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胆囊解剖总结(精美图集)

 cqk360 2020-05-19

来源:丁香园论坛,作者:我爱解剖学

腔镜下

胆囊(gallbladder) 是一梨形的囊样器官,通过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活体呈蓝灰色,常由结缔组织连于肝右叶下面。成人胆囊长约7~10cm, 容积可达50ml 。

一般位于肝实质的胆囊窝内,覆盖着自肝表面延续而来的腹膜,此位置十分多变,一种极端状态是胆囊几乎完全埋入肝表面内,无腹膜覆盖(即实质内型,intraparenchymal pattern) ; 另一种极端是只通过一短系膜连于肝,此系膜由两层腹膜所形成,中间只有少量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即系膜型, mesenteric pattern) 。

胆囊可分为底、体和颈3部分。

胆囊颈(neck) 位于内侧端,靠近肝门,一般都有一短系膜覆盖并连于肝脏;该系膜内常含有胆囊动脉。胆囊颈内侧端的黏膜呈螺旋状突入腔内,形成螺旋沟与胆囊管的螺旋瓣(spiral valve) 相延续。在其外侧端,胆囊颈变宽形成胆囊体(body),而此变宽部位则称为“哈特曼囊''(Hartmenn peuch) 。胆囊颈的后面是十二指肠第二部分(降部)。

胆囊体通常与肝表面接触。胆囊颈若有一系膜,则它在进入胆囊窝的过程中沿胆囊体长轴急剧变短。体部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前方,横结肠的右端。

胆囊底(fundus) 位于胆囊体的外侧端,且常越过肝下缘,其突出肝下缘的长度不定, 一般在第9肋软骨后方与腹前壁相接触,右腹直肌的外侧缘跨过该肋弓。此处是临床上检查胆囊增大最好的位置。胆囊底一般与横结肠 相邻。

胆囊的大小和形状不定。胆囊底可伸长且移动度大。罕见情况下胆囊底也可折返到胆囊体上,即所谓的“倒圆锥帽'(Phrygian cap),超声检查时这种情况可与正常胆囊内的中间隔相混淆。有时,胆囊可能两分叉,或者完全为双胆囊,伴有2条胆囊管。

超声下

肝外胆道

胆囊管

胆囊管将胆囊与胆总管汇合,长度在3~4cm 之间,从胆囊颈行向左后方,并汇入肝总管,形成胆总管

多数胆囊管与肝总管相遇后平行下降一短距离,之后才汇合。汇合点常在肝门附近,有时也可降至小网膜的游离缘。

胆囊管的解剖可发 生几种重要的变异。

(1)罕见胆囊管全程沿小网膜右缘下降至十二指肠水平,之后才发生汇合,但此时胆囊管和胆总管通常十分靠近;

(2) 偶尔可见胆囊管汇入肝右管,此时伸长的胆囊管可走行千肝总管后方或前方,从左侧入肝右管;

(3) 有时胆囊管可呈双管或者缺失,胆囊管缺失时胆囊直接与胆总管相连;

(4) 有时可见1条或多条副肝管来自肝第5段,可汇入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或者直接连于胆囊。

胆囊管解剖的这些变型在手术切除胆囊时相当重要。胆囊管的结扎或修切必须离胆总管有一定距离,以防止锐器损伤到胆总管。附属管道必须与肝右管或肝总管区分开来。

95%为以上三种方式

胆囊管的黏膜有5~12 个新月形皱襞,与胆囊颈的皱襞相连续。它们在管腔内形成有规律的螺旋状突起,为管道纵向切面上可见的螺旋瓣。管道扩张时,皱襞间隙也扩张,表现出类似胆囊颈那样扭曲的外表面。

肝胆管

左、右肝管主要来自肝,在肝门右端附近融合为肝总管。肝总管下行约3cm后,以尖锐的夹角加入右方的胆囊管,形成胆总管。肝总管位于小网膜游离缘内,门静脉的前方,肝动脉的右方。

胆总管

胆总管由胆囊管和肝总管在肝门附近汇合而成。该管长约6~8cm,成年管径约6mm, 随年龄而增粗。它向后稍偏左下降,位千网膜孔前方,在小网膜右缘内,肝门静脉的右方,肝动脉的右侧。

胆总管与其左侧的胃十二指肠动脉一起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下降,然后走行于胰头后面上外侧部的沟内,位于下腔静脉前方,有时嵌于胰腺组织内。胆总管可紧靠十二指肠第二部分的内侧面,或相邻2cm处。

当胆总管嵌入胰腺组织时,可在十二指肠第二部分后方的胰腺内摸到一个表示其位置的浅沟。

肝胰壶腹

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第二部分(降部)的内侧向胰管的右端靠近,两管一起进入十二指肠壁,并通常汇合成肝胰壶腹

偶尔可见胆总管和胰管各自分别进入十二指肠。常有环形肌围绕胆总管下部(胆管括约肌),且大多还围绕胰总管的末端(胰管括约肌)和肝胰壶腹(Oddi括约肌)。

这些括约肌都存在时,它们可分别控制胰管和胆总管的排空。若将壶腹上部和壶腹括约肌分离(括约肌切开术),即可通过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而到达胆总管。

Calot' s 三角

在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第5 段的下表面(Suzuki etal 2000) 之间,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空隙,常称此为Calot's三角。

内镜下胆囊三角

该结构包裹于形成胆囊管短系膜的两层腹膜之间,由于这两层腹膜并不紧密相贴,因此在Calot' s三角内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存在。将它描述为圆锥间隙也许更贴切,有一个顶点在胆囊管和胆囊底的连接处,一个在肝门,另两个相近的位于胆囊附着千肝床的连接点,这样该三角的基部便位于肝下面。

此间隙常由胆囊动脉、胆囊淋巴结和淋巴管、1 或2 条小的胆囊静脉、支配胆囊的自主神经和一些疏松脂肪组织所组成,还可能含有一些自肝至胆囊的附属管道。在胆囊切除术中,这种胆管和动脉解剖变异的应用十分重要,因为需要避免误伤肝总管或胆总管。

胆结石

胆结石一般产生于胆囊,在胆囊排空时向胆囊管移动。小结石进入胆囊管后可能激惹柱状黏膜,导致胆囊管壁平滑肌痉挛,该痉挛可产生胆囊绞痛,常十分严重。

胆囊颈和胆囊管的黏膜皱襞常成为结石镶嵌的部位。

阻塞了胆囊颈的结石可引起胆囊无菌性扩张,由于胆囊并未发生急性感染,因此可保持扩张性和无纤维化,且胆囊底扩大,可在肋弓下缘扪及。

卡在胆囊管远处的结石可引起管壁周围组织水肿,因为胆囊管远端靠近肝总管,水肿可产生肝总管的二次收缩,致使胆汁引流部分梗阻,并出现轻度黄疽,即“Mirizzi 综合征”。

结石一旦通过了胆囊管,常阻塞于胆总管和胰管的连接处、肝胰壶腹的近端,引起梗阻性黄疽。

内镜胆管造影术

在内镜下可自十二指肠到达胆总管,进行诊断性胆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由于胆总管远端与胰管之间的角度关系,胆管的直接套管插入术(cannulatiori) 可能很困难。当胆管位置较垂直,并埋于十二指肠壁内时,可直接切开肝胰壶腹基部和邻近的十二指肠壁(括约肌切开术)暴露胆管,从而进行套管插入术。有时因为十二指肠壁的血管可使手术发生出血。要使内镜到达胆管,可能必须切断胆总管括约肌的平滑肌纤维,但常会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胆总管远端,从而引起复发性胆汁感染。

MRCP

胆汁引流

胆囊底靠近腹前壁,从而为胆囊梗阻扩张后的经皮引流提供了有用的途径。有时当肝组织产生干扰时,可经肋弓的下方到达,或者多数情况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由于胆囊管的特性,决定了胆囊很少能充分减除胆管树在梗阻时的压力,因此只能通过内镜、手术或经皮、经肝的途径,而后一项技术则一般需要在超声影像中辨认出扩张的肝内胆管,直接引导右肋下的穿刺。经皮途径是通过肝左叶第3 段和右叶第5 、6段来进行的。

PTCD(经皮经肝胆管外引流)

胆囊的血供、淋巴与神经支配

胆囊动脉

胆囊动脉常从肝右动脉发出,行于肝总管后方和胆囊管前方,到达胆囊颈的上部,并分为深支和浅支。

浅支发出分支分布于胆囊体下部 ,而深支分布于上部,这些动脉在胆囊体和底的表面相互吻合。

胆囊动脉可从肝总动脉发出,有时也可从肝左动脉发出,偶尔也可从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然后穿过胆总管或肝总管的前方或后方(较少见),到达胆囊。

副胆囊动脉 可从肝总动脉或它的分支发出,而胆囊动脉常在其根部分叉,产生2条血管向胆囊靠近。很多小动脉分支可从肝第4 或5段的实质发出,供应胆囊体,特别当胆囊基本上为肝内型时。这使胆囊在炎症时对坏死具有相对的抵抗力,否则将导致胆囊动脉的闭塞。

胆囊动脉并不仅限于以下类型(A)起源于右肝动脉的胆囊动脉;(B)起源于右肝动脉的双胆囊动脉;(C)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胆囊动脉;(D)异位起源于右肝动脉胆囊动脉;(E)起缘于肝左动脉的胆囊动脉;(F)起源于肝实质的胆囊动脉;(G)胆囊动脉综合征。

胆囊动脉发出很多小分支,供应肝总管和肝叶管以及胆总管的上部。这些小分支形成一网络,吻合了来自胆总管周围的上行血管和来自肝实质、沿左右肝管下行的血管。

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前方,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十二指肠上缘越过胆总管前面时,其十二指肠后支发出2~4 条升支。肝右动脉和胆囊动脉接近下方的胆总管时,发出3或4条降支。这些升支和降支沿着胆总管形成吻合并大致分成内侧干和外侧干,但其位置更偏向前外侧和后内侧。

后方肝门后动脉(retroportal artery) 从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或是它们的一条大的分支)附近发出。该动脉沿肝门静脉的后表面上行,多在近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的下端与十二指肠后动脉相连,但有时会上行于胆总管的后方,与肝右动脉相连。当肝门后动脉存在时,对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的血液供应具有一定的意义。

胆囊静脉

引流胆囊血液的静脉很少只有一条,通常有许多小静脉的存在。来自胆囊体和胆囊颈上面的静脉位于胆囊和肝之间的网状组织内,并进入肝实质,汇入门静脉

其余静脉合成1~2 条胆囊静脉,直接入肝或先汇入引流肝管和胆总管上段的静脉之后再入肝。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有1 或2 条胆囊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的右支。

淋巴引流

大量的淋巴管起自胆囊和胆囊管的黏膜下淋巴丛和浆膜下淋巴丛,其中胆囊肝面有少量淋巴管与肝淋巴管相连。其余则汇入胆囊淋巴结,它位于Calot' s 三角组织内的胆囊管上方

胆囊和胆囊管的淋巴管汇入小网膜游离缘前方的淋巴结肝淋巴结位于肝门内,收集与肝管伴行的淋巴管和胆管上段的淋巴管。

胆总管下段的淋巴管汇入肝下淋巴结和胰脾上淋巴结

神经支配

胆囊和肝外胆管树由来自肝丛的神经支配。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后段还受到迷走神经幽门支的支配,该神经还能支配肝胰壶腹的平滑肌。

牵涉痛

与其他来源于前肠的器官相同, 由胆总管或胆囊的拉伸而引起的疼痛可牵涉至上腹部中央。若覆盖着的壁层腹膜也受牵连,则可产生定位于右上腹的疼痛。

肝外胆道

胆囊管

胆囊管将胆囊与胆总管汇合,长度在3~4cm 之间,从胆囊颈行向左后方,并汇入肝总管,形成胆总管

多数胆囊管与肝总管相遇后平行下降一短距离,之后才汇合。汇合点常在肝门附近,有时也可降至小网膜的游离缘。

胆囊管的解剖可发 生几种重要的变异。

(1)罕见胆囊管全程沿小网膜右缘下降至十二指肠水平,之后才发生汇合,但此时胆囊管和胆总管通常十分靠近;

(2) 偶尔可见胆囊管汇入肝右管,此时伸长的胆囊管可走行千肝总管后方或前方,从左侧入肝右管;

(3) 有时胆囊管可呈双管或者缺失,胆囊管缺失时胆囊直接与胆总管相连;

(4) 有时可见1条或多条副肝管来自肝第5段,可汇入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或者直接连于胆囊。

胆囊管解剖的这些变型在手术切除胆囊时相当重要。胆囊管的结扎或修切必须离胆总管有一定距离,以防止锐器损伤到胆总管。附属管道必须与肝右管或肝总管区分开来。

95%为以上三种方式

胆囊管的黏膜有5~12 个新月形皱襞,与胆囊颈的皱襞相连续。它们在管腔内形成有规律的螺旋状突起,为管道纵向切面上可见的螺旋瓣。管道扩张时,皱襞间隙也扩张,表现出类似胆囊颈那样扭曲的外表面。

肝胆管

左、右肝管主要来自肝,在肝门右端附近融合为肝总管。肝总管下行约3cm后,以尖锐的夹角加入右方的胆囊管,形成胆总管。肝总管位于小网膜游离缘内,门静脉的前方,肝动脉的右方。

胆总管

胆总管由胆囊管和肝总管在肝门附近汇合而成。该管长约6~8cm,成年管径约6mm, 随年龄而增粗。它向后稍偏左下降,位千网膜孔前方,在小网膜右缘内,肝门静脉的右方,肝动脉的右侧。

胆总管与其左侧的胃十二指肠动脉一起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下降,然后走行于胰头后面上外侧部的沟内,位于下腔静脉前方,有时嵌于胰腺组织内。胆总管可紧靠十二指肠第二部分的内侧面,或相邻2cm处。

当胆总管嵌入胰腺组织时,可在十二指肠第二部分后方的胰腺内摸到一个表示其位置的浅沟。

肝胰壶腹

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第二部分(降部)的内侧向胰管的右端靠近,两管一起进入十二指肠壁,并通常汇合成肝胰壶腹

偶尔可见胆总管和胰管各自分别进入十二指肠。常有环形肌围绕胆总管下部(胆管括约肌),且大多还围绕胰总管的末端(胰管括约肌)和肝胰壶腹(Oddi括约肌)。

这些括约肌都存在时,它们可分别控制胰管和胆总管的排空。若将壶腹上部和壶腹括约肌分离(括约肌切开术),即可通过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而到达胆总管。

Calot' s 三角

在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第5 段的下表面(Suzuki etal 2000) 之间,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空隙,常称此为Calot's三角。

内镜下胆囊三角

该结构包裹于形成胆囊管短系膜的两层腹膜之间,由于这两层腹膜并不紧密相贴,因此在Calot' s三角内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存在。将它描述为圆锥间隙也许更贴切,有一个顶点在胆囊管和胆囊底的连接处,一个在肝门,另两个相近的位于胆囊附着千肝床的连接点,这样该三角的基部便位于肝下面。

此间隙常由胆囊动脉、胆囊淋巴结和淋巴管、1 或2 条小的胆囊静脉、支配胆囊的自主神经和一些疏松脂肪组织所组成,还可能含有一些自肝至胆囊的附属管道。在胆囊切除术中,这种胆管和动脉解剖变异的应用十分重要,因为需要避免误伤肝总管或胆总管。

胆结石

胆结石一般产生于胆囊,在胆囊排空时向胆囊管移动。小结石进入胆囊管后可能激惹柱状黏膜,导致胆囊管壁平滑肌痉挛,该痉挛可产生胆囊绞痛,常十分严重。

胆囊颈和胆囊管的黏膜皱襞常成为结石镶嵌的部位。

阻塞了胆囊颈的结石可引起胆囊无菌性扩张,由于胆囊并未发生急性感染,因此可保持扩张性和无纤维化,且胆囊底扩大,可在肋弓下缘扪及。

卡在胆囊管远处的结石可引起管壁周围组织水肿,因为胆囊管远端靠近肝总管,水肿可产生肝总管的二次收缩,致使胆汁引流部分梗阻,并出现轻度黄疽,即“Mirizzi 综合征”。

结石一旦通过了胆囊管,常阻塞于胆总管和胰管的连接处、肝胰壶腹的近端,引起梗阻性黄疽。

内镜胆管造影术

在内镜下可自十二指肠到达胆总管,进行诊断性胆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由于胆总管远端与胰管之间的角度关系,胆管的直接套管插入术(cannulatiori) 可能很困难。当胆管位置较垂直,并埋于十二指肠壁内时,可直接切开肝胰壶腹基部和邻近的十二指肠壁(括约肌切开术)暴露胆管,从而进行套管插入术。有时因为十二指肠壁的血管可使手术发生出血。要使内镜到达胆管,可能必须切断胆总管括约肌的平滑肌纤维,但常会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胆总管远端,从而引起复发性胆汁感染。

MRCP

胆汁引流

胆囊底靠近腹前壁,从而为胆囊梗阻扩张后的经皮引流提供了有用的途径。有时当肝组织产生干扰时,可经肋弓的下方到达,或者多数情况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由于胆囊管的特性,决定了胆囊很少能充分减除胆管树在梗阻时的压力,因此只能通过内镜、手术或经皮、经肝的途径,而后一项技术则一般需要在超声影像中辨认出扩张的肝内胆管,直接引导右肋下的穿刺。经皮途径是通过肝左叶第3 段和右叶第5 、6段来进行的。

PTCD(经皮经肝胆管外引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