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爸爸这么会陪娃...我被撒狗粮了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最近我有点被汪小菲圈粉了,因为他是彻彻底底的女儿奴啊,看看他的微博,各种陪女儿爱女儿,连大S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受不了”汪小菲对女儿的依赖(不要这么秀你老公好吗,哈哈哈):有一次都要赶飞机了,因为女儿拽着不肯放汪小菲离开,汪小菲就真的放下行李,不去了……

       这样的爸爸羡煞众人,那一刻的他很让人赞赏。我的一位朋友Kan在这点上也做得非常好。虽然在外企工作很忙碌,成天加班加点的,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挤出时间陪伴家里的两个男娃儿,走到孩子的爱好里。

        有一次外出聚会,小朋友扎堆围着他,一走进才发现他正在给小家伙们讲小猪佩奇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个角色的名字和每个小桥段他记得非常清晰,当时我是有点意外的,后来和他聊陪娃,他讲到很多有意思的点。我心里想,这又是“别人家”的爸爸,今天一起来看看,他到底是怎么陪娃的?

文:KAN

昨天,问了三岁半的大儿子一个问题:“让你用一种动物形容爸爸,你会用哪种动物?”(这个问题是某知名私立小学的面试题。) 

儿子回答得很有意思:“我觉得爸爸是一只狗狗。”

我笑着又问:“为什么是狗狗?”

他说:“因为你很搞笑,很好玩。” 我不知道小学面试老师会不会认可这个答案。我个人是挺喜欢这个答案的。

好吧,我承认,在家庭教育中,我更多的扮演着一个“玩伴”的角色。 当然,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还是很花了点时间去修炼的。 

【 壹  】

陪前清理情绪垃圾

陪的时候放下手机

心理学家认为,爸爸要和孩子保持亲密的父子关系,每天至少要保证15分钟的高质量陪伴

15分钟不是重点,“每天”和“高质量”才是精髓。

为了做到高质量,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诚意满满地进入状态。因为白天的工作强度比较大,所以下班的时候我经常整个人还是紧绷绷的。我告诉自己,陪伴的时候放下工作、忘记压力,所以在进入陪伴状态前,我会事先“预热”一下: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放段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听听轻松的广播节目;到家停车熄火后,在车上静静地坐上三五分钟,让自己平静下来,烦脑事打好包,先搁一边。这样的情绪调节很重要,当我回到家推开门时,我可以带着真心的笑容去拥抱孩子。

做完预热,真正的陪伴时间可不能打折扣。因为我知道,越是小的孩子,他们对爸妈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也会对我的行为特别敏感。如果我一边陪孩子一边刷手机或是干点别的,在他们的认知中,会认为:“在爸爸心中,手机或电视比我更重要。”我不希望我花了时间还让孩子产生不安和恐惧,我更不希望陪了他们还反而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焦燥的情绪。

自从有了两个孩子,我80%的业余时间都给了他们。这些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也绝对没有白费。他们感到了自己被重视,也愿意和我分享,有任何小秘密都会先告诉我,有什么新玩具或者好吃的也都愿意找我一起玩。这种越来越和谐的父子关系让我感觉很棒。

【 贰 】

混进孩子的世界,

记住动画片里每个角色的名字

爸爸在孩子的生活照顾中参与得相对少,就容易和孩子有些小距离。就比如孩子哭了会找妈妈求安慰、乐了找妈妈共分享,却不主动找爸爸,这说明爷俩距离还不够近。要被孩子接受,就和要搞定客户一样,得从他们的兴趣着手。

成为他们的好“玩伴”,是我的切入点和长期定位,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嘛。我知道说教并不会让孩子增加认知,所以在陪玩时,我就暂时放下父亲的角色,把自己当成一个和他们同等智商的小伙伴,傻呵呵的、乐呵呵的,越是这样的低姿态,我就越多地了解到了孩子的想法,也好像更能听“懂”他们每句话的意思。这样的积极互动,让孩子更加愿意在我面前表现出他们的创造性,我也因此发现了大娃和小娃各自的长项和短板。

有一项调查表明:能够经常和爸爸一起愉快地玩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为了当好玩伴,我也会降低一些底限,比如看电视,在不过度的情况下,娃儿喜欢、能让我们平等地在同一个世界里很重要。《小猪佩奇》是我愿意和孩子共享的亲子观念,所以我会放给他们一起看。除了佩奇和弟弟乔治等家庭成员,还有羚羊老师、苏西小羊... 我努力记住动画片里每个角色的名字、性格和特长,以及他和佩奇的关系,当孩子想不起某个小动物的名字时,我能轻松的叫出来;当孩子理不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时,我能加以指点。在生活中,碰上说不清道理的时候就用佩奇中的角色代入,孩子们一下子就好接受了。这就是所谓的处在一个频率上,不再是鸡同鸭讲。晚上讲睡前故事的时候,我也会用动画片里的场景进行适当的改编,孩子非常容易接受。

当然在陪玩上,我也是不断地理清自己的目标,陪玩不应该只是牵就,更应该是引导式地赋予孩子一些品质。通过玩,我充分释放自己儿童般的天性,展现出自己活泼、幽默的一面,这些都在帮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觉得自己的老爸很棒呢。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们也很愿意做我的跟随者,在玩乐中,我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思维、语言、动手等能力。

【 叁 】

耐下心你能猜到孩子想什么,

也就赢得了他们的心

        孩子慢慢长大后,会有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会变得不听话,这时候,采用利益诱惑,武力胁迫,或是条件要挟都只是短期有效,但等孩子“领教”过几回后,就会失去作用。

        我们在抱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可能没有看到自己“张牙舞爪“的高姿态。谁都不喜欢被控制被干涉的感觉,孩子也一样,表面看上去是被你“镇压”了,但攒到一定程度后会大爆发,或者就是渐渐学“乖”,最后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前不久,带大儿子去参加朋友的婚礼,酒席还没开始,他便坐不住了,一个劲往桌子底下乱钻,还不小心拉到桌布碰撒了桌上的酒杯。我叫他听话,坐好,他就是赖在地上不肯起来。在我弯腰想要把他拉起来的时候,看到儿子正盯着地板上有些凸起的一块纹理观察。“你在看什么?”儿子说,这个像嘟嘟。(嘟嘟是隔壁家的一只小狗,儿子很喜欢和它玩)我恍然大悟,紧接着说:“啊,是啊,那我们改天去看真的嘟嘟好不好?我们现在先吃饭。”没想儿子立马坐回了座位上。

        事后想想,幸好当时我没有发怒,知道了他真正在想什么。所以,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愿意了解和理解,他才会更好地接受你的提议,你才能赢得他的心。

【 肆 】

爸爸的一个肯定,

份量可能比妈说100遍“你真乖”都强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爸爸通常不太擅于表露情感,但事实上孩子很在乎大人的关注和赞赏。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需要从母亲那里获得爱和安全感,需要从父亲那里获得认可和肯定。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甚至大过妈妈。

多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哪怕只是一个拥抱、摸摸头、拍拍背、亲亲脸。肯定和鼓励能让孩子在玩乐中成长和明事理。我最常用的鼓励方式就是“击掌”。当孩子们自己收拾好玩具了,或者独立完成了60片的拼图,又或者完成了一幅画作,我都会说“Yeah,give me five”,并击掌庆祝。

在肯定和鼓励之后,我也会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些小要求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浪费能促使孩子提高的机会。比如,当儿子自己吃完饭后,我会肯定他,同时也会指出“你洒在桌上的饭粒有点多了”。类似这样的“隐藏”在肯定中的教育,孩子接受起来更容易,也更容易记住。

当我在总结完以上这四点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不就是“狗狗”在与人相处时的特点吗?不离不弃(陪伴),好玩(有趣),亲切(平等),给人以信心(肯定和鼓励)。

最后,我想说:不要逃避了,爸爸们,其实爸爸更适合带孩子。

OK妈最后说几句:

        在国外的育儿网站上,有一篇文章《如何成为一个好爸爸》,给出的第一点 tip就是“陪伴”,如果给不出足够的时间,那么在一些关键时候千万不要缺席,比如孩子的生日,孩子的第一次登台演出,第一次足球比赛等等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里程碑”式的时刻。他会记得并感恩你的出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