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章 脏腑的生理、病理与治疗

 刀疗象数 2020-05-19

           在前几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各脏腑在调节水谷运化通道中的关系,即三焦产生和调节营气与卫气(气与血)的功能,我们也列出了相关的脏腑病理情况。

           现在,让我们更详细地分析脏与其相表里的腑的病理情况。相关治疗及疗效:心和小肠,肝和胆、肾和膀胱、脾和胃、三焦(胰腺外分泌部),肺和大肠。

            脏腑的生理、病理

脏腑/功能

病理

治疗

疗效

心:

主血脉、主行血、开窍于舌、藏神

心气虚、心阳虚

病因:

长期疾病

年迈体弱

急性心脏损害

先天不足

症状:

1.心气虚:使力便心悸、胸虚空感、乏力、面色苍白、气闷、舌色苍白、苔簿白。

2.心阳虚:同上,外加自汗,四肢外周及末端发冷、发绀、哮喘、水肿(若有血瘀)

补心及其他脏腑之气、激发心阳

补心俞

补膻中

补气海

补少冲


补膈俞

补厥阴俞

补巨厥



补心气

补气

补周身之气

补心



促进血液循环

心—小肠

主受来自胃部的食物,并继续输送—转化工作(分清泌浊)

心血瘀滞

病因:

心阳或心气虚

过劳或感受外寒

心梗

精神悲伤

症状:

气滞:胸痛、面色、口唇、指甲青紫

阵发性病情:心悸、心绞痛

循环减慢:四肢末梢发冷、舌紫无光、有淤点、水肿、气短、不能言语

病情发作时治疗:

疏通心脉、恢复循环、解决淤滞

泻郄门

泻膻中

泻膈俞


发作后治疗:

温熙脾肾、振奋心阳

补内关

泻外关

补厥阴俞

补、灸脾俞

补足三里


补肾俞

补太溪


恢复期治疗:

补、灸足三里

补、灸关元

补、灸三阴交




使血上行

使气血运行

使血液循环





使经脉通畅


调节心包及心气

补脾气

补胃气


补肾气




调动元气并补气

心—小肠

心火旺盛

病因:

情志过度

感受六淫(尤其是热邪、燥邪、风邪)

饮食过辣过酸

症状:

心火扰神:失眠、忧虑

热耗津:欲冷饮

心火灼舌:舌红,受蚀、苔簿黄、口腔溃疡、发炎、鹅口疮

火犯小肠:尿频,膀胱热、血尿

清火泻火利尿


泻少冲



泻下巨虚



泻心火



泻小肠之火、利尿

心-—小肠

心火旺

病因:

神经衰弱

愤怒、惊恐、不满、恐惧等情绪过度

火热伤津→痰阻

症状:

肝火扰神→无形之痰:精神障碍、胡言乱语、时笑时哭、激动、好斗、舌红苔黄

痰阻:歇斯底里、癫痫、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



若发生歇斯底里的瘫痪

清心、开窍、化痰、泻火

泻督脉、厥阴、阳明


泻神门

泻内关


泻百会

泻水沟

泻巨厥


泻丰隆

泻合谷

泻太冲


泻涌泉



开窍、清心、化痰


泻心火、宁神

凉心、宁神、开心窍


醒神开窍




凉心

化痰、泻火

揉肝、行气活血


醒神

储血、主疏通气、情绪、消化、胆汁、主筋、主爪、开窍于目、藏魂

肝气郁滞

病因:

不满、恼怒

症状:

概况:

耐心缺乏、易怒、叹息、腹部膨胀

若情绪被抑制:神经衰弱

若情绪发泄:生气或哭泣

因痰:咽喉异物感

犯脾胃之气:无食欲、厌食、反酸、打嗝、恶心

影响肝储血功能:月经不规则、红色分泌物、经前乳房、腹部胀痛

柔肝、理气、调理脾经及任脉



泻期门

泻太冲

泻阴陵泉

补外关

泻内关

泻公孙

补气海


若火旺:

泻肝俞

若虚:

补期门、肝俞





柔肝

减少淤滞

减轻乳房疼痛


宽胸并消除淤滞


补周身之气、预热三焦


泻火


补阴补肝气

肝—胆

储藏排泄胆汁、主决断、意志、判断及选择

肝阳亢进

病因:

房劳过度或工作过量及肾阴及耗伤肝阴→肝阳亢进

症状:

阴不足:眼、咽喉、口干燥

阴虚→血虚不能养筋与肌:

麻木、四肢颤动、勺状甲,皮肤干燥瘙痒

阳亢(气血上行):

高血压、内耳性晕眩、甲状腺机能亢进、更年期紊乱、头痛、头晕、头重耳鸣(低鸣:肝阳、尖锐:肝阴)

补阴泻阳、疏肝补肾

泻风池

泻行间


补肝俞

补肾俞



泻肝阳



补肝肾阴




补肾阴

肝—胆

肝火旺盛

病因:

肝气郁滞

烟草、酒精引起肝经中热量积聚

外热侵袭

症状:

肝火上行头目:头痛、面目发红、结膜炎、不耐烦、易怒、耳内性晕眩、胆受影响而造成耳鸣(低鸣)

肝火灼伤肺胃:吐血、咳血、鼻出血

火旺:尿色深、便秘、舌红苔黄

泻肝火、泻肝胆


泻风池


泻太冲



泻攒竹



泻肝火、清头目


泻肝火



清除局部郁热


脏腑/功能

病理

治疗

疗效

肝—胆

肝风内动

病因:

热盛

阴虚阳亢

肝血亏盛

症状:

热盛→风伤肝→经脉、筋肉、肌腱失去濡养:高烧、脑膜炎、手足拘挛、抽筋、角弓反张、舌红苔黄

肝阴不足→阳升→血耗风升:

四肢麻木、手足抽搐、帕金森综合征、偏瘫、中风、昏迷

平肝熄风


泻风府

泻风池


泻太冲



泻大椎

泻合谷



指腹放血




平肝熄风


泻肝火



降温




泻热、止痉

肝—胆

肝胆湿热

病因:

外邪侵袭、肝脏疏泻失和、影响胆汁正常排泄

饮食不正常影响脾脏的运化功能→湿→肝火(逆相克循环)

症状:

外邪侵袭:

眼白、皮肤发黄

脾与胃之气阻滞: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肝炎、胆囊炎、皮疹、荨麻疹

热盛伤津:发烧口渴,少尿、皮肤水泡、舌苔黄

泻热、除湿、柔肝、促进胆汁排泄

泻期门

泻肝俞

泻日月

泻胆俞





泻阴陵泉




泻曲泉



柔肝、泻热、促进胆汁排泄







促进胆汁排泄




补肝

肾:相火(心包与三焦)

藏精(元气及精气)、主水、主纳气、生髓、主大小便、主骨及发、开窍于耳、藏志

肾气虚

病因:

体质弱

工作过度、房劳过度

慢性疾病、营养不良

年老体弱

症状:

概况:腰痛、膝弱、性功能弱、面色苍白、舌白、肿胀、舌软

肾气不固、遗精、早泄、尿频、尿失禁、遗尿症、糖尿病、肾炎、神经衰弱

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动则加剧

肾阳虚:四肢发冷

补肾气


补、灸肾俞

补、灸小肠俞





补太溪


补神门

补、灸关元



泻肾俞

泻小肠俞



补肾气、以助纳气






补肾阴


补肾阴

补肾阴、储藏元气



促进肾纳肺气

肾—膀胱:

接收浊液、储藏及排泄尿液

肾阳虚

病因:

肾气虚弱进一步加重

症状:

气虚寒冷:发冷,尤其四肢觉冷、神经衰弱、阳痿

津液运化不良(脾):少尿、水肿、腹水

寒湿袭肺:心悸、气短、咳嗽、哮喘、不能平躺、舌苔白

温肾补肾阳

补、灸关元

补、灸关元


补肾俞

补京门




补三阴交


储藏元气和补益元气



补肾气




缓解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肾—膀胱

膀胱湿热

病因:

外邪郁积膀胱

过食热性物质:牛奶、鸡蛋、辣等

症状:

湿热阻滞膀胱气转化:尿频、尿痛

尿道郁热:少尿,尿色深黄、血尿、尿道沙石、结石、舌苔黄

泻热除湿利尿


泻中极

泻膀胱俞


补肾俞



补三阴交穴



清泻膀胱湿热



助膀胱气转化



泻热、逐湿、缓解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脾:

主运化、造血、维持血液于脉中、主肌肉口唇、开窍于口、藏意


胃:

主受食物与饮料、通降水谷、分清泌浊

三焦(外分泌胰腺):

主消化、吸收、传输、排泄

脾气虚、脾阳虚

病因:

思虑过度

饮食不节

工作过度

呕吐、腹泻

症状:

运化功能失常:食欲不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舌软无力、胃炎、呕吐

气虚:厌食症、腹胀、便溏、舌色苍白有齿痕、舌苔白

脾气不升→脾不统血:月经过多、便血、血尿、血肿、器官下垂、脱垂、子宫出血

阳虚:上述症状加重+上腹部冷痛、泛吐清水、水肿、白带清稀量多、四肢末梢冷

补气、强化脾:

补脾胃、补募穴及背俞穴

补中脘

补胃俞

补、灸足三里


补、灸脾俞

补、灸章门





补肾补气




补益脾气

脾—胃—三焦


脾阴不足

病因:

脾阳旺盛

症状:

热盛:饮食过多

阴虚:贫血、肺结核、糖尿病等

补脾阴:助肾气

以泻阳补气

补章门

补三阴交穴

补肝俞

补脾俞

补胃俞

补肾俞



补脾

补血、补脾阴



补气

脏腑/功能

病理

治疗

疗效

脾—胃—三焦

寒湿困脾

病因:

过食生冷食物

外在寒湿侵袭

症状:

热盛:

饮食过多

阴虚:

贫血、肺结核、糖尿病等

暖中焦、泻寒湿


补中脘

补天枢

补气海

补阴陵泉


泻丰隆



暖中焦


预热中焦

促进排泄寒湿

补脾

化痰湿

脾—胃—三焦

食滞

病因:

饮食不节

症状:

食阻胃气循环:

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泛酸、粪便恶心(便秘或腹泻)、舌苔厚

助消化、导滞


泻中脘

泻下脘


补章门

补足三里



行胃气



补脾助运

补脾助运、行气

脾—胃—三焦

寒、痰阻胃

病因:

胃阳不足

饮食不节

寒邪侵袭上腹部

症状:

寒邪停滞于胃而阻气:

寒则缓痛,热则加剧,舌苔白

湿聚:

无味觉、口不渴、进食后泛吐清水、振水音

暖中焦、驱寒


补中脘

补胃俞


补气海


补梁门

补足三里


泻丰隆



驱除胃中寒邪



补气、补中焦


调节胃气循环



化痰

肺:

主气、主呼吸、主宣降、主行水、主皮毛、开窍于鼻、藏魄

肺气虚

病因:

慢性咳嗽→伤气

症状:

主气功能下降:

咳嗽深长、无力、气短、呼吸困难

水液运行不调,卫气不足:

大量咳痰、自汗

血虚:

疲乏、面色、舌色苍白

补肺气


补太渊

补中府

补、灸肺俞


补、灸膻中

补足三里


泻丰隆



补气

温阳补气



补气

补肾气、行气


化痰

肺—大肠:

干燥废物、传输、排泄废物

肺阴虚

病因:

热邪长期侵袭

阴虚体质

症状:

阴亏耗伤肺津:

咽痒、干咳、嗓音嘶哑、咳痰少、粘稠、瘦弱、舌红、少唾、舌苔簿白

因虚而致火旺:傍晚发烧、夜间盗汗、颧红

热邪灼伤脉络:

痰中带血、咯血、五脏烦热

养阴补肺泻火


泻中府

泻肺俞

补膈俞

补三阴交

补太溪

补关元

补天元俞

泻丰隆

补孔最

补地机



泻热、养肺阴


补血


补阴、鼓动元气及先天之气



化痰

止血

肺—大肠

风寒袭肺

病因:

外邪风寒侵袭、肺气壅塞

症状:

肺气不降:

咳嗽、气短

阴寒邪伤阳:

咳痰白稀、与寒加重、畏寒、发热无汗、头痛、流涕

宣肺、驱寒


补、灸风门

补、灸肺俞

泻尺泽

补合谷

补列缺




驱寒、宣肺气


宣肺止咳

祛风寒、宣肺、止咳

肺—大肠

痰湿阻肺

病因:

久咳阻滞肺气→水液聚集

脾气或脾阳虚弱→脾运化失常→水液聚集

症状:

肺气不降:

呼气困难,呼吸带有嘘声、气喘、胸闷、咳嗽、哮喘、大量吐痰、恶心、舌苍白、苔白或黄(有热)

宣肺、补脾

祛湿、化痰


泻天突

泻脾俞

泻丰隆


补合谷

泻列缺


泻太渊

泻肺俞




降气


补脾化痰


畅大肠之气

降肺气


宣肺、祛湿

止咳

        

脏腑/功能

病理

治疗

疗效

肺—大肠

大肠湿热

病因:

肠胃湿热

饮食不节、中毒

症状:

大肠气血运行受阻:

腹痛,里急后重,腹泻

湿热→火→湿邪下行:

脓血便、里急后重、暴泻不止、肛门烧灼感、舌红苔黄

湿邪为主:

口干不欲饮

热邪为主:

发热口渴

泻湿热


泻天枢

泻大肠俞


泻曲池

泻上巨虚



补合谷

泻列缺



通常大肠、泻湿热



降温




畅大肠之气

降肺气

           主要穴位

脏腑

穴位

作用

泻神门

安神、缓解心悸、宁心、泻心火


补少冲

补心阴


泻少冲

(放血)泻热(风热)


补厥阴俞

化瘀行血、调理心包之气和心气


补巨厥

化瘀行血


泻巨厥

宁心


补足三里

补血


补心俞

补心气

小肠

泻下巨虚

(小肠下合穴)泻小肠之火,调整排尿紊乱


补小肠

补肾气


补关元俞

调动先天之气

膀胱

泻攒竹

(放血)泻局部之热


泻膀胱

泻膀胱湿热


泻中极

泻膀胱湿热


泻委阳

宽下焦、调和三焦

泻涌泉

醒神


补太溪

滋阴、补肾气


补、灸复溜

补肾升津


补、灸肾俞

补肾气


泻肾俞

助肾纳肺气


补小肠俞

补肾气、养肝肾之阴、助转化膀胱之能量,升津


泻小肠俞

助肾纳肺气


补、灸京门

助肾纳津


补涌泉

增加热度

心包

补厥阴俞

调理心包、心气


补劳宫

增加热度


补内关

通经络


泻内关

宁心安神、开心窍、宽胸、疏通滞气

三焦

补石门

助三焦气血运行


补阴交

补下焦


补天枢

温中焦


补膻中

补上焦之气


泻三焦俞

疏通三焦


泻委阳

宽下焦、疏通三焦

泻阳陵泉

缓解胸痛、排泄胆汁


泻风池

泻肝火、肝阳、清头目、柔肝驱风


泻日月

泻热、助胆汁排泄


泻胆俞

泻热、助胆汁排泄

泻行间

泻肝火


泻太冲

柔肝、行气血、导滞、泻肝阳、泻肝火


补曲泉

补肝血


泻期门

柔肝、泻热


补肝俞

补肝阴


泻肝俞

泻肝火

泻尺泽

宣肺止咳


补孔最

止血


补列缺

宣肺(因风寒侵袭)止咳


补太渊

补肺气、宣肺止咳


泻中府

泻热、补肺阴、清降津液


泻肺俞

泻热、补肺阴、清降津液


补中府

温阳补肺


补、灸风门

祛风寒、通肺气


补、灸肺俞

温阳补肺、祛寒、宣肺、止咳

大肠

泻合谷

行气血、降温


补合谷

祛外邪、宣肺止咳祛风寒


泻曲池

降温


泻天枢

畅大肠、泻湿热


泻大肠俞

畅大肠、泻湿热


泻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泻湿热

补中脘

补胃、补气、除胃寒、暖中焦


补胃俞

补肾、补气、除胃寒


泻中脘

行胃气


泻下脘

行胃气


补上脘

分清泌浊


补水道

补益水道


补、灸足三里

补血、补肾气、行气


泻丰隆

化痰、熄火、除痰湿

补大都

补脾


补食窦

补脾


泻公孙

宽胸导滞


补膈俞

除淤血


泻膈俞

行血


补三阴交

补脾阴、肝阴、肾阴、泻热、除湿、缓解泌尿生殖系统紊乱


补地机

止血


补、灸阴陵泉

除寒湿(水肿)、补脾


补章门

补脾助消化、右侧穴位:解食物毒素


补足三里

补脾运化功能、畅气


泻脾俞

固脾


补、灸脾俞

补脾气


补肝俞

补脾气、肝气


补胃俞

补脾气、胃气


补肾俞

补脾气、肾气

任脉

补、灸气海

补气血、暖中焦


补关元

调动元气、元阳


补、灸水分

疏通水肿


泻膻中

行气血


补、灸膻中

补气


泻天突

降气(呼吸嘘声)

督脉

补、灸命门

调动元气


泻大椎

降温


泻风府

宁肝祛风


泻百会

醒神开窍


泻水沟(人中)

醒神开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