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三届”与知青的区别

 攒破烂儿的 2020-05-18

红色文化宣传员 
. .   .  .    .


'老三届'本是贬义词:很多年以来,一当谈及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总是把'知青'与'老三届'这两个词汇等同起来,比如,北京电视台曾有一个节目叫<中国老三届>,也有人开个饭馆叫'老三届餐厅',更有人牵强附会地给'老三届'这个词汇加以定义,称:'老三届'是指文化大革命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666768届初,高中毕业生.这种解释,不仅没有根椐,更是把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人数更多,受教育更少的69初中毕业生给漏掉了.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据我所知,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有一些城市知青在初,高中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去务农,在这批人中曾出现邢燕子,董良阁等当时的优秀代表.1966年夏,文革爆发,不仅所有的中小学停课,而且应届毕业生的分配,新生入学也全部停止.直到1968年初,北京市才把本该在1966年和1967年毕业的小学毕业生全部就近升入中学,这就是后来的69,70两届初中毕业生.

而本该在6667年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也在这之后不久开始了分配.在他们当中,先后有应征入伍的,有进工厂的,也有去了三线工厂的.在这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而这两届毕业生的很大一部分就都是插队,就我所在的北京市而言,以去陕西,山西两省居多.

到68届初,高中毕业时,可能是因为当时中苏边界形势紧张的原因,那一年应征入伍的人特别多,我记得那年北京街头可见很多穿着新军装,而还没戴上''三点红''的新兵.这些人主要以68届为主,也有部分未分配的6667两届.再往后,又有一批68届去了工厂.到69年初,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分配完毕的68届以及剩余的6667两届开始分往内蒙黑龙江两个.所以直到现在,你不可能听说有在6667686970年升入大学的,也不可能听说有6970两届高中毕业生.

那么,'老三届'这个词汇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我记得,1969年夏,当时的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曾发了一个关于对即将毕业的69届毕业生分配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提到69届毕业生加上'剩余的'666768届毕业生总计有XX万人[具体人数记不清了,好像是38万多人],从那时起,这些'剩余的'666768届毕业生便被69届毕业生称为'老三届',甚至被称作'老泡'.意即不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泡在北京不走的人.这便是我所记得的'老三届'这一词汇的由来.也就是说,'老三届'本与'老泡'同义,它本来是带有贬义的,根本不是上山下乡运动中'中国知青'的同义词.

另外,纵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始末,把666768这三届称作'老三届'而从'知青'这个更大的概念中分离出来也没有什么理由.在北京,就其上山下乡的人数而言,恐怕这三届下乡人数的总和也不会比69届这一届上山下乡的数量多多少.就其分配去向而言,在这三届中有当兵的,有进工厂的.而69届却是'连锅端'___全部是上山下乡.其中绝大部分是去了黑龙江内蒙云南,也有一部分去了农场以及插队.而就其受教育程度来说,66年文革爆发时,正值69届小学毕业,直到68年初才进入中学,仅在中学呆了一年多就毕了业.而这一年多的时间也多是在乱哄哄的运动中度过,根本就没有多少学校上过课.

所以在整个'知青'这个群体中,69届可以说是最'惨'的一届.因为在他们以后的各届毕业生中,就又有当兵的,进工厂的,甚至有上高中的.即使上山下乡,也多是在郊区插队.我看,若硬要把666768届称作'老三届'而加以定义的话,把它解释成:文革中'闹'的最欢的三届.倒还差不多,不信,熟悉那段历史的人仔细想想,那时的什么'联动','四三','四四'派不正是出自这三届吗?

我写此文,并无他意,只是想还'老三届'这一词汇的本来面目,以免在人们的习惯中理解错误,从而使哪位学者在收集中国当代词汇时,把'老三届'这一词汇做错误定义。

摘自:兵团战友论坛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