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名方速治小儿高热

 铁毛l 2020-05-20

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高热

方某,男,5岁,广东省汕头市人,家住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2016年9月1日诊。

高热3天。

患儿3天前不明原因出现高热,家长先予外用纳肛退热药,口服“何济公”止痛退热散,不能退热,体温高达39.5℃。后又试服风寒感冒颗粒、藿香正气颗粒、布洛芬混悬液均不能退热。8月31日晚上曾服布洛芬混悬液短暂退热,9月1日又再度高热,体温达39.8℃。

9月1日20点,患儿母亲带患儿来门诊求治,予荆芥、防风、桂枝、柴胡、黄芩、藿香、厚朴、白芷、苏叶、陈皮、桔梗等辛温解表化湿。患儿母亲当晚煎药,患儿半夜服中药一次,发热未退,第二天早上仍高热,体温39℃以上。

患儿母亲素来性急,服半剂中药未退热,便心急不已,发来微信咨询,希望尽快退热。本想劝说家属不要着急,坚持继续服药,一两剂之间应能退热。但患儿母亲说周围朋友都劝说她带小孩去医院输液,她压力很大,要求尽快、最好半天之内退热。

笔者心知患儿此为风寒外感,若经输液,病情恐将迁延不愈,反损正气。须以稳准之剂,半天之内退热,才能阻止输液。否则,恐冰伏病邪,迁延病情。

于是仔细询问患儿病情,并嘱发来舌苔照片,见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腻。患儿母亲告知患儿发热之前会手脚冰冷,发热时伴有恶寒、忽冷忽热、头痛、身痛、无汗、鼻塞。遂处方一首,用微信发给患儿母亲。

辨证:风寒夹湿。

治法:辛温解表,化湿和中。

处方:麻黄汤加减。

方药如下:生麻黄8g,桂枝8g,杏仁8g,炙甘草5g,羌活8g,陈皮8g,厚朴8g,柴胡8g,党参6g,生姜5片(自加)。


1剂,水煎服,一日半一剂。每服加红糖少许。

药味不过10种,简单便宜,但应对证不错。患儿服药后,仅仅半天,果然很快平稳退热。第二天早上,患儿家长发来微信致谢。

按  语

本案患儿初秋新凉时节发病,发热3天,虽高热至39.8℃,但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鼻塞为主要症状。

《伤寒论》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35条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患儿为较典型的麻黄汤证,风寒夹湿所致。故以麻黄汤加减为治。

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为麻黄汤,发汗解表。羌活、柴胡、生姜加强解表之功。陈皮、厚朴、生姜化湿和中。患儿年幼,虑其正气不足,故加党参、红糖益气调中,与辛温药相伍,复其中阳,扶正解表。另,羌活对风寒夹湿者最为适宜。明代名医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以江南等地多湿热之气,质多柔脆,多热多痰,故治太阳病化裁葛根汤为羌活汤,药用羌活、前胡、甘草、葛根、生姜、大枣、杏仁,其中用羌活为夹湿所设。

笔者前方用荆芥、防风、桂枝、柴胡、黄芩、藿香、厚朴、白芷、苏叶、陈皮、桔梗等品,虽亦为辛温解表之剂,但考虑患儿年幼,故依时方之法度,药平而效缓。而患儿家长欲求速效,遂以麻黄汤,方药甫用,半日即退热。可见经方与时方相比,力大而效宏。经方见效之速,是多数时方难以比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