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隆中对”注定要失败

 范良光 2020-05-19

诸葛亮,不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都是一个英雄般的正面人物,几乎是从一个 “躬耕南阳”的隐士,一跃成为地方军阀势力的二号人物。除了“出名要趁早”这一千年不变的真理之外,还是诸葛亮的求职策论写的好,凭借一篇 “隆中对”成功加入刘备军事集团。

“隆中对”可谓是对后续几十年的战略布局,而且历史走向也基本符合了诸葛亮的分析。但最后“隆中对”关于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还是失败了,这一失败当然包含着很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但根本还应归结于主观能动的“定都”错误。

为什么“隆中对”注定要失败

陈寿《三国志》中“隆中对”原文如下:

(刘备)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刘备)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编者按:我建议大家自己读一读上面的原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父亲是马谡帐下的军官,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嫡系。写自己父亲的老领导的老领导,陈寿还是很用心的。相较于《三国志》中鲁肃的“东吴版隆中对”,这一段写的更有感情,更有高度。

为什么“隆中对”注定要失败

为什么选择诸葛亮?

隆中对”发生的时候,刘备已经46岁。经过多年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后,刘备的收获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等一堆头衔和名望。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地盘,属于游击队列,但在隆中未入世的诸葛亮也听过刘备的大名,称其是“信义著于四海”。

“信义著于四海”的刘备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可以这么说,刘备已经把诸葛亮提出的发展方向之外的地方都跑遍了(逃跑的跑),而且都失败了。在听到诸葛亮的“隆中对”后,刘备非常高兴,高兴在于诸葛亮给了刘备指出了一片不曾想到的地方。

在刘备原有的认知里,已经把能“兴复汉室”的地方都尝试了,也都失败了。诸葛亮提出的荆州、益州和汉中是刘备未尝考虑过的领域,虽不一定能成功,但和已经证实过的失败之地相比,“隆中对”对于刘备而言是巨大的希望。

对比公司发展,我们来阐述一下“隆中对”对于刘备军事集团的意义:

为什么“隆中对”注定要失败

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掌舵企业发展,核心要解决或回答两个问题:

1、钱从哪里来?

2、人到哪里去?

诸葛亮“隆中对”所给出的答案,就是:

1、钱从益州(四川)来。

2、人到荆州(湖北、湖南)、益州(四川)、汉中(陕西)去。

“隆中对”对于刘备军事集团有两个层面的布局,一是“三分天下”,二是“兴复汉室”。“三分天下”这一战略目标经历史的检验是正确的、成功的,这一成功奠定了“隆中对”的历史地位。要知道,贾谊的策论写得再好,也没有一样是当时可以实现的。所以不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总之,能想到并做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遗憾的是,“隆中对”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兴复汉室”却没有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呢?有人说是因为刘备、诸葛亮一生都没有等到“隆中对”中要求的“天下有变”这个条件,属于生不逢时。其实,“隆中对”的总体失败纵然有天时的不利,终究逃不过人祸的原因。

为什么会失败呢?

为什么“隆中对”注定要失败

诸葛亮给刘备的《隆中对》里说“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说的就是刘备要采取两路发兵的进攻战略,一条从荆州向北进攻、一条从汉中向北进攻。

从汉中向北进攻曹魏,需要翻越秦岭,这是非常困难的。要说有多难,想想诸葛亮带部队从成都六出祁山的时候,每次刚翻过秦岭,部队的粮食也就难以为继了,以致后来不得不撤军。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变成了军事拉练。当然了,诸葛亮不是一般人,搞的拉练当然不能和别人一样。这六次军事拉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成为后世军事复盘的永恒话题;

2、街亭失守后,马谡的命运扑朔迷离,到底是生是死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前后矛盾;

3、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故事合并成著名戏剧篇目《失空斩》;

4、帮曹魏培养出了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司马懿。司马懿及其子孙改变了中国历史,当然这是后话。

再说荆州出兵北上宛、洛这一路。从地理上看,三国时期有三条主战线:

为什么“隆中对”注定要失败

1、西线:洛阳-西安-宝鸡(陈仓)-天水/武威(凉州),这里自从曹操灭了韩遂马腾之后,曹魏政权在西线一直保持守势,陪着诸葛亮武装拉练。

2、中线:洛阳-南阳(宛城)-襄阳(属荆州),这一条线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学术称为“南襄隘道”。中线是魏蜀吴三分天下的主战场。

3、东线:淮南(寿春)-合肥-巢湖-马鞍山(采石矶)-南京,这是孙坚、孙策父子打天下的路径,也是后来曹魏与孙吴争夺的主战场。

关羽失荆州之后,蜀国最先从三家竞争的中线战场退出,这一退出实际意味着蜀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可能。那荆州为什么会丢呢?

透过外部原因,我认为本质原因是刘备选择成都作为都城。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腹地,蜀道之难自古都是天险。但作为一个要“兴复汉室”的政权来说,天险阻隔了外部打入,也阻碍的内部打出。当关羽镇守的荆州处于魏、吴两国攻击的时候,蜀国的粮食和军队根本来不及救援。反观对手,曹魏可以从南阳(宛城)和襄阳进攻,孙吴可以从武汉(夏口)和九江(柴桑)出兵,关羽守得住一时,决守不住一世,所以刘备占据的荆州是早丢晚丢早晚得丢。

为什么“隆中对”注定要失败

那么蜀汉应该定都在哪里呢?重庆。重庆是四川东边的出口,从三峡出来就是荆州。只有定都重庆,才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支援东出荆州和从汉中北上这两条线。

协调算是进攻部署,支援就是防守行动了。如果当年刘备定都重庆,关羽就未必能丢掉荆州。即使丢了,因为距离大本营近,也存在伺机夺回的可能性。不至于一丢掉就再也拿不回来了。到后来刘备为关羽报仇进攻孙吴,战败后选择退守白帝城,而白帝城正是在重庆。

对比一下。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也被迫退守四川,当时也是面临成都和重庆两个“陪都”的选择。那应该选择哪里呢?蒋介石最终选择了重庆。重庆是具备战略反攻的地理优势,选择重庆,是向外界表明抗战到底、决不放弃的态度。而定都成都,就等于向世人表明,不打算再打了,想要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了。

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统一,大都需要先拥有四川再统一全国。但只拥有四川就要统一全国却从未先例,不是前人不努力,而是地理因素制约了再进一步的可能。

为什么“隆中对”注定要失败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能想象:刘备定都成都,尤其是接班人诸葛亮在成都扎根之后,整个蜀汉政权的矛盾结构就变了。主要矛盾再也不是蜀汉和曹魏的矛盾,而是外来户刘备集团和本地益州四川集团之间的矛盾。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看起来是对外作战,但是很大程度上的意图也是在处理内部矛盾。

“隆中对”要求刘备和诸葛亮不能放弃荆州,但战术修正是无法弥补战略失误的损失。宋代的苏洵说:“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