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 | 校友读书故事 刘增荣:我最难忘的读书故事

 峥嵘岁月84 2020-05-18
各位亲爱的校友: 


刘增荣,中国人民大学1980级财政系校友。现为首经贸新闻中心记者,近9年,每年参与《感动中国》图书创作。







   我最难忘的读书故事

文/刘增荣
    
作为一位年过半百的读书人,今天猛然回头一看,可以说,自从进入小学一年级那一天开始,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书和读书。不过,正儿八经地为自己的读书生涯写一篇文章却还是头一次,在此肺炎疫情下居家的日子里,在世界读书日之际,我细细地回想了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与读书有关的故事。

我拥有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字帖

我1963年出生,1970年进入福建龙岩市上杭县中都公社田背小学学习。认字、写字无疑是所有小学生最头痛的事,不过我好像在这些方面有些小聪明,到二、三年级的时候不仅把该认的几百上千个字都已经记住了,而且在三、四年级上书法课的时候,毛笔字也出手不凡,很快就引起了语文老师兼书法老师刘田芬老师的注意。

1975年小学毕业照(二排右四为刘田芬老师)

有一天下午四点多钟上书法课,下课之后,同学们都背着书包准备回家,但是刘田芬老师叫住了我,刘老师用他那惯有的有点严肃的口吻对我说:“增荣,你到我的办公室来一下。”我当时吃了一惊,以为刚才上课讲了几句话要挨批评啦。不料想,到了办公室以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看你的隶书写得不错,希望你以后认真练好毛笔字。” 并郑重其事地赠送给我了一本隶书字帖。我激动地接过刘老师送的字帖,如获至宝。在回家路上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这本字帖就成为了我上小学以来获得的第一本除课本以外的课外书,而且这本字帖的定价是二三毛钱,那可是两本语文课本的价钱啊。为了不辜负刘老师对我的厚望,我除了在每周的写字课上认真练习毛笔字以外,每天晚上睡觉前也总是要对着字帖练习一个小时左右的毛笔字,在那个学期我的书法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

在小学五年级读完了第一本小说

《林海雪原》

早在小学五年级寒假,我就开始阅读第一本长篇小说,那是我父亲放在家里的一本旧书,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一整个寒假,我天天坐在自家的灶台旁,把《林海雪原》看了两遍,通过置身闽西小山村阴冷的寒冬,来感受作家对东北林海雪原的深刻描绘。小说里,作家对特定环境、故事和人物性格以及心理的刻画深深地吸引着我,它对我后来写作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80年在母校中都中学后山读书

我在中都中学上高一时,语文老师丘保初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的老师》,本来中学作文写800字就可以了,但是我的这篇作文写起来却收不住笔了,一口气写了3000多字。

《我的老师》就是以丘保初老师为主人公原型,又下意识的用了小说虚构故事和人物描写的手法,从到大礼堂观看湘剧《园丁之歌》巧遇老师开始,倒叙回顾老师在文革中的蹉跎岁月和无悔经历,然后回到现实,写舞台上的湘剧在百花齐放的春天落幕,我与老师在春天之夜握手告别。

那一回,我的作文《我的老师》被丘保初老师用毛笔字全文誊写后张贴在教师楼一楼的宣传栏里,供全校师生观看。从此同学们送给我一个雅号“本班作家”,后来又有不少同学都叫我“作家”。

读了一本《怎样作曲》的书后写了2首歌

1980年9月,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学习,虽然学的是经济类专业,但是我对文学、音乐的爱好始终没有淡化。当年母校最大的礼堂兼教室——八百人大教室在周末经常有文学、音乐、时事、哲学等方面的讲座,有时甚至有中央乐团或者北京文艺团体的演出。我经常想办法搞到八百人大教室音乐讲座的门票,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学和音乐等课外知识。记得我在学校听过青年作家陈建功的讲座,也听过中央乐团几位指挥家的关于交响音乐的讲座。


关于陈建功讲座的日记

当时台湾校园歌曲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上十分流行,同学们一下课或者在去食堂的路上都会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刚刚从闽西山村来到北京的我,感到十分惊喜和亲切,我在台湾歌曲里竟然听到了“乡间小路”“老牛”“夕阳”和“外婆”等等自己如此熟悉的词汇和场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与此同时,作曲家谷建芬的新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等很快也在大学校园流行开来,校园广播站每天中午和傍晚都要播放这些流行歌曲。有一个周末,学生会邀请了作曲家谷建芬来到八百人大教室发表演讲。她给上千名同学讲了一场关于音乐、歌曲创作与人生的精彩讲座。讲座结束时,青年歌手任雁等还为同学们演唱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兰花草》、《飞吧!鸽子》等,让我们大饱耳福。

在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留影

有一天晚上,学生会还组织了近二百位同学到海淀剧院聆听了一场令人终身难忘的中央乐团的合唱音乐会。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指挥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唱的《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听完这场精彩的音乐会,同学们走回校园的脚步都比来时更加轻快、有力,而且是踏着《黄河大合唱》的节奏回校的。

后来我对交响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经常在小收音机里收听中央电台和北京电台的音乐节目。后来还不止一次用省下来的伙食费买了交响音乐会门票,与黄传玺等同学到民族宫礼堂聆听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李德伦、韩中杰和北京电影乐团的姚关荣等指挥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和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等著名的交响曲。

课余时间在宿舍阳台弹吉他

1982年3月开学时,校园广播站广播了一条征稿启事,希望在1978级同学即将毕业之际,征集人大校园歌曲(歌词)。这个消息听得我心里痒痒的,酷爱音乐的我也很想写一两首校园歌曲!

但是自己并没有什么音乐知识基础,怎么办呢?离五一的截稿期只有两个月了,我来到图书馆,借了2本介绍作曲知识的书籍,其中一本的书名我还记得《怎样作曲》,我认真自学了这本五六万字的音乐普及读本,初步了解了简谱记谱法、不同调性的音乐风格及其表现特色、作曲与民歌的关系等等。终于,在同一个宿舍的哲学系同学李津手里看到了此次征稿入选歌词的打印小册子,我选择了其中一首歌词《请不要忘记我的友情》,词作者为中文系的朱文娟同学,我很喜欢这首歌词——
    
我们就要分别,
    啊!
    亲爱的朋友,
    请不要忘记我的友情。
    过去的时光多么美好,
    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在那暮色朦胧的黄昏,
    声声细语回响在故乡的梦中,
    在那晴朗明媚的夏日里,
    我们手拉手走上绿色的山岗。
    在那静静的树林里,
    你青春的身影留在我心上。
   ………… 

反复浏览歌词后,我用从小就熟悉的家乡闽西客家山歌曲调为素材,通过放慢家乡民歌的节奏、再加上变奏等手法,用了2个晚上谱好了曲子。

我把这首歌的稿件投入教学楼的稿件箱后,1978级毕业班的学长、学生会干部陈科文找到我,说我的这首歌曲入选了。在6月份学期末,全校入选的二、三十首歌曲陆续在广播站展播。入选歌曲的题材很丰富,有合唱、独唱和重唱等等,后来还出版了名为《林园之声》的杂志大小的校园歌曲集。这次征集的校园歌曲在人大师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后来学生会还创办了《人大歌声》杂志,我与其他同学合谱了一首歌曲《科学之路》刊登在《人大歌声》杂志上。

 感谢我的母校,是人大培养了我的音乐素养,培养了我对音乐和文学、摄影的永久爱好。

1981年作者在图书馆附近的小树林留影
   

读了《傅雷家书》后

到北京电台参与读书节目

1981年,《傅雷家书》出版了,我马上在人大书店花了一个星期的伙食费,用两三块钱买到了《傅雷家书》。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当时作为大学生的我对傅雷先生的人生经历充满好奇,一有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傅雷家书》。这是傅雷先生在1950年代写给其在外国学习钢琴和音乐的大儿子傅聪的一封封谆谆教诲、娓娓道来的长信,深深地吸引着我。傅雷先生在信中与爱子傅聪谈钢琴艺术、谈音乐史和音乐家,谈音乐与人生、谈待人接物等等,书中许多精彩的语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0年,在北京电台《人生热线》的读书专栏,策划人苏京平和主持人王翔邀请我给节目组提供关于《傅雷家书》的选题。同时,我做为现场嘉宾,和王翔做了一期关于《傅雷家书》读书交流的直播节目。

当天晚上23点节目开始后,我们还连线了几位听众以及傅雷先生在北京做中学英语教师的次子傅敏先生。傅敏先生深情回忆了傅雷对他们兄弟的严厉家教和亲切关怀的一些往事,感动了无数听众。

参加北京电台新闻台《人生热线》读书节目,与演员胡亚捷(右一)、导演阿黄等在直播室

2020年3月初,我收到了《中国税务杂志》发给我的征文奖品—— 一台电纸书阅读器。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好好读书的我,怀着新奇的心情首先重读了《傅雷家书》,又获得了新的感悟。

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地球的红飘带》后,拜访了作家魏巍


初中的时候,我就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著名作家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当时,语文老师张友思以他那标准的普通话带领全班同学反复朗诵这篇3000字的优秀课文,尤其是形容志愿军战士的那四句排比,我不但诵读,还都认真背了下来——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990年前后,我在北京工作有几年了。当时魏巍先生的又一部小说力作《地球的红飘带》出版了,我在电台每天中午的“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中用耳朵“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没有想到的是,15年以后,自己竟然有机会见到魏巍先生。

那是在2005年11月10日,一个深秋的下午。在离休老干部、抗日老战士石林先生的引荐下,我们见到了已85岁高龄的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先生,并在魏老那间充满着艺术气息的简朴的客厅里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愉快的午后时光。

与作家魏巍合影

魏老回答了我们采访的一些问题,还为大家讲述了他抗日的经历以及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以及《火凤凰》等背后的故事。

令人惋惜的是,2008年8月24日,魏老与世长辞,享年88岁。2008年8月30日,在霏霏细雨中我与上千位读者一起前往八宝山送别魏巍先生最后一程。他那段著名的排比句又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地回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