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侯家巷无疑是最美的,大槐树遮天蔽日,棵棵挺拔,白色、紫色的槐花随风洋洋洒洒,倘若您行走其间,会感受到连呼吸都是甜的。就在这如画一般的老街巷里,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国建筑,它就是山西近代教育的发祥地、山西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旧址是一座仿英中世纪教堂式砖木结构建筑,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所建,是全国继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之后的第三所大学。可以说,山西大学堂的创办,推动了山西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存建筑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及部分围墙。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书院改学堂是全国自上而下的社会潮流,山西大学堂就是在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01年9月,清政府下诏“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光绪二十八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提出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兴建山西大学堂,经李鸿章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与李提摩太商定,创办了山西第一所省立大学,最早的临时校址在文瀛湖南的乡试贡院,即今太原市文瀛公园内。这就是巡抚岑春煊在《设立晋省大学堂谨拟暂行试办章程》中所说的“拟先借贡院略加修葺,即于四月初一日(阳历5月8日)开办”。(这一校址为中学专斋,学的是中国文化。) 
图片丨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 之后,李提摩太经过又一轮艰苦的谈判,又达成《中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合同》的二十三条,当时,山西巡抚岑春煊把太原城内最好的建筑物——皇华馆学台衙门拨给西斋总办李提摩太,作为西斋临时校舍,引入西方的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大学堂中最年轻的西斋化学教师新常富(瑞典人)将此称作“皇家花园”,并以极富诗画色彩的笔调写道:“不管人们对我们这个简陋的教育中心说些什么,不过有一件东西正是我们可以吹嘘的: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具审美趣味的大学建筑物。每当太阳慢慢下落并透过那垂柳映照过来时,那建筑设计巧妙的美感,那和谐撩人的色彩就显现出来;那浑圆的屋顶、那别具风格的门廊就显露出它的光彩。傍晚,在我离开校园之前,有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默默痴情地让那目光溜过那迷人的斑斓色彩画面。”1903年,山西大学堂“会请巡抚勘明地段”,最终以四万洋元的价格买下了侯家巷200余亩民地,并且由西斋总教习敦崇礼负责动工兴建校舍。经过一年半左右时间的紧张施工,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秋天,新校舍落成,中西两斋同时迁入,将山西大学堂和中西大学堂合并为山西大学堂,成为一所中西合体的新式学堂,李提摩太实现了在山西建立大学的梦想。图片丨1907年的山西大学堂图书馆 据载,大礼堂为山西省第一座无梁无柱的建筑物,由西斋教习瑞典人新常富亲自设计,其宽大程度足可容纳彼此隔离的单个座位300个。大礼堂的后面是校图书馆。图书馆房顶中部设有钟塔。馆内既有国内新近出版的最好的教学参考书和西方文学精品丛书,又有李提摩太赠送的大量西文书籍及中英文杂志。就馆藏而言,山西大学堂图书馆的藏书可谓国内上乘。另外,图书馆又是平时教习讲演的场所,每逢讲演时间,据云都有一位鼓手击鼓以招来听讲者。暮鼓晨钟,书声琅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1912年9月19日,孙中山北上山西曾在大礼堂做《谋建设需扫除旧思想》的讲演。1937年9月20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在此召开成立大会,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代表应邀出席,周恩来还在此做了重要讲话。 图片丨山西大学堂全景 山西大学堂是在清朝末年推行“新政”期间,改革传统书院、创新办学模式的产物,也是借鉴西方近代大学教育、进行文明采撷的结果。先后历经山西大学堂(1902至1912),山西大学(1912至1931)、山西大学校(1931至1937)三个时期艰难曲折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山西大学还以其一校两制、以新化旧、会通中西、取法英国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958年,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现并入太原师范学院)在山西大学堂校址成立,一直使用至今。 现存的旧址建筑为1904年建成的西学专斋工科教学楼,为典型中西合璧式建筑。外墙色彩为灰色,窗套、山花及檐口为白色。楼立面为英国中世纪城堡形式,列柱式的围墙和凯旋门式的大门相组合。教学大楼与钟楼与避雷针形成“山”字,钟楼与大楼楼体形成“西”字,意指山西,整座大楼将山西两字巧妙的设计进去,其中西字既是“山西”的“西”,又是“西斋”的西,充分体现出山西大学堂“中西文化交融”的寓意,而楼顶上的避雷针是100多年前先进科学技术的体现,使教学大楼显得非常挺拔,与钟楼突出的边角一起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大楼一层为可前后通行的大厅,木制的圆拱形大门敦厚结实,两根富有装饰性的半圆门柱分立两侧,大厅内四根粗大的通天柱上部互相连接成圆拱形,造型独特,两侧有楼梯通向二楼。东西两侧的二层楼,南北两面各有开间大小不同的房屋70余间,其中部分房屋跨度达17米,这里原为工科教室,有教师办公室、实验室等。整个造型典雅、别致。一层正面东西均为圆拱形窗,二层为方形窗,具有欧式建筑风格。楼上的女儿墙就是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实物例证。此外,鲜为人知的是,1902年,山西大学堂曾在上海江西路福里口120号创立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国内外翻译名流曾在此工作。翻译的著作数十种,如《世界故事》、《世界名人传略》、《最新天文图志》,特别是《迈尔通史》,在国内广泛流行,影响甚大。1908年,因西学开始工程科、经费困难,译书院随即停办。在山西大学创办期间,先后共毕业学生568人,其中,中斋255人,西斋313人,在此间,出国深造110人,这些毕业生,不仅为发展山西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一批人才,而且还为山西的工矿企业造就了一批人才,更重要的是,山西大学堂的学生,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始终站在运动前列,为山西乃至全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