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佛宫寺释迦塔

 浮生偷闲 2020-05-19
上周日的行程看完华严寺,我们一行人前往应县,去看看世界建筑史的一个奇迹。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
他建成于辽道宗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从今年算再有36年就1000岁了。古老的年代并不是他神奇之处,若仅以论年代论,他在国内的木构建筑中,也只能排在42位。而高达66米的纯木材料的高层建筑,且能够完好的保存至今,成为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才是他最神奇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高的木构建筑,是136米高的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塔。当然,永宁寺塔里面是有一个很高的夯土台基的。不像应县木塔,一层开始就是空心的,他的高度数据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永宁寺的夯土台基是啥样的呢?如果您没有概念,看一下西夏王陵就知道了。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现存的一座座的土丘,实际上就是当年王陵木构建筑的夯土台基。

不难想象,136米高的木构建筑,是极容易遭到雷火袭击的。如明代永乐年间北京故 宫的太和殿,刚刚修建完第二年就着火了。永宁寺塔坚持了15年,还是在公元534年付之一炬。这么高的建筑,一旦着火,是根本没法扑救的。即便在今天,这么高的位置着火,施救起来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于是,这就引出了关于应县木塔的第一个谜:为什么一千年没有着火

世界上现存的辽塔近百座,但其他都是砖石结构,只有这一座是木结构的。他使用了2600吨的木料,所有重量都压在第一层的32根木柱子上,一算便知,每根木柱平均负重高达80多吨。

在古时,木塔最多可以容纳1500人同时登临。粗略算一下,如果1500人在塔上,每根柱子承受的重量,增加约4吨,也就是增加了5%的载荷。听起来1500人很多,但对于木塔来说,实在是影响不大。但是,最近十几年,应县木塔二楼以上是不允许游客登临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歪了。

由于不能登临,无法亲自拍摄,这张内部倾斜的照片来自百度

虽然说十塔九歪,可总有他歪的原因吧。比如说比萨斜塔,这座意大利的钟楼比应县木塔晚120年建造。可以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的问题,还没建成就发现它歪了。那应县木塔是不是因为地基的问题歪了呢?不是。前天在现场,我们一行人绕着木塔反反复复的观察。一层还是非常正的。倾斜发生在二层。肉眼可见的歪。

应县木塔在建成后近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大大小小40余次地震,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木结构建筑对于地震来说,其斗栱的活链接结构受力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抗震方案。所以地震对于他来说,就像挠痒痒,抖一抖身上的灰尘,就继续挺立了。

到了1926年,军阀冯玉祥攻打山西,在应县一带跟阎锡山的部队爆发战斗。木塔中弹二百余发。之后到了1948年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又在这里激战,敌人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我军炮轰敌人,木塔又被12发炮弹击中。

但是,这些都还不是造成木塔歪斜的最关键的原因——清朝一位知县,为了美观,创造一个玲珑宝塔的观赏效果,拆去木塔诸多支撑构件,开设窗户。这个不懂结构力学的改造行为,大大降低了木塔的稳定,再加上后来的战争打击及地震等自然因素,导致如今的倾斜。

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期对应县木塔进行监测:包括结构变形监测、结构动力特性监测、地震监测和环境监测等检测的报告显示。根据结构受力计算的结果,确定出,木塔的二层是整体结构中的薄弱层。近20年来,监测与测绘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应县木塔二层整体和局部结构倾斜变形都在继续发展,而且倾斜方向一致。照这么下去早晚得倒掉,怎么办呢?


在古代,对于的木构建筑,本身就是要定期维修的。毕竟我国古代99%的建筑都是木构的,维修建筑是一个特别常规的行业。日常使用中,建筑就会定期保养;每隔五十年、一百年,大型建筑都要进行修缮。如果出现重大问题,还有可能落架大修。这个架,就是指梁架。一座木结构建筑,主要就是靠在地基上的立柱和梁架系统支撑起来的。其余基本上辅助性耗材。经常更换的。

落架大修就是将木塔每个构件,就跟积木一样,一个个的全部拆下来,找到糟朽的,或者变形的,更换成新的。然后再重新组装回去。比如离应县不远的朔州,这里最有名的古迹崇福寺的金代大殿——弥陀殿,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山西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先生领衔,进行过落架大修。在弥陀殿落架大修时,甚至连墙壁上的壁画,都拆下来了。没办法,柱子在墙壁里面,不拆壁画,没法修柱子。

说到这,您可能想了,既然如此,那应县木塔干脆赶紧落架大修吧,别哪天一阵狂风来了,给他吹倒了。然而,这活真没人能干。修崇福寺的柴老,2017年去世了。像木塔这样复杂的结构,全塔共使用斗栱480朵,还不是统一的结构,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专家统计出54种。

斗栱这种构件的组合,还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积木。因为它除了看上去锁扣在一起之外,其实在看不见的构件里层,还有暗榫。这些榫口如果搞不清楚内部结构,强行拆开,必然损坏。有些因为已经几百年了,就算知道结构,也未必能完好的拆开。所以,落架大修这事,基本是不太可能了。

目前,木塔采用保守方案,在二层倾斜最严重的位置,进行了物理加固。用钢筋和木梁进行支撑和栓拉。当然,木塔也有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一旦发现倾斜加速,立即采取物理措施。搭建钢铁的脚手架将其扶住再说。

2600吨,是3000立方米的木料。据说当年把旁边一座山梁,叫黄花岭。整片山上所有的树木都砍光了,才建起的木塔。可想而知,当年在应县一带那么多这样的大树,自然环境应该是不错的

而能把一座山砍光,这样的工程,也必然不是普通土豪就可以搞定的。当时的应州地面上,最有权势的家族,就是辽国著名的萧氏家族。我们听杨家将总能听到萧太后的名字,实际上,萧太后不是一位,辽朝皇后都姓萧。从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他妈开始就姓萧。

辽代最后四位皇帝是特别崇佛。大举兴建巨型高塔就是从倒数第四位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他的皇后萧耨斤也正是应县木塔的首席供养人。之后,兴宗的仁懿皇后萧挞里、道宗的宣懿皇后萧观音,也都被画在木塔的壁画之上,推测此塔应该是从圣宗时代开始修建,直到道宗执政的清宁二年,建设完毕。在木塔一层的门楣上,有萧家供养人的彩画,推测为三位皇后和三位封王的男子。

木塔千年不倒,地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匠师们首先用石料砌成深入地下2米,建成了总厚度为6.4米的塔基。石塔基上面有32个原型柱础,分部为三圈,每根承受着80多吨重量的巨型木柱,就被放置在这些柱础之上,柱子跟柱子之间,再通过木制梁枋进行连接,形成一张八角形的柱网。

第二至五层,每一层都是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是平座,木料密实的组装在一起,几乎没有缝隙,形成一个八角的圈状结构层,在金代对其的加固时,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斜撑。暗层上面是楼阁,也就是明层,楼阁里除了四周有楼梯外,中间还设有佛坛。佛坛上每一层均有一些精美的辽代佛像。

图片©杨昆老师

这么多年,木塔不可能不被打雷击中,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起火呢?我们看它的顶部塔刹。上面各种宗教法器,从下至上依次排列,中间由铁刹串联,每当电闪雷鸣时,铁刹充当起避雷针,四周八条铁链成了引雷的引下线,顺着引线传导至地面。

形成了近代物理学叫做“法拉第笼”的一种避雷结构。法拉第笼,就是以电磁学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名字命名的一种用于演示等电势、静电屏蔽和高压带电作业原理的设备。千年之前,辽代工匠当然不知道什么法拉第笼的道理,但他们那样安装铁链,本来是为了固定高耸的塔刹,结果无意中组成了法拉第笼,庇佑木塔安然度过千年雷电的袭击。

来瞻仰木塔的游人,除了远观木塔的外形,近处欣赏木塔的斗栱外,每一位来此的游客,都会对上面的匾额产生兴趣。整个木塔每一层的四周,都挂有众多匾额。有人统计过一共有48块,其中3块已经遗失,还剩45块。


首先,是南侧也就是木塔正面正中间,第三层檐下的塔名的匾额。上面书写着三个大字——“释迦塔”,这三个字是金代的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huán]题的。制匾时间为金代的明昌五年(1194年),字体是标准的颜体,大字两边,还有236字题记,分6次做成,记述了历次修塔的历史,是珍贵的史料。题文中就有“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是木塔建造年代的确凿记载。

然后看正面最高处,第五层檐下挂着一块匾,上书“峻极神工”四字。这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御笔。永乐21年(公元1423年朱棣临死前一年),他第五次御驾亲征,出师宣化,打击南侵的鞑靼和瓦剌部,大获全胜。回京时,朱棣登上木塔,瞭望四境,睥睨天下,志得意满,于是亲笔题下了“峻极神工”四字。即使夸赞木塔,更是在表扬自己的功绩。

峻极神工下面一层,就是第四层的塔檐下挂着“天下奇观”的匾额。1517年,正德十二年,鞑靼小王子侵犯阳和(今山西阳高)进军到应州,明朝总兵王勋被困,这时,朱厚照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带兵出征。1517年十月,两军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不小打击,边境地区一下安静了多年。第二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一次来到应县木塔,登塔宴赏群臣,题写“天下奇观”。从这件事上来看,朱厚照不是后来史书里写的那么差劲。

第二层檐下,天宫高耸、永镇金城,这两块都是为清光绪各年间的应州知州所书。

第二层平座外的“正直”二字,出自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之手。“正直”二字一语双关,一指木塔笔直,二指为官做人应正直无私、心地坦荡,颇有教益。

而这块匾与一层塔门上方的“万古瞻观”匾却遥相呼应,这块匾的作者是清康熙年的应州知州章弘,这块匾上没有留下书写人的名字。之所以没留下,据说原因在于章弘是个贪官,本来不该留下牌匾,只是因为字体优美、用意书法俱佳。

所以才会有后来楼上“正直”的牌匾来表明心意。不过,也有说法,章弘是个大大的清官,不与当地的地方势力同流合污,遭到这些人的报复,诬陷成为贪官。历史烟尘已去,事实依然无从考证,但“万古瞻观”四个字却也印证了应县木塔今后的命运。

最后咱们说一下正面第一层塔檐下的“天柱地轴”匾额,这四个字,来自于《淮南子·天文训》:“昔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这块匾是万历年间的应州的文人田蕙所提。田蕙这个人刚正不阿,曾经一度考上功名,入朝为官,但与同僚不和,愤然辞职回乡,赋闲在家,研究起木塔的历史。

天柱这词说的真的挺对了,由于应县对木塔保护意识很好,这么多年来,在木塔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现在我们去木塔下面,仰望木塔,满眼只能看到蓝天白云,以及满天飞翔的沙燕。蓝天就是木塔唯一的背景。湛蓝湛蓝的天空,应县这里云,有显得那么的低,真的感觉木塔上面就是紧接着天空。好一个天柱地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