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不了解这5个大脑的秘密,带娃注定会焦虑?!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1

4岁如果“看”不到,

以后也“感知”不到了

我们经常说大脑“敏感期”、“关键期”,实际上指的是,孩子在脑部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型之前,脑组织可以随着环境及行动而产生种种变化的“可塑性”

每种机能的关键期出现时间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

一个机能的关键期,一生只有一次。

例如,4岁之前如果没有给予看的经验,往后即使眼睛本身的机能没有任何障碍和问题,仍然会在“看”、“识别”等感官上接收到更少的信息(换言之是观察、感知的能力)。

因为“看”的能力不仅仅只是眼睛、眼球的行为而已,包括眼睛接收到光线之类的视觉性刺激,经由大脑讯息处理系统,透过“看”的经验并在脑子里培养之后,“看”才能变成一种行为能力。

除了管“看”的视觉,其他五感相关机能也基本都一样。相对来说,生存所必须最低限度的低层次机能,比如听觉、视觉、语言、味觉、嗅觉、运动等,它的脑部基础在4岁到6岁之间建立了;更高层次的包括思维、情绪管控、艺术等智慧性的机能,临界期会长一些,脑科学家们目前推测,这些能力的关键期可能是在12岁以前

所以妈妈如果在娃儿4岁之前帮助他们在感官上建立丰富的认知,这将会大大地拓展孩子未来人生中的发现探索能力(这个真的非常重要)。在和娃儿相处的时候还是要话唠一点比如宝宝眼睛盯着桌上的一个杯子,妈妈就可以指着杯子和宝宝说:“杯子,红色的杯子。”这时宝宝就意识到了自已学会看很重要,也同时建立了“看”的经验。

2

新生儿的脑细胞比成人还多

用不到的神经回路会消失

新生儿的脑部,原本有着比成人更多的“神经细胞”,而后进行着神经细胞的“淘汰”。

在各神经元之间负责信息传导的“突触”数量在孩子出生后到8个月以前,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之后骤然凋亡。所谓凋亡,其实是消灭不需要的东西,只保留需要的东西和经常要用的东西。

这是人类大脑的生长机制,也是大脑在关键期的最重要工作如果不这么做,脑部就会混乱

处于关键期的大脑是柔软可塑、并会随着环境、刺激、经验而固定下来的。“用不到的=不传导电信讯号”的突触和神经回路就消失,而“经常活动的=频繁地进行讯号传导”的突触和神经回路就进一步发展,孩子脑部的讯息处理系统便在这种情况下,渐渐组织化成为孩子独特的部分。

脑科学实验证明,6个月之前的小婴儿,无论是猴子脸孔还是人类脸孔,他们都能区别而看出个体。但是到了宝宝6个月以后,区别猴子脸孔这件事会被判定为“日常生存不需要的技能”,于是识别猴子脸的能力就被淘汰了。于是我们成人后,看猴子的脸觉得几乎都一个样了。

这一点或许就可以解释我之前在《这件事每个妈妈都会碰上,这么做孩子智商更高!》文里提到,孩子对河狸水獭、汪汪队里的成员等门儿清,大人却傻傻分不清,因为孩子的大脑把这种分辨能力判定为“需要”。

3

脑回路不是越多越好

集中培养更符合大脑发育机制

这一点你一定很意外吧!但确实是这样——

当孩子稍大一些后,如果能给予更多的刺激,以培养、保有更多的回路当然是最好,但是回路不可能全部都保留下来。如果爸妈贪心样样都想刺激到孩子,只会让孩子的脑子陷入混乱。

处于关键期的大脑是最具有“集中力”的,因此父母亲能做到的,就是提供给孩子看、听、了解、感受等各种刺激。同时,根据仔细观察,找到孩子感兴趣的,集中培养,这比什么都要抓什么都要学,更符合孩子大脑的发育机制。

于是,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兴趣班并非越多越好。因为一旦进入疲惫状态,每天疲于奔命,孩子是根本没法定心和集中精力的,效果一定不会好!

4

不是孩子想要的刺激,

就帮不到他们的大脑发育

当父母亲想要提供某种环境或经验时,应该先仔细地观察孩子有什么“反应”,并且“选择”孩子所需要的那些。

如果爸妈只是为了自己的偏爱或方便,而不是孩子想要的刺激,强迫孩子“希望他能成为某某,或者做某某”,对孩子而言,只会让他留下痛苦的经验。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我平时正儿八经地让OK坐下来学习自然拼读和认英语单词,他会比较坐不住,学几分钟,就会愁眉苦脸地跟我说,妈妈我好累。即便我坚持,他看似在听,但是吸收的效率就真的很低,苦口婆心、威逼利诱,最后只能勉强挤几个单词。第二天再问,完全不记得。没办法,这就是大脑本身的运作机制,你对孩子各种“恨铁不成钢”又能怎样?一定会沮丧。

但倘若你放下自己的方式,按照他的兴趣来(但可能不是我们擅长和熟悉的),效果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同样是OK,我后来琢磨出他喜欢唱童谣、绘画和手工,我把这些方式统统结合到其中了,他整一个就完全接受了,很“嗨”,过程中非常投入。

一来二去,歌谣会唱了,绘画和手工里涉及到的元素、所用的工具英语怎么说的,他全部明白了!

所以请记住,不是你的孩子想要的刺激,即便对于别人很有帮助又或者你认为很好,对他而言都等于0。

5

刺激孩子大脑,英语启蒙和

观赏花朵并没有优劣之分

我们常常说 要给到孩子好的大脑刺激,那什么样的刺激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最好呢?

听音乐、看图画、读绘本这些当然是非常好的。不过脑科学专家也指出,并非只能通过这一类具有高度目的意识的刺激才能达到效果。爸妈们一定要知道“无意识”的源自生活的自然刺激对孩子帮助非常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到处都有大脑发育所需要的刺激。比如,用肌肤感受风的吹拂,用手掌接触冰冷的水,赤脚走在土地上,闻闻花朵的香气等等,接触风、水、土,脑子才会“知道”和“认识”这是风、是水、是土,通过这些经验,孩子就能一个个学会。所以就这方面而言,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数学或是欣赏花朵,对于娃大脑的刺激,完全没有优劣之分。

这类特别要解释一下,不同的刺激对于大脑刺激的区域和最终形成的脑回路是不同的,并不是说英语启蒙就不重要了,但是爸妈不要太功利,觉得只有功用性的与学科学习相关的才是对大脑有帮助,其实并不是,欣赏花朵的刺激效果也一样给力,所以我们最该知道的是,怎么才可以给到大脑均衡的刺激,均衡各方面的刺激是才王道!


OK妈最后叨叨:

我之所以一直很喜欢脑科学这个领域,是因为每次学习这些东西,总会更了解孩子大脑背后是怎么发育和思考的,在我们养育他们时更有的放矢。

科学真是非常的有趣和有用,之后有好的再分享给你们。还是那句话,所有东西都不是教条,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背后的逻辑线。娃的大脑发育尽管有它的关键期、黄金阶段,但类似于“几岁前一定要娃学会什么什么”的教条想法,爸妈最好还是可以避免。因为爸妈的这种压力一定会传给娃,没有幸福感,什么都不会学得好。

上周六,去听日本脑科学家的一个讲座,他的那句话听起来有点“宽慰”人,但我却很想分享,养育孩子的方法和知识,我们确实要学。但请不要时刻神经紧绷,放松一点,抱着“小小的失败也无妨”的心态,这样才可以塑造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够坚强地活下去的“金头脑”。

(内容资料参考自日本脑科学&儿童教育研究会《在孩子6岁前翻开这本书》)

因为每天到临要推送的前一刻都还在抠细节,所以大家也都习惯了我推送时间不固定。但在微信改版后,这给很多爸妈带来找文章困扰,所以还是建大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置顶,这样才不会错过每天的推送,大家也不必把时间耗费在找公号的路上。(苹果机是星标,安卓机是置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