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廉相陆宣公墓今安在?

 苏迷 2020-05-19
《姑苏晚报》
2020-05-17 

  沈建东

  陆宣公即陆贽,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医学家。与苏州亦有渊源,苏州的原陆墓镇与其有关。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府嘉兴人(今浙江)。秘书监陆齐望之侄曾孙,溧阳令陆侃之子。大历六年(771),18岁进士及第,授华州郑县尉。太子李适继位为德宗皇帝后,召陆贽为翰林学士,不久又迁任祠部员外郎。与德宗皇帝朝夕相处,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唐建中四年,德宗避朱泚乱于奉天(今陕西乾县),诏书皆由陆贽草拟出台。兴元元年(784)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时,又扈从德宗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转任谏议大夫。贞元八年(792)陆贽39岁,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上任之初于军国大事尽责尽力,呕心沥血制定边防御敌方略,积极建议积谷防边;广开才路,改革选官制度和税法,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又贞刚律己,不以权谋私,“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被当时朝臣视为“内相”,是历史上公认的著名廉相。深得德宗信赖与倚重,德宗采纳陆贽一系列的策略,终于平定了叛乱,挽救了危局。战乱期间,德宗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由于避乱,道路险恶难行,慌乱中德宗曾与陆贽失散,陆贽一夜未归,德宗忧愁无比,以至于哭起来,下令找到陆贽者赏赐一千金。过了几天,陆贽总算归来,德宗见到他非常高兴,太子李诵等人也纷纷来贺。唐朝末期社会矛盾深化,天下面临崩溃,陆贽指陈时弊,为朝廷提出了许多善策和措施,并力劝德宗仁爱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然而,一心为国的陆贽也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德宗表面上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

  正当陆贽全力筹划大计,力挽狂澜,一心为国家经济、民生、边防出力的时候,出来一个裴延龄嫉贤妒能,在皇帝面前屡进谗言,寡情的德宗终于听信谗言,把陆贽贬到偏远的忠州(今重庆忠县)任别驾,陆贽居忠州期间闭门少言,著书立说。还时刻关心民生,他看到因当地气候恶劣,时疫流行,潜心研习医术,集"古方名方"编录成《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民众治病使用,真正实践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历代忠贞之士的理想。

  陆贽居忠州十年去世。终年51岁,谥曰宣,人称“陆宣公”。唐朝文学家、宰相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宋苏轼建议神宗将陆贽奏议“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并赞其“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清乾隆御赐其“内相经纶”金匾,连日本天皇也誉之为“圣哲中的圣哲”。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成为历代宰相的典范。《全唐诗》存其诗,遗著有《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及《陆氏集验方》。苏东坡将陆贽全集介绍到日本后,历代天皇都将陆贽著作当成必读治国经典,时至今日,在邻国日本,对陆贽的崇拜和研究依然兴盛。

  关于陆宣公墓,历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葬于苏州,其二葬于卒地忠州。明《长洲县志》记载:唐陆宣公墓祠,在齐门“外六里,即公葬地陆墓也。公卒于忠州,归葬于苏州。墓旁有塔院,太宰吴一鹏尝塑像其中,岁久为僧所鬻。嘉靖十一年,工部正郎张问之来吴,特原其事,檄县追复之。仍增拓祠宇,修设像位,题其堂曰仰贤。冢宰朱希周有记。”元陆友仁《吴中旧事》“:郡城北六里有一大冢,在官塘之西,相传为陆宣公墓,故其地名陆墓,水名陆塘。陆宣公墓在(忠州)玉虚观南三十步,岂尝藁葬于此。又谓公已归葬而忠州特设虚冢尔。”明吴一鹏撰《陆宣公年谱》谓:宣公卒于忠州,葬忠州屏风山玉虚观“侧。”其实,无论是墓葬还是衣冠冢,苏州齐门外陆墓镇的镇名是因陆贽墓筑此而得名,这是无可非议的历史事实。

  其实,明代前后就有关于陆宣公墓葬于何处的争论。钱谦益有长诗《陆宣公墓道行》,曰:“苏州宰相忠州死,天道宁论乃如此,千年遗榇归不归,两地孤坟竟谁是。人言藁葬在忠州,又云征还返故邱,图经聚讼故老哄,争此朽骨如天球。”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记载,顺治五年(1648)秋,徐崧、张大纯等在陆塘寓斋倡南字韵诗,远近和者几及两百人。杨昭《陆墓》诗曰:“望齐门外路,陆贽有高坟。见说衣冠葬,难寻碑碣文。”可见,至少在清初陆贽墓是衣冠冢已为世人所公认。

  忠州之地的陆贽墓已在1977年被掘毁埋土,墓地文物尽散,墓顶千年黄檩古树也被砍去。而陆贽故乡陆氏后裔繁衍于浙江嘉兴、湖州一带。嘉兴城内原有陆宣公祠,东门外原有宣公书院均已不存。在无锡惠山古镇,陆氏后裔修建有陆宣公祠,明末祠堂被毁。清康熙、嘉庆、光绪年间多次重建、改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惠山直街拓宽路面,祠堂一进被拆,余两进,1994年1月,“陆宣公祠”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陆宣公(陆贽)祠等10处祠堂,为惠山祠堂群核心保护祠堂。

  据相关镇志记载,苏州郊外陆贽墓原面积四亩左右,坟茔坐西朝东,封土为馒头形,高2米多,直径8米多。坟地上留有一块青石碑座,长103厘米,宽38厘米,高41厘米。周围有罗城、石人、石马、石牌楼、院墙、塔院、古柏等物。还有陆宣公祠,祠内有陆贽塑像。1984年,陆墓镇文物普查时,夏圩村农民发现《重建圆通庵记》石碑,这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石碑。碑长160厘米,宽80厘米,其上刻有“齐门外三里陆墓镇,唐陆宣公衣冠墓之地”。今陆宣公墓已不存,变成宣公路旁一片萋萋草地。建议可在遗迹处建立纪念亭或纪念馆,复刻相关碑刻,以供国内外研究陆贽的历史爱好者凭吊,而陆贽的事迹更是廉政为民的教材,以此或可弘扬陆贽忠贞为国酬、两袖任清风的高风亮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