早是毕加索创作并命名的,从1949年起,他几乎每年都要画一幅和平鸽,最著名的是《和平鸽三部曲》,此外,还有为世界和平大会和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创作的《和平鸽的脸》《为人民的和平》《少女与和平鸽》等系列和平鸽画作。对比之下,毕加索所画的和平鸽,鸽子的头都是扬起的,而小洋楼上的石膏塑像的鸽子却是向下飞,头也朝下,但不管怎样,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的印记。

写于2020年4月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