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把家里弄的各种“乱”不能忍,但专家却说……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这两年OK各种能力都在进步,唯独“自主收拾能力”始终很让人心累!
自己摆弄过的东西,玩到哪,摊到哪,如果不提醒,那是家里的任何位置都有,地面上、沙发底、茶几底.......
也不是没立过“玩具要自己收拾好”的规矩,不仅反复强调过每次玩好玩具都要分类“送回家”,还给收纳箱都贴了图片,便于分类。一开始真的不错,但时间久了又皮了,永远想不到主动进行归位



更让人头疼的是,小时候只是各种乱丢玩具,现在大了,摊开的东西就更杂。因为他更善于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材料了,于是家里的地上、桌上、各到各处,都会散落着家里用剩的空罐子、礼品盒子、自己戴的帽子、外面捡回来的树枝树叶等等。

反复教、反复犯为什么孩子就能看得下去家里这么乱呢?是这个年龄的普遍问题,还是OK特有的问题?我到底该咋教才会见效呢?

1.  



“一直破坏”是孩子探索的意义

直到有一回遇到一件事,我开始改变了关注点。

那天到家刚进门,眼前的客厅就是这幅样子,摊了一地的碎纸没有收拾,我有点懊恼,鉴于有客人在就忍了。

“妈妈,我一直在等你。你看这,隔壁邻居小妹妹来,我刚在教她折兔子。”OK见我回家,立刻冲了过来,“妈妈快来,我教教你怎么折。”

接过他给妹妹做的小手工,一下子觉得心头好暖。

OK在家里最爱的娱乐活动就是画画、手工,比如他去年有一阵还挺喜欢做绘本

还找我帮他写文字,做了“简陋”的翻翻页……

虽说“粗糙”,但还是可以看到OK的心思和动手能力。我突然想,在玩的过程中的乱其实我们要看得过去在制作过程中,他势必要各到各处翻出很多他要用的材料。

相比起在他创作过程中总是碎碎叨叨地提醒他用好一样东西要归位,给他一个不受打扰的创作空间似乎更重要,毕竟孩子的想象力很可贵!
大多数时候,我们见孩子乱的时候,是他们在践行自己的想法。就像有一天早上起来看到玩具台上堆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正想说他,他大叫到,妈妈妈妈,你快来玩抓娃娃的游戏。
原来,他前晚玩了一次抓娃娃机,回来就自己仿制了一个娃娃机,那堆杂物就是奖品,他的手是夹子,笔筒里插着支笔是遥控杆,中间一个投币盒,最左一个确认按钮,就这样,一台简单的“抓娃娃机”就组装好了。


乱不乱?当然乱!但是你得理解这种乱。咱们因为看到房间凌乱而释放出的负面情绪娃都会感知到,会打击他们的行动力。
所以请允许他在过程中去摊、去乱,在做完了之后再留出时间喊他去收拾。给到孩子一个相对宽容的环境,也是鼓励他们放手去创造最大的支持。
正如美国天文物理学家、作家尼尔泰森在一次演讲中说的那样:"小孩就是这样,一直在做破坏性的事情、会把东西弄乱,也不管你能不能复原,但这就是探索的意义。"
2.  


杂乱环境反倒更可以激发想象力


实上,国外的心理学家和育儿专家们也都建议爸妈们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娃的混乱,因为乱≠脏和邋遢。

美国《金融时报》作家蒂姆·哈福德在他的书《混乱:如何成为时代的掌控者》中写道,杂乱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创造力所必需的。

这也是有实验支撑的。

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博士Kathleen vohs认为整齐和杂乱的环境会激发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他做了一个实验:

将48位智力和创造力差不多的美国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在整齐和杂乱的房间里思考出至少10种乒乓球的新用法。

实验用了一套详细的评分系统来给参与实验者想出来的答案打分,最后得出结果,在杂乱环境里的被试者的创造力得分明显高于处在整洁环境里的被试者。 

接着,他们又做了另一组实验:

邀请188位随机选取的成年人为一个餐厅选择新的菜品,菜品被分为两类:传统菜品和新菜品,实验者同样是分别被分配在杂乱和整齐环境中。

 结果在整洁环境中的被试者更倾向于选择传统菜品,而在混乱环境中的被试者更倾向于选择新菜品,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

从创造力这块来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一个整齐的环境会激活一个遵循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杂乱的环境会促进去寻找新的途径,从而有助于激发创造力。

所以,对孩子来说也一样,具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考能力强,东西都堆在面前,他们才能发挥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

而且东西乱糟糟的,他们也得想办法从中理出头绪和想法,找到看上去不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创造力也就越强。

3.  



专家建议要“拥抱”一定程度的杂乱

加拿大的家庭心理学家玛吉·马门(Maggie Mamen)说,孩子喜欢整洁还是杂乱是一种性格特征,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要么排队整理玩具,要么把它们扔在地上。 

更大程度上,娃会不是收拾是受爸妈的清洁标准影响,如果爸妈爱整洁并一直引导,一般到7岁左右孩子就会自主收拾房间,如果爸妈自己也无所谓,那么孩子可能到青春期房间还是不会收拾。

国外的专家们都建议咱们要拥抱杂乱,允许一定杂乱的存在,但是这里说的杂乱是有限度的,乱不是脏,也不是乱到一塌糊涂、跟垃圾堆一样,而是一定程度上的杂乱。

那是怎么个程度呢?

这是国外育儿专家们的建议:

  • 划定一块限定区域

给娃划定一块限定区域,在他们的区域里,他们有自主权,可以自由探索,维持他们能忍受的乱的程度。

比如他们的玩具区、书桌可以乱,但是其它地方,包括需要带出门的东西,要维持整洁。

  • 限定事物

乱≠脏,玩具、衣服可以乱一些,但是脏毛巾、脏盘子肯定是不可以的。同样的,不是经常玩的东西要收拾掉,比如OK剪纸的碎纸屑、可能很久才会再拿出来玩的黏土,玩完就要收拾掉。

  • 限定时间整理

杂乱也不是说一直不管了,可以隔段时间来一次打扫清理,一般一周一次或者几周一次,毕竟也要擦灰的嘛。

OK妈说:

虽然我们要求整洁,但这一定不能成为限制孩子创造力的死规则。从小被限制的孩子长大后也有可能一直陷在一个被局限的环境里。

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爱干净,家里东西全部摆放得整整齐齐,因为他妈妈对整洁要求很高,所以一直在这方面对他要求特别高,以至于他有点过。长大后,他没办法忍受有一丢丢乱的环境,甚至把对整洁的这份要求延续到了身边的任何同伴上。所以上大学后一直很苦恼,因为住宿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他要求的那种整洁度的,室友的做不到他的要求,就让他很不安,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人际关系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不要以为习惯杂乱会让他们的效率变低。

(△扎克伯格桌子也很乱,但也不影响他事业成功)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史蒂夫·惠科特(Steve Whittaker)和研究人员曾做过实验,比较文件整理者(filers)和将文件叠堆者(pilers)找文件的效率,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公司要搬迁,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将重要文件打包带走?"

答案出人意料。

大家都认为肯定是整理者效率会更高,因为他们将文件分类归档,理应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所有重要文件。但事实却相反,结果是整理者更没效率,因为整理者都不擅长扔东西,他们会保存所有的文件,甚至草稿,这些没用的文件霸占了很多空间,这样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从一整柜的文件中快速挑出他们想要的。

但叠堆者却相反,他们把办公桌当作文件的临时存放处,有用的东西会放在手边方便使用,没用的就直接扔掉,当他们归档材料的时候,他们就归档有用的信息,找材料就快速很多

所以,事物都有两面性,习惯杂乱的人也有他们的做事方式。

任何东西都有个度,不要再为了孩子把家里弄乱和孩子过不去,家就是一个允许生机的地方,我们可以弄乱了再收拾,同样孩子也可以。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里写过,一个表面上纤尘不染、井井有条的家,维护它的代价是孩子失去了自在和放松的生活。



资料来源:

-https://www./toddlers-preschoolers/discipline/improper--behavior/why-toddlers-make-messes/

-https:///encourage-kids-to-make-a-mess/

-《Physical Order Produces Healthy Choices, Generosity, and Conventionality, Whereas Disorder Produces Creativit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