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妈的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先特别说明一下:

本周团购不预告了,明天直接团文推出就开团,因为好多妈妈说看了预告也不能买,还要再等,惯烦的,那就做一次尝试吧,欢迎大家随时反馈。

明天也有我们这里的首次拼团,因为品牌方想做宣传,所以愿意贴钱做。因为是货真价实的拼团,我也不赚钱,所以产品价格足够诚意,希望大家获得真正开心和实惠。

然后就是大家每次都会期待蛮久的亚马逊特惠图书专场,会在本周日,到时候大家记得看我们服务号“OK妈好会选”的推送,没关注的赶紧关注一下。

微信系统改版多次,怕在这个订阅号推送,大家会找不到

这是我们每年的拳头项目,虽然比起其他平台,亚马逊在操作界面上不算最友好,但是他们的图书部负责人真的够靠谱,也足够理解我,在选书和出版社议价上都能站在我们的立场为妈妈着想。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人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同为追求更好的努力的人,一起合作,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到足够好,所以照例会是高质的绘本专场(也会含一本我和大家叨唠很久,能与《孩子:挑战》媲美的育儿书)!

好,言归正传!说今天的话题~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分享过的《那天我流泪了,请你也别再给孩子贴标签……》这篇推文吗?那是两年前、OK才3岁时,他已经清楚地知道我眼中的他是什么样的,并且我眼中还不怎么懂的他,早已把我对他的评价“内化”成为了他对自我的评价。说实在的,那次我很震惊。

自那以后,我和他交流时的言语会比之前注意很多,因为我非常明确地感知,我和他说的所有,都随时深刻地渗透到他的思想里,真的毫不夸张,也许这真的就是最为直接的“言传身教”。

而前些日子在出差的飞机上看完的俄罗斯电影《花滑女王》里,女主娜家原本的身体条件并不适合花样滑冰,教练也直言她平衡性差、腿不直不能收她,但因为女儿喜欢,娜佳的妈妈没有告诉她女儿教练的真实评价,而是不断肯定女儿,告诉她,“你就是天生的冠军!”

而被教练拒绝之后,妈妈带着娜佳在冰上练习滑冰,当她摔倒躺在冰面上,听到河水的声音时,妈妈告诉她,这是河水在夸赞你一定会成功。太有智慧的妈妈有没有?

后来妈妈在帮女儿练习时突发疾病去世,但是娜佳一直记住妈妈的鼓励,最终逆袭,成为花样滑冰世界冠军。

那一刻我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我想假若我也能这样鼓励OK,他是不是会积聚满满的能量!

所以,我如此坚定地想要和大家强调:亲爱的妈妈们,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什么样,孩子真的就什么样。你的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不经意地去“刻薄”孩子,让他们受到一次次的伤害和束缚。

01
“你不行,你做不到的!”

最看似无伤又最伤至要害的就是“你不行”这种对能力的约束。

之前有位妈妈跟抱怨说孩子爸爸总不能好好说话,喜欢给孩子“差评”,导致孩子都2周岁多了走路还要拉着大人的手,也不敢下楼梯,一看到楼梯就说:“怕怕,怕怕,我害怕。” 

看似爸爸小心地呵护孩子,就孩子的成长却就此局限在了爸爸的“不行”预言里。孩子会因为大人的语言暗示,潜意识里进行自我否定,越来越自卑和胆小。

有这种遭遇的人还不在少数,有一次在群里问了圈,收到了不少共鸣:

@橘色年华:“别唱了,难听了死了”因为我妈这句话,我再也没在别人面前唱过歌。

@蓝色的天空:我妈跟我说过的最扎心的话是:你真没出息……

@想走的二次元:爸爸心情不好是就骂我:“照你这样,我们将来是靠不上你了,还不如去死了算了。”

语言是一把双刃剑,能给人力量也杀人不见血,能温暖人心也能令人寒心。有些父子关系或者母女关系的冷冻,往往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疏离的代价。

之前发过湖南卫视的《少年说》,在每个学校搭建的天台上,给爸妈和孩子有一个好好说话的机会。有个女孩让很多人觉得心疼,她的妈妈平时习惯性地把“你这么差,怎么会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当做口头禅,几乎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差?你看那个谁谁谁家xxx”

女孩一直生活在妈妈这种否定型的“口头禅”中,甚至自己都不敢跟学霸闺蜜一起玩,就怕妈妈一言不合就说出“你很差,不如xxx”这样的话语,她坦言这些造成了心理阴影,希望妈妈给自己一个肯定。

他们有一段对话真的让我们很多人如同照镜子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感受到了自己那时的无助。

女孩:那你为什么老打击我,看不到我的努力呢?

妈妈:“你要不打击,可能就有点飘。”

女孩:“不是啊!这种打击已经让我开始否定自己了。”

尽管女孩都已经委屈的哭出来了,但妈妈似乎觉得自己并没有错,最后女孩哭着跑下来天台。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

一旦孩子内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出现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则会与孩子形影不离。与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驾驭自己的行为。

蒋方舟曾在《圆桌派》提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害怕别人否定自己,需要被反复认可有关。

02
“他还小,他不懂。”

除了否定式的预言,爸妈最无形伤害的语句往往是低估孩子的能力。

2岁小男孩,拿着自己的小碗和筷子,坚持自己在碗里夹菜,爸爸会赶快出来阻止宝宝:

“你太小了,怎么能自己吃饭呢,等大一点再自己吃吧?”

4岁女儿,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到团团转,想要帮妈妈把果皮菜叶放到垃圾桶里,结果妈妈赶快阻止宝宝:

“别动,你还小,放着妈妈自己来!”

5岁的儿子,公园里的广场上都是孩子在学习旱滑的宝宝,羡慕的不得了,奶奶赶快说:

“宝宝你还小,这个太危险了,以后再学。”

“孩子还小,他不懂”,“所以我要帮他做”,虽然出发点是保护,但妥妥地给娃设了咒,给自己刨了坑。到头来,爸妈又要发愁孩子太习惯依赖了怎么办,或者埋怨孩子怎么总是不长进。

这种情况在混合带娃的家庭中特别常见。我有个同学就曾经就这个事情非常苦恼。有一阵她发现4岁的儿子经常会从外面“带”回来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东西,每次孩子拿回来东西被她发现时,她都想跟孩子好好谈谈,但因为家里有个时刻护娃的好心外婆,同事一开口,外婆就来帮腔,“他肯定是不小心拿的呀~ 小孩子都是好玩玩的”。

并不是全无道理,但只有体谅、没有规矩,就成了孩子的隐形指导。终于,同学的孩子有一次把幼儿园的乐高玩具给“带”回家了。

被老师发现后,同学被叫去开了“家长会”。这时同学意识到了严重性,跟孩子爸爸一起给儿子进行了一场严肃的批评教育。本来孩子也能接受,但外婆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又开始心疼了:“他还小,他不懂,长大了就不会这样了。”

刚有点悔改之心的儿子立马委屈到了天上,悔改之心灰飞烟灭。

爸妈低估孩子的社会属于、处理能力,不断地以纵容的方式为孩子推卸责任,渐渐的孩子也会放纵自己的行为,他也会默认“自己还小,我不懂,我就可以不断犯错”。

03“都是为了你,我才……”

很多全职妈妈带孩子,如果家中的爸爸只会“父爱如山”,一动不动的“葛优瘫”或者是“甩手掌柜”,妈妈可能就面临着时刻崩溃的边缘,尤其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最容易崩溃,妈妈会不自觉的蹦出一句:

“都是为了你,我才这么累的。”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这么辛苦了。”

这些脱口而出的口头禅,也许只是我们一时情绪崩溃的表达,但是却会被孩子牢牢的记住。

知乎上很多妈妈分享带孩子累到崩溃的经历,孩子妈妈@星空之上,孩子趁着她不注意,把家里差不多1000多份塑料吸管撒了满屋子。

就算累到崩溃辞职的妈妈,也都会让自己收敛嘴巴:

这些情绪都只出现在妈妈的脑海里,最后都被自己压回到嘴里。

一旦有了小朋友,爸妈们就开启了持续闹钟模式,心中随时都会警铃大作,生养孩子的确辛苦。在有了OK之后,我也经常处于职业和家庭的平衡中,每个妈妈都不容易,难免会有不小心“抱怨”的时候。但我们也真的别把生育的痛楚和养育的辛苦频繁挂在嘴边。

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一个不值得被爱的孩子,不仅无法跟别人处理亲密关系,还容易形成“负罪感”,“负罪感”打破了他建立完整“自我价值感”的功能。

电影《小姐》中有段相对极端的对话,能体现出孩子“自我价值感”缺失在秀子心中留下不良影响。

秀子:“我妈妈因为生我而死,就好像是我亲手勒死她一样。我希望自己从没诞生。”

南淑:“宝宝诞生于世没有罪,若你妈妈觉得你可能听得懂,她一定会这样说,她很庆幸临终前生下了你,她不后悔。”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这个世界也正悄悄的奖励那些不吝于赞美孩子的父母。父母发自真心的对孩子说“我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孩子会把这样的正能量牢牢地留在心里。

有段时间刘国梁的7岁的女儿拿到了“世界冠军”,她就是那个回馈给父母“我很棒”的孩子。

最开头说的电影中女主角的妈妈也是一样一样的,完完全全信赖孩子,他们如此倚赖你,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给足鼓励!

妈妈的胸怀就是孩子的世界,而我们向孩子打开这个世界的方式,语言就是一个窗口。

能好好说话的父母,都会成为孩子的铠甲,不缺赞美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太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