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知道,孩子有多讨厌我们这样的行为!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昨天晚上正在家码着字,听见OK爸开门带着OK回家了,跟随而来的是两个人的争吵声,气压低低的。

我迎过去,一见我上前,OK哇一声地就哭了出来。我果断把两个人隔离开来,先把OK拉到了沙发上,小声问他怎么了。小家伙委屈地抹着眼泪说:“我刚才和爸爸说回到家想先画画,爸爸就一定要我先练围棋。”

听OK跟我“告状”,OK爸立马驳回申诉:“你先把围棋练习做掉,就5分钟时间,练好再画画,有什么不行的?!”

OK也不服气地回怼:“我画画也只要5分钟,为什么就不能先画画?”

OK爸一时被噎住,又迅速神色一定,开始切换话题,跟我小声抱怨起OK的种种不是,以此证明他不是胡乱施威,而是背后有原因。

OK爸列举的第一条罪状是OK的态度问题:“今天我去幼儿园接他,以为他会很开心,没想冷着个脸慢悠悠向我走来,哼......见你就会扑过来

讲真,还没往下听,我内心就笑喷了,为护他面子强忍着没笑出声......(就像我上周在文章里分享的,男人永远都是幼稚鬼)

很多时候我在想OK对爸爸“不够亲”,更多源于他感受到了OK爸对他的过多控制。(早些时候,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和OK爸比起来还是我控制欲强,但这几年一直在努力调整自己,经常反思,我纠正了不少,反倒OK爸陪OK的时间多了,控制与日俱增)。
和孩子相处时,我们会不自觉得随着某些表象掉进更深的漩涡——觉得孩子这也不好弄、那也不好弄,很简单的一件事让他听话,但就是不肯听,很生气。于是就开始在孩子身上找问题,想要调教他、立规矩,所谓的立规矩,就是更加多地要求他“必须”听我们的。
但是换位思考,孩子的不服从、抵触、哭闹,不就是想要挣脱大人对他的控制吗?
昨天收到一个妈妈特别长的微信,问我孩子太任性了怎么办?虽然能感觉到妈妈的焦虑,但是,从妈妈描述的事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更能理解孩子的“不愿意”。

妈妈说的没错,在大人眼里,给你红包,你应该领情,并且给予礼貌的回应。可对于三岁的小孩,她也许根本不懂红包意味着什么,在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她可以接受大人的指示,乖乖地,接过钱、说谢谢,但同样的,她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态度在这个年龄段也属正常。为什么就不允许她不爱红包呢?

折腾了半小时,孩子最后勉强照做,这对孩子来说,是种什么样的糟糕体验啊?!

之前我也不止一次提过,我的爸妈都属于“控制型”的家长,所以尽管我从小到大都是外人眼中的“乖孩子”,但是其实有着常人无法感知的困扰,比如有时候过分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做着“老好人”,却又未必被人理解。更要命的是,我都成为孩子的妈了,内心深处依然隐藏着不易察觉更为深远的叛逆……

1


孩子非因你而来,他只是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就像提到的,源于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有时也会忍不住去“管束”OK,尤其是在他更小的时候。

就像OK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和OK爸带他下楼,到了单元1楼门厅这里,有两条路可以下去,一条是正常的楼梯走下去,一条是斜坡走下去。OK选择了斜坡,我就在后面追上他拽着就他改了方向,“你跟我走楼梯”。OK着急得哇哇大哭,我想走斜坡,我说“不行,斜坡太危险”。

OK爸走上来说,你干嘛那么强迫,他想走,就让他试试,他可以的,不放心,我们就拉着他。(瞧,那时OK爸比我更放手哦~局外人永远会更容易看到“控制”的问题

所以,在OK三岁前的生活成长方面,我会更加控制一些,而OK爸的一家人则更为放松一些,尤其是奶奶,她是她那一代里为数不多非常讲究“界限感”的。 那会儿我也会很有意识地和自己对话,劝慰自己不用“控制”得太多。

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只要你相信他,放手让他探索世界,同时在一旁稍加提醒,这反而是安全的。对孩子保护过度,让他完全没有机会接触任何危险,这才是最大的危险。

OK一起玩的小朋友里,有一个特别胆小。有次我们结伴一起去科技馆玩,科技馆里幼儿区有一块区域是孩子通过一张网爬到上面的平台上去。别的孩子都在上面疯玩了,这个孩子躲在妈妈旁边说:“我胆小,我害怕。”妈妈怎么鼓励都不行。孩子小的时候,大人保护得过多,怕摔着怕跌着,长大了孩子自己都会认为自己不行了。
所以即使是当了妈妈的我们,强大到可以一直保护这个小生命,但我们要知道,最终,我们都是要离开的。好的教育不是一味的保护、听指令,而是引导并陪伴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

2

控制会毁掉孩子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孩子是需要在挫折和冲突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大人的控制、过度保护,会剥夺掉孩子语言、认知、社交、甚至大脑的发展。
一个从事早教工作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件事,她说,她教过的一个说话晚、社交有障碍的宝宝。当时宝宝两周七个月,只会叫爸爸妈妈,完全不跟别的小朋友玩,父母很担心,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孩子没有任何问题。
朋友在观察时发现,这个宝宝几乎没有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家人寸步不离跟着,孩子没必要说,一转头、一抬手,大人什么都弄好了。旁边有小朋友一靠近,家人就很紧张,生怕宝宝被欺负了。
威斯敏斯特大学政策研究所(PSI)研究发现,控制式型父母,也叫直升机式父母,严重影响了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登在《儿童与家庭研究》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直升机父母会让孩子更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甚至有研究发现直升机式教育和孩子抑郁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美国有一部影片《黑镜》讲述的是“直升机式父母”控制孩子的悲剧故事。

妈妈整日担心孩子走丢,便带着孩子到了一个科技公司,给孩子大脑内注入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和手持终端保持通讯,妈妈只要通过手持终端即可实现7*24小时“隐身跟踪”模式,随时知道女儿身体的各种情况。

这项高科技还有“和谐”功能,可以把女儿看到恐怖、血腥、暴力等令人感觉不愉悦的画面过滤,变成马赛克,连声音都处理掉。

从此女儿遇到的所吓人的东西都变成了一团没有声音的马赛克。路边的一条大狗都会被打上马赛克。

认为这是绝对安全的保护方式了。

只是慢慢的,有些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外公在家时突发性疾病倒地抽搐,可是萨拉看到的画面是马赛克。所以萨拉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差点酿成悲剧。

孩子毕竟会长大,到了外面,萨拉还是发觉有些不一样了。她让男同学描述给她听血腥画面是什么样的,结果男同学也被打码了。

终于有天萨拉同学在看暴力视频,她看不到,请同学给她描述,同学的脸变成了一团马赛克。萨拉画出了同学描述的内容,画面变成了马赛克,她用铅笔戳自己的手,手也变成了马赛克

萨拉失控了,开始疯狂自残。

她发现妈妈一直在监控自己,萨拉跟妈妈厮打起来。妈妈倒在地上,也变成了一团马赛克。直到控制屏被打坏,萨拉才发现妈妈满脸是血。

萨拉很害怕,离家出走了,搭上了一辆油罐车。妈妈醒来后发疯地找,但女儿已经不会回来了!

这显然是个悲剧,也是给“直升机式”爸妈的一个警示——

不要为了保护孩子,控制孩子看到、接触到的一切事物,不断放纵自己的控制欲望,这终将会亲手毁掉一段本应美好的亲子关系。

OK幼儿园入口处背景板上有一首纪伯伦的著名的诗,时刻提醒着明天送孩子入园的家长,我也再次把他送给大家!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