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建鸿 | 随风好去落谁家

 默默7qrvsleytp 2020-05-19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五)

作者:秦建鸿




//

第一章  骚动的年华

//

三、真正的男孩(上)

随风好去落谁家

引子:
我沉醉了,我屈从了
……
也说不上是悲还是喜,
有时候我真想让自己沉浸在什么里面。
难道身心沉静仅仅就是一种轻而易举的循行虚幻吗?
……
一一 罗兰巴特

一个星期四下午,威尔捧着一本惊险小说读了一半,门铃响了。

“我来看你了”,马尔库斯说。

马尔库斯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大步走进威尔的起居室,盯住目所能及的一切使劲看。

“你只有一个卧室,浴室里没有孩子的玩具……你甚至没有他的任何一张照片。”马尔库斯说。

“这关你什么事?”

“不关我什么事?除了你一直在对我、对我妈妈以及我妈妈的朋友撒谎。”……

威尔和马尔库斯是在一次“单亲父母联谊”上认识的。

当初威尔加入“单亲父母联盟”只因为太悠闲了,靠父亲版税生活的他,不必养家糊口,独自逍遥。

原先威尔设想进入单亲父母的世界,为的是勾搭上单亲母亲,当然还有那些甜蜜的孩子。未曾料到他们也会深入他的世界。

现在,马尔库斯跟踪闯进了他的家。

威尔是生活的访客,可不愿反过来被拜访。

小说《男孩·男人》别出心裁,将两个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人,碰撞在一起。 

一个36岁的当代“酷男”和一个12岁“老辣”少年,只因“酷男”的奇思异想,纠葛出一连串忍俊不禁的故事,但又让人轻松不起来。

此后,威尔家成了马尔库斯放学回家的第一站。

马尔库斯想晚点再回自己的家,他怕见到妈妈的忧伤,以及妈妈那些莫名其妙的眼泪。

有好几次威尔想拒绝马尔库斯,他下定决心不再面对这种情形,继续他自己下午的自由时光。

威尔搞不清,到底欠了马尔库斯什么?

但是,威尔渐渐地感觉到,他在这孩子的生命中起到了某种效应。

马尔库斯把威尔当成了朋友,更把他当成时装和流行音乐的向导和大师。

于是,在这个12岁男孩的软磨硬泡之下,威尔再不愿意,也得跟着这个奇奇怪怪的男孩一起长大。

后工业瞬息万变纷呈繁杂的时代背景下,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以一个12岁的“老人”和一个“拒绝成长”的36岁的男人,折射社会的某些荒谬性,且又传递出人间真情和欢笑的岁月之美。

又一天下午,威尔家的门铃声十万火急,与此同时,客厅的窗户也沙沙地响起。

马尔库斯站在台阶上,正遭受糖果的“轰击”。

威尔赶走了两个男孩,问为什么会这样?

马尔库斯说,他也不知道,只是转了一个学校,便碰到了所有一切的麻烦。

威尔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马尔库斯的穿戴很落伍,有点怪异引人注目。


这种现象自然是马尔库斯母亲的原因。

于是威尔设法改变马尔库斯,上街替他买了一双阿迪达斯运动鞋。

威尔为自己的慷慨大度沾沾自喜,他记不起以前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感觉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种柔柔的感觉,是在一点点付出中悄然渗透。这种暖暖感觉,出自于对别人需要的一份关心。这种感觉,让自我价值得到了一种展现。
这便是自我内在的审美感觉。
一份承担,平和中突起。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马尔库斯的妈妈怎么样?期待她的登场,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秦建鸿教授,上海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读者导报》社记者编辑,负责阅读评论版面的工作。

讲课之余从事美学及社会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出版专著:《曲阜三孔》、《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自在生活---与美同行》(购买此书联系小编,微信h838351101)。

发表论文系列论文:文化守恒及其审美。关于文化守恒项目,经多年的致力研究,雏形理论框架。此理论价值普适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升人的精神内核。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