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大精深的筷子文化,不止饮食

 乐康居 2020-05-19

城市之美

发现 · 行走 · 认识

演绎中国新的城市故事

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筷子进餐,筷子作为一种日常饮食工具,不仅方便实用,而且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承载着属于中国人的情感和历史文化,饱含着国人千年来在生活、文化和礼仪等方面的内涵和底蕴。

 中国筷子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考古来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筷子。在原始社会,人以手抓食;而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蒸煮法的出现,食物热度的增加不方便用手直接取食,人开始用匕食粥,以箸挟取菜叶。匕早于筷子出现,可以说是筷子的前身,长柄浅斗,演变为后来的羹勺。考古人员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匕匙,该遗址距今约6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当匕匙的使用不能满足烹饪文化的发展时,遂产生箸,即筷子。

《礼记Ÿ曲礼》中记载:“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称“箸”,隋唐时期称为“箸”或“筯”,宋代开始才称“筷”,明清时期“筷”这个说法变得普遍。

 筷子的材质也一直在变化,最初是用竹、木制作,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出现了满足贵族需要的象牙箸、青铜箸等,材质种类不断增加。最早的筷子是简单的两根木棍,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品。汉代流行竹木筷子,还会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子,一直沿用到明清。

 铜和铁都会氧化,铜氧化产生铜腥气,铁则会生锈,于是铜铁所制的筷子渐渐为银箸所代替。我国的银产量较多,制作时易于镶嵌,而且还有一定的“鉴毒”作用。古代的毒物来源主要是砒霜一类的砷化物,一旦遇到银会产生化学反应,银的颜色会变黑,所以古代帝王权贵喜爱使用银质筷子,以防有人在饭菜中投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筷子的材质选择,除了考虑实用价值之外,还发展出审美艺术价值,有些筷子甚至成为工艺品。由象牙制作的“象箸”材质珍稀,细腻美观,有匠人细致的雕刻。用玉石制成的“玉箸”,虽然质地较脆,容易折断,无法承受较大的温度变化,但其制成的筷子却十分精美珍贵,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还有使用贵金属作为材料,选用纯金制作筷子。纯金密度大、分量沉、质地较软,本不适合制成筷子,但其制成的筷子却具有相当大的象征意义。比如《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有一次唐玄宗赐给宰相宋璟一双纯金制成的筷子,宋璟不知道为何受赐,不敢接受。唐玄宗说:“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箸,表卿之直也。”赐予的金筷子,正是一种表彰的象征。作为工艺品的筷子,艺术加工方式多姿多彩,包括:题词、刻诗、绘画、烙画、镶嵌、雕镂等等。唐代时上海城隍庙一带生产的筷子名声远扬,以高档的象牙筷、乌木筷、银筷等闻名。

梁实秋在所著文章《圆桌和筷子》中这样写道:“筷子运用起来可以灵活无比,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剥,凡是手指能做的动作,筷子都能。”可见筷子的用途广,功能多。而筷子除了使用功能和审美收藏价值之外,在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中,还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筷子有一套讲究的使用方法: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执筷子既要方便、灵活,还要牢靠、雅观。民间民俗中还衍生出许多用筷子的禁忌,比如用餐时不可用筷子敲击盘碗,不可把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不可将筷子游弋在菜盘间却又不夹菜。品箸留声也往往被视为一种无礼的行为,即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嘬并发出声响。

在造型上,传统的筷子也有一套门道:一头圆、一头方,对应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理解的体现。筷子两根为一双,又直又长,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另一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体现两极之象。古人讲究“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所以有了“一双筷子”的说法。而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也被视为象征人的七情六欲。

筷子的文化还渗透在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和宗教礼仪等方方面面。在文学作品中,筷子常成为歌颂的对象。如唐代杜甫《秋日阮隐居致三十束》诗:“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筯头”;宋黄庭坚《元明留别》诗:“桄榔笋白映白筯,椰子酒清宜具觞”,两首诗中的“筯”都是指筷子。筷子还被国人视为吉祥之物,经常出现在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有着快生贵子、快快乐乐的美好寓意。在很多祭祀仪式中,筷子也是摆在祭坛上的必备品。

一双小小的筷子,承载着积淀千年的中华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图片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