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园植蒲记

 苏迷 2020-05-19
《苏州日报》
2020-05-16 

  曹拥华

  书似青山常乱叠,蒲如绿珠时添香。这是苏州文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若把镜头再拉近些:书桌上的玻璃杯里漂着几片碧螺春。文思泉涌,埋头疾书,时而抬头,瞧一瞧窗边案几上的菖蒲草,呵护一下眼睛,继续下文;写累了,站起来,叉叉腰,踱着方步来到窗前,欣赏满园春色,随手托起菖蒲盆,轻拍小草,低头闻香。开窍醒脑,灵感顿显,回到书桌,呷口淡茶,续接上文。

  盛唐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喟叹,得到了晚清苏州文人的感应。诗文起蒙于俞樾的吴昌硕,用手中的刻刀镌下了“食金石力,养草木心”的铭文。被恩师曾国藩笑评“拼命著书”的俞樾,在曲园“春在堂”前的天井里,常年蓄养着草花四雅。春兰、秋菊、水仙,花期短暂,多则月余,少则半月,能入书斋的机会不多;菖蒲不以花美,只凭叶秀,常入屋内,伴人左右。小草养人,日久生情,制盆供之,定为家花。

  物以致用,菖蒲亦然。护眼润目、开窍醒脑、臆想纳凉,三大功效,成就一株文人草。

  李时珍于明朝万历年间写成的《本草纲目》有言:“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俞樾白天伏案著书,晚上挑灯夜读,损耗目力,虽然他崇尚以解剖手术见长的西医,但日常的护眼养身也只能依据中医。许慎在《说文》里延续了“天子种松,诸候种柏”这一古制,在苏州城里,天天早晨找柏树,取叶上凝露,是极不方便的。而取天井里菖蒲晨叶尖的凝露,旦旦洗眼,护目润睛,则方便许多。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对这一方法有详细的记录:“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按其效能功用分为上、中、下三品,菖蒲位列上品草类之冠,其次为菊花、人参等。经中对菖蒲的药性与功能,有“味辛温,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的记录。中医认为心藏神,主神明,心窍开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大脑思维敏捷。长时间伏案著书,痰蒙清窍,头脑昏沉。轻抚小草,芳香走窜,开窍醒脑。明代名医孙一奎《赤水玄珠·健忘门》收录了与读书有关的成方:读书丸与状元丸,苏州坊间有“服用丸后能过目不忘、日记万言”的传说,方剂配伍中菖蒲都是主药。姑苏文盛出状元,或许还有菖蒲的功劳。

  “石盆养寒翠,六月如三冬。勿云数寸碧,意若千丈松。劲节凌孤竹,虬根蟠老龙。傲霜滋正气,泣露泫春容。座有江湖趣,眼无尘土踪。终朝澹相对,浇我磊磈胸。”诗文是南宋的张九成在酷暑六月天,对书斋里菖蒲的描述,读后心中凉意顿起。古人不怕寒冬,闭窗烤碳,裘衣手炉,还有李渔发明的暖椅,方便著书。古人度夏难,开窗摇扇,难敌暑热,书斋如热笼,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赤膊光膀是不行的,只能静坐,对蒲臆想:置身山林,松涛阵阵,清溪绕脚,三五好友,闲谈风月,凉意徐生。

  人养菖蒲,蒲亦养人,历经千年,矢志不渝,人蒲互惜,不负相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