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德堂说玉——浅谈中古玉器

 憨憨佛子 2020-05-19

此篇与上一篇《一本周礼闯江湖》是有关联的。了解古玉的功能性分类后,今天来谈谈中古玉器,中古玉器一般指隋唐至宋代,我个人认为是没什么标准定义的,把中古这个时间概念去掉,再把明清时期算进去也无妨,因为从各个方面来看,这整一个时间段内玉器没有什么大的革命性变化,但是去和高古玉比较还是有显著变化的,那是因为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玉器发展的重大决定,下旨废除了玉衣制度,推行薄葬。他说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倒并不是说曹丕真的有这么高的威望,让后世都尊行了这个制度,而是这个制度的产生恰逢其时,因为后面的西晋是个五十年短命的朝代,东晋是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然后又是五胡十六国乱华北方,又南北朝对峙,一直到581年隋一统天下才算安定下来,在这三百六七十年的时间跨度内,第一、因为战事频发导致民生凋敝;第二、人们的丧葬理念改变了,不光葬玉废除了,随葬的玉器也大量的减少了;第三、很多执政者非汉人血统,没有接受过儒家文化的洗礼,并不是那么的重视玉文化。综上几点导致了中国玉文化的极速没落,这些从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能够加以印证的。这样一来,带来了最为直接看得到的后果是什么呢?魏晋以后直至明清,礼玉葬玉基本上就没有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前文说过,礼玉葬玉规制严格,形制纹饰较为固定单一,即便是同时期的实用玉器也因为形制纹饰与礼玉葬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散发着独特的气息,给我们后人对玉器的断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还有一个隐性的结果是什么呢?用玉需求一下子没有这么大了,导致了大量体制内吃公家饭的玉匠下岗,然后又因为王室的不重视,要求的不严苛导致技艺大踏步倒退,甚至失传。到了隋唐天下太平了,玉文化相对又受到重视了,当然这个重视程度与商周战汉时期已不能同日而语了。隋唐以后老百姓也可以拥有玉器了,给百姓制作玉器的可以判断一定是民间手工艺者,他们的生产资料,人才储备及专业技能肯定是不能和周汉时期的王室匠人去比的,而且又因为这一时期每一件玉器的制做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买卖行为,因此成本一定是要考虑的,大部分制作出来的玉器就不如周汉时期精美。我来打个比方,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不是说你有钱就能拥有小桥车的,这个时期是要讲究行政级别的,所以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一定是有保证的,到了八九十年代,小轿车要走入寻常百姓家了,别无他途,降低生产成本,天津大发、夏利就应运而生了,二者一比较,其工艺水准、制作成本根本不在同一层面上。

下面用谷纹、螭龙纹图例来做个对比,高下立判,中古玉的线条表现力多数时候也显得粗浅无力,这种情形基本贯穿了隋唐至明清整个用玉时代(解释一下,我这里指的是整体概况,不谈个例)。明代人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之论古玉器中也说:“上古用玉珍重,似不敢亵……后此失古用玉意矣……然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曾无滞迹……又若冈卯有方者、六棱者、其钩字之细、其大小圖書碾法之工宋人亦自甘心。”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唐宋明之玉器不如战汉时期。简而言之,大家都知道瓷器有官窑民窑之分,对玉器来说,高古玉统统是“官窑”,没有“民窑”,而中古玉就又有“官窑”又有“民窑”。

上二图是高古玉中古玉谷纹对比

上二图是高古玉中古玉螭龙纹对比

上二图是高古玉中古玉线条表现力对比

隋唐以后,因多个阶层的介入,而且又因为用玉规制的概念淡化,玉器的形制纹饰生活气息浓郁了,花鸟鱼虫、人物动物、宗教法器……应有尽有,材料工艺的优与劣,跨度也比较大的,这也是王玉民玉并行时期的特点,而且由于礼玉葬玉的缺席及大量高古纹饰的弃用(蒲纹、乳钉纹、涡纹、谷纹、卷云纹、勾连纹、隐形龙凤纹、饕餮纹……)给中古玉器的断代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在我以前的文章《雾里看花的民玉时代》一文中已有所提及。

文章写到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本文不是在贬低中古之玉器,我个人也有不少中古玉的收藏,它们是真真切切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中国万年玉文化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