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禁城里“飞”起来!

 RK588 2020-05-18

春末夏初,

温暖而不闷热,

凉爽但并无轻寒,

适当出门走走?

比如

登山

👇🏻

清   项穆之唐人诗意山水册(局部)

赏花

👇🏻

清   王原祁山水册(局部)

上树

👇🏻

清   梅清黄山图册(局部)

下河

👇🏻

清   王鉴仿古山水册(局部)

郊游

👇🏻

明   周臣春山游骑图轴(局部)

垂钓

👇🏻

明   宋旭山川名胜册(局部)

扫扫院子

👇🏻

   周臣春泉小隐图卷(局部)

看大瀑布

👇🏻

清   梅翀山水图册

开心了嗷嗷喊几嗓子

👇🏻

明   蒋守成山水花卉册(局部)

不高兴了就趴着围观

👇🏻

清   王概玉山观画轴(局部)

然后思考一下人生

👇🏻

清   半山山水人物册(局部)

古时候,

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翻山越岭,

但他们在绿树成荫的季节

也有自己的玩法,

那就是——

“飞起来”


清   旻宁行乐图轴(局部)

风筝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文献记载:以木做成的鸢,可于空中飞翔。到了宋代,记载中出现了“纸鸢“的称呼,认为纸鸢的出现与韩信有关:刘邦出征在外的时候,韩信制作纸鸢放飞,用来测量未央宫的远近,试图挖地道进入宫中——这个故事虽然不甚可信,但其在军事上的潜力确已被认知,直到唐代仍有“以风筝搬救兵”的记载。
 
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后,最初风筝制作简单,到了唐代,做的时候就加上了丝弦的弓形装置,只要放飞,就能听到类似“筝”发出的声音。随着悠扬的乐声在空中盘旋,风筝的作用也逐渐扩大,从用于军事测量、求援,到“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泻内热”,但主流用处当然还是娱乐。

清道光   粉彩婴戏图盖碗

清   红缎锈百子放风筝纹垫料(局部)

清代,这项活动遍及大江南北,沙燕、蝴蝶、龙、桃子、大白菜、萝卜、童子、美人、扇子、宫灯……遥遥望去,天空中真是多姿多彩。在宫廷里,多为龙形和蝴蝶形,用纸、绢和绫子来做。

清   纸沙燕风筝




除了放风筝,紫禁城里同样普遍的,还有荡秋千。秋千的起源和风筝一样,都与战争有关。它最早是北方山戎族用于训练的器械,齐桓公讨伐山戎后,将秋千引入中原。不过,定名“秋千”是之后的事情。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秋千这个称呼,带着长寿的美好愿望,也与岁时风俗相关联。

比如,在明代宫廷,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穿着,衣服上有那个节日的装饰纹样:端午节用五毒、重阳节用菊花、中秋节用玉兔,清明节的服饰上则多用秋千,这与当时清明荡秋千的风俗密不可分。

 明   洒线绣绿地五彩仕女秋千图经皮(局部)

而且,秋千荡着荡着,就派生出了其他有趣的东西——“水秋千”了解一下?
 
《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崇宁年间的一次水秋千表演:“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水秋千的表演阵容庞大,设备壮观,以乐器伴奏,观赏性强。
 
元代,宫中的秋千活动更注重装饰。在架子上系彩色绳子,妃嫔们身穿金丝线绣的秋千装,配以荷包、花结等饰物,在空中游荡,如五彩飞云。

至明代,“坤宁宫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普及性前所未有。试想一下,春日紫禁城里各处宫殿人们嬉戏的样子,可谓“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

清   胤禛十二月行乐图 其一(局部)

清   任熊大梅诗意图页(局部)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其一(局部)

清代的秋千戏甚至成为了合乎礼仪规范的一类活动,比如到热河搭盖蒙古包,也要传旨安个秋千……一直到清末,宫廷仍根据需要装秋千,至今翊坤宫的廊下仍留有当年悬挂秋千的大铁环,大家下次来参观可以到现场找一找。

翊坤宫体和殿梁上悬挂的秋千环

清   秋千

 清末   荡秋千的宫女

历史已成为旧迹,

但放风筝、荡秋千的风俗,

依然充满欢乐。

今天的你,

愿不愿意,

放下手机,

出门活动活动筋骨,

扯一扯风筝线,

荡一荡秋千架,

让心情飞上云霄。

  参考文献:

  刘宝建,清宫的风筝与秋千,紫禁城,2006.03。

责任编辑 / 谢菲  

排版 / 鲁婉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