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娃越来越焦虑,是因为你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我们都想成为好妈妈,所以带娃过程中焦虑不断,虽然也知道焦虑对自己对宝宝都不好,但是有时候真的没法解决,问题到底出在哪?到底如何找到对自己孩子最有效的育儿方式?

OK妈特别邀请到好友港大教育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晨晖学者、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成员范洁琼老师来帮大家解决这个看似不大却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

文章很长,但着实太有用,耐心看完,你会笃定不焦虑,非常值得转给更多需要的爸爸妈妈们看!

养娃焦虑,源于育儿知识的“多”和“浅”?

        我们这一代的爸妈都意识到除了要把宝宝养活,养大,更重要的是把孩子养好,于是我们非常注重养育质量和儿童发展的同时,大量阅读各种资源,花大量时间与其它父母交流。可是知识越丰富,在育儿上反而变得越焦虑。

常见焦虑一:怎么办,我刚刚没有控制住自己冲我儿子大发了脾气,我感到我的儿子好像被吓到了,我会不会在他心里留下心里创伤了,我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妈妈?!

常见焦虑二:我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外国家长教育孩子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方法,来防止孩子总用哭作为手段来达到目的。我觉得好有道理,我也这么做了,可是今天我又看到另外一篇文章说,妈妈与孩子的安全依恋很重要,孩子苦恼时,妈妈应该及时给予孩子抚慰。我之前是不是做错了?!

常见焦虑三:我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三岁之前是幼儿大脑的发展的关键期,我的孩子现在都快三岁了,之前也没有带他参加过什么早教班啊,也没有特别的培训他,我是不是错过发展的关键期了,怎么办啊,我好后悔啊。现在还来得及么?

焦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 过大的信息量无法过滤和判断

首先有一点原因是因为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育儿网站,育儿论坛,育儿书,育儿讲座非常的多,都在传达着各种各样的育儿知识。但是不同平台传达的育儿知识科学性、靠谱性,又是参差不齐的,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作为家长有些时候还真的不知道如何鉴别。在这些育儿知识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好像这也有道理,那样也对。

2. 抱希望于一个解方程式的育儿答案

重要的一个育儿焦虑的来源,是我们很多家长内心都存在这样一个理念:看了那么多资料,总能找到一个最科学、最专业的方法,我只要找到这个方法然后按照这套方法去教育我孩子,就能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孩子。但我们真的能找到一套这样的教育方法吗?如果有的话,怎么才能找到呢?


养育孩子一定要关注天生气质和环境差异

成功人士的经验用到自家孩子身上并不可取

很多爸妈接触比较多的可能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比较远的就是一些书如哈佛女孩、虎妈、狼爸,或者日本怎么培养孩子,国外怎么培养,都会借鉴一些这样的经验。比较近的就是其他孩子的爸妈。可能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在这方面发展比较好,请爸妈过来做一个分享。还有包括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经常做一个育儿交流。

我们暂且不论你所向往的成功是否真的是你想孩子成为的那个样子,或者说他是否会成为你的育儿目标。先假定别人家孩子的样子确实是你想要你的孩子成为的样子,那么用别人家的那套方法就一定可以把你的孩子塑造成那个样子吗?!事实上,育儿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和环境差异。

一定要关注宝宝先天气质

个体差异包括很多。如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先天气质是不一样的,对环境的敏感性不一样,反应活动性不一样,自我意识性不一样,这些都是个体差异,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天使宝宝跟魔鬼宝宝的。

天使宝宝比较乖、比较安静,比较容易安抚。魔鬼宝宝可能就比较冲动,容易哭闹,容易发脾气,不太容易安抚,比较调皮。因为孩子的先天气质不一样,事实上我们即使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他们身上使用的效果也是会有差异的。

>>> 举个栗子

场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把别的孩子推倒了,这时妈妈说:你怎么能这样呢,妹妹摔在地上多疼啊,你怎么也不去把她扶起来呢,你这样妈妈很失望。(这位妈妈本身批评孩子的目的可能希望通过激起孩子的内疚,从而来让他改善行为。)

对环境敏感度比较高的孩子:会GET到她妈妈的信息,然后引发妹妹摔在地上多疼的内疚情绪,然后来改善他的行为去跟妹妹说对不起。

环境敏感度非常高的孩子:有可能会产生内疚情绪激发过度。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自身的内疚情绪过于强烈,他可能会先处理自己本身的情绪,而没有办法再分出精力来改善他自身的行为表现。

环境敏感度比较低的孩子:同样这句话,他可能没有觉得妈妈生气了,只是觉得妈妈随口一说,然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因此,同样的教养行为使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使用,效果有差异。

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差异

案例:有一个妈妈带着一岁多的小女孩来我们这里做咨询,她说他的大儿子特别调皮,在幼儿园经常跟别人打架,捣蛋,搞破坏。然后妈妈不得不去批评她儿子,但是儿子还是经常这样,没有任何改善。当时在场的咨询师也开始教她怎样管教孩子乱发脾气、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捣乱行为等。但是在交谈过程种我发现她在抱怨她的大儿子多么不乖的时候会在后面加上一句:“还是我们家女儿省心,我们家女儿乖多了。”然后我问她是不是在家里也经常说类似于这样的话,她说:“那当然了,他真的是太让我生气了,我每次都跟他说让他跟妹妹好好学习学习。”

这个案例说出来,大家都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其实类似于这位妈妈的话就会在无意识中出现在很多爸妈口中,还很普遍。其实她儿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时候,背后的最关键的点是在寻求母亲的关注,因为他在表现好的时候母亲的精力大部分是放在妹妹身上,妹妹年龄比较小。但是当他捣蛋的时候,妈妈就会把关注点转移到他身上,这无形中是强化了他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我们要去看到整个家庭系统,家庭环境里面的特质,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比如让这个妈妈更多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去关注他,而且让这个妈妈重视处理在孩子当中偏爱的问题,让大儿子重新感觉到母亲对他的关注和爱还是在的。

因此,不同的家庭环境里面有一些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即便同样的教育方式,那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下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文化环境差异

在家庭教育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是关于教养风格的,里面非常经典的就是把家长的教养分成了四个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这里主要介绍专制型。

所谓专制型,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管制比较多,比较严厉,表达出来的爱和温暖程度会比较低一些。

在西方主流的研究中发现专制型教养风格下的孩子,内在的发展会有很多的限制,会发生很多问题,比如自尊心比较低,比较自卑,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差,比较容易抑郁。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下面,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东方的父母采用这样的教养方式我们孩子的发展可能没有太多不好的结果,甚至会说孩子在学业发展会更好一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是跟我们整个文化环境是有关系的。在中国的环境当中,孩子会把父母一定程度的管教,理解为对我的关注和爱。但是在西方个体文化当中,孩子则会把父母的管制,更多的理解为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和不尊重。整个背后文化的影响会导致我们采用同样的教养方式的时候,在中国的孩子身上,和在外国的孩子身上是有差别的。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到一些国外的育儿的经验的时候我们拿过来用之前要打个问号,是不是适用于我们现在中国文化下的一些情景。


如何寻找好的教育方法

正面管教、父母效能等家长课程效果还没有定论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家长教育课程,如正面管教、父母效能等家庭教育课程,哪些才是合适的、好的呢?

比较好的家长教育课程会是一个系统性的设置,而且在过程中会教你一下具体的操作方式,会有具体的情景训练,比如,正面管教课程,父母效能课程等。但是这几类课程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正面管教课程,对一般行为问题的管教很有用,对已经出现一些比较严重行为问题的一些儿童不是很有效;家长效能课程已经有研究发现对亲子类非常有效,但是对改善儿童的行为方面改善程度不是很大。

国外还有类似比较系统的课程,进一步得到了科学的验证,但是目前国内引进的比较少,而且在国内的适应性还有待检验在这里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爸妈完成一个课程,我们给他一个问卷,你觉得对着课程满意吗,你觉得这个课程对你指导孩子有帮助吗,你觉得上完这个课程之后,对孩子的行为有改善吗。很多家长的回答都是非常满意,有改善,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当我们研究者评估这个孩子课前和课后的表现,发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课程的时候,一个方面是看主讲的专家的背景,课程的内容是不是基于科学理论和研究发现的,还有课程本身的效果是不是得到研究的认证,而不是爸妈主观报告而已。

育儿科普文章不是都适合自家孩子的

除了个人经验分享和家长教育课程之外,第三个大的方面是基于科学研究发现去找好的教育方法。

相对来说,科学研究发现比个人经验靠谱性更高一些,具有更大的可推广性。但是爸妈们一定要记得,每一个研究都是有局限的,可能只能适用于某一种情境下的某一种情况,然后整个结论的得出是有很多限定条件的。

案例:夫妻双方感情不和,是不是应该为了孩子不离婚。

之前有做过一些研究是去比较离婚家庭的孩子和没有离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是不是有差异。研究结果发现,离婚家庭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如没有离婚家庭孩子的发展,按照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建议如果夫妻不合,为了孩子不要离婚比较好。

但是事实上进一步研究会发现我们的比较对象找错了。因为离婚家庭的孩子在离婚之前,就已经可能会有一些争吵,氛围已经是非常的差了,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离婚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父母的婚姻是比较好的。那么有没有可能说离婚带给这些孩子的伤害有可能是离婚之前就造成的呢,有可能是父母的争执使这些孩子早已经受到了伤害,而不是离婚本身呢。

        之后又有研究比较说,家庭里面争吵比较多的家庭里面一部分离婚了,一部分没有离婚。那么这两种家庭里面哪一种孩子的发展比较好,结果发现争吵比较多的家庭里面离婚的孩子比没有离婚的孩子发展要好。

        还有研究发现,离婚之前家庭里面争吵比较激烈的,离婚之后的发展会得到缓和。离婚之前争吵程度比较低,没有非常深的矛盾,但是夫妻双方还是选择了离婚,那么这些孩子今后承受的离婚带来的影响超过了离婚之前带来的负面压力。这些孩子的负面影响会更大一些……

        所以回答一个问题或者现象,我们需要很多很多的研究,才可以支撑出来做解释的。

目前来说育儿界比较明确的定论都是有成千上万的研究才能支撑出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无法鉴别,没有时间去看那么多的研究,这种情况下父母选择比较靠谱的育儿公众号或者育儿工作者就比较重要了。比如像OK妈一直会比较负责地筛选出基于科学的成熟的研究结论,在转化为科普语言的过程中也不会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分夸大,添油加醋,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靠谱的育儿知识。

自己的孩子,你一定是最终做出育儿决策的人

有些家长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更焦虑了,觉得个人经验也不靠谱,家长课堂也不确定,科学研究发现好像也要打个问号,那我到底应该到哪里找最好的教育方法呢?

首先提出一点就是上述所说的都是值得借鉴参考的,但是不是所谓绝对的真理,可以去参考它们但是没必要去迷信它们,不要觉得一不符合就觉得完了要毁了孩子的一生了。

另外就是要打破一个迷信,我们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方法,由于个体差异,环境文化的差异,你是最了解孩子,也是最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那个人,不管你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育儿知识,育儿专家给的建议也好,你才是最终做出育儿决策的那个人。

在做育儿决策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是基于对育儿知识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的一个考量,所以没有绝对的对错。比如说你是想要孩子在平常生活中成为一个自得其乐的人,还是想要孩子成为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你是觉得快乐轻松过一生最重要,还是觉得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最重要。不管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做出的育儿决策,选择会根据你的价值偏向而不一样。

多一些招式,会更容易管教孩子

还有妈妈可能会想:都不靠谱,那就不要学育儿知识了,还不如凭自己的直觉呢?

其实,育儿方法也像学武术,多学一点招式总是好的。不管孩子是怎样的都有相对应的招去应对,不管个体差异是怎样的,都能找到匹配他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我们在进行劝说尽量不要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他们会说,哎呀老师你不知道,我们这个孩子不打不行啊,跟他讲道理没用啊。

在这里就可以看到这位家长只有两种招式,一种就是讲道理,一种就是打孩子; 讲道理不行,就只能打孩子了。我们知道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暂停啊、取消特权啊、表扬鼓励法啊、忽视法呀、合同法呀等,我们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办法是可以用。假如你会这么多方法,就知道用其他办法而不是最坏的打孩子的方法。


 做足够好的妈妈≠完美妈妈

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不完美

        我们想要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往往在于大多数的妈妈希望做一个完美的妈妈,自己小的时候成长有不完美的地方,可能觉得以后不能让自己孩子承受这些,想尽自己最好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这个是我们家长普遍有的心态,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个想法,但是事实上我们真正要做一个完美的妈妈吗?

我们育儿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目标,但是最基本的一个目标大多数家长都会有,就是当我们有一天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也能独立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并可以过得还不错,虽然在养育过程中可能有的家长会会忘了这个目标,但是我相信,这个目标是大家都想达到的。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他需要知道如何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相处,遇到挫折不快,事情没有按照他的期望发展的时候,周围的人没有围绕他转时,应该怎么办,这也是他应该学会的一个功课。

就好像我们怕孩子生病,我们会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无菌的环境,但是孩子最终还是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会触及到一些你会无法给他保护的地方,到时候你会发现孩子抵抗力差,反倒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生病。所以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用去给孩子创造一个心理上无菌的环境,这个对孩子心理能力的发展也不一定是好的。

紧张、焦虑的妈妈会影响孩子

我们在讲儿童早期养育时会比较强调照料者与孩子的同步互动性,这对建立依恋关系非常重要的,所谓同步互动性就是宝宝对妈妈笑的时候妈妈也会对宝宝笑,宝宝难受的时候妈妈也会非常的难受,宝宝对妈妈咿咿呀呀的时候妈妈也回应,宝宝有什么表情、动作的时候妈妈也都会有及时相应的回应,研究发现宝宝与妈妈的同步互动性比较好的时候,孩子跟妈妈的安全依恋就会发展的比较好,之后社会性情绪性发展也会比较好。

        同时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对孩子的最有利的是中等程度的同步互动性而不是高度的同步互动性。在高度的同步互动性中,家长会对孩子绝大多数的信号做出反应,这些家长往往对儿童高度关注,时时刻刻观察着孩子是否有需要,有反应,这样的家长往往处于一种高紧张、高焦虑的状态,这种焦虑的状态反而会对婴儿有不利的影响。

所以育儿界有一句话叫做不必做完美的妈妈, 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够了。

对孩子有时的大吼大叫,不会带来心理创伤

很多爸妈又会说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不好,娃会不会有心理创伤?不会不会!亲子关系的小船不是说翻就翻的,我们知道妈妈不是神,也是凡人,会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即使像我们教育工作者,同事在自己带孩子的时候也会有控制不住,像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亲子关系的质量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跟孩子互动当中无数件小事积累起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摧毁的。如果跟孩子之前的互动当中关系建立的比较好,偶尔一次失控,但是事后还能跟孩子再次的沟通,并且像孩子承认这件事当中妈妈有做的不对的地方,那么是不会给孩子造成所谓的心理创伤的。

当然也不表示你可以一直跟孩子发脾气道歉,发脾气道歉。时间长了孩子会失去对你的信任,日积月累,你们的亲子关系就会受损,到时候再冲孩子发脾气破坏力就很大了。

总之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在努力的变好,那么偶尔做的不好,孩子也能看到他能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也有的爸妈觉得老师你说的不对吧,我就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在路边被我妈妈大声呵斥,当众羞辱了我,当时我心里特别的难受,就觉得以后有什么事情再也不跟她说了,对我之后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是因为亲子关系安全性非常低的,也就是在之前你们的亲子关系就已经因为一件件的小事不是那么的好了,这次可能是最后破坏性的一击。在以后回想起来你可能就记住这一件事情,其实已经有一件件小事让你们的亲子安全性,关系质量建立的不是很好了,那么在母亲对你发脾气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是因为这件事情或者因为她的情绪的问题,而是觉得是针对你了,她是不要你了,对你有敌意的。

        所以总的来说要去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了解各式各样的育儿方法,但是不要过于迷信,不要把他们当做绝对的真理,要去关注孩子个体的差异和环境适用性,选择最适合你们孩子和你们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不要苛责自己不够完美,要接纳一定的不确定性,做一个轻松的足够好的妈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