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后汉高祖乾祐年间(948—950) 在头陀山建密印寺,又名妙智禅寺,俗称头陀寺,为永嘉大师祖庭。清初法幢重建,为五进合院式木构建筑,规模宏大,素有“浙南丛林之母”称号。 后周太祖广顺年间(951—953) 在平阳鳌江塘川乡罗垟山建栖真寺石塔。该塔原有5座,现存4座。塔为青石构筑,高2.5米,底径1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形古朴,雕刻精致,是县内年代最早而又较完整的石塔群。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 李岑(号苍墩)从福建长溪迁来永嘉岩头村北2.5公里处,入赘成一世祖,遂以其号为村名,后为避宋光宗赵惇(墩、惇同音)讳而易名苍坡。 北宋 太祖开宝八年(975) 在瑞安城关隆山之巅,依山面江建隆山禅寺,大观年间(1107—1110)建隆山塔,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毁于倭患,清乾隆间(1736—1795)重建,1925年修葺五间二进及旁舍20余间,20世纪50年代拆毁,后择地重建园通殿、大雄宝殿、金刚殿及左右轩房等,依山造势,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雄伟壮观。 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 沿用旧制,邑居者亦称坊,乡居者仍称乡。永嘉县为11乡,瑞安县为16乡,乐清县为6乡,平阳县为11乡。 陈拱从瑞安长桥来到永嘉岩头村南0.6公里处,见西南面三岩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极言其美,即迁此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村借岩名,以”芙蓉“冠之。 雁荡山声誉渐著,有“十八古刹、十六亭、十院”等建筑。宋代科学家沈括赞为“天下奇秀”。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五月,温州由节度州降为军事州——静海军,属两浙路,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4县。 吴越归宋后,原吴越节度使林倪(字仁药)辞官归里,结茅荪湖山(在今望里乡及繁枝乡部分)修道,后在荪湖山建玉虚道观,又名燕窠洞,有五洞十石之奇。林以武术传授乡人,此后江南民间习武风气不衰。林倪“习长生久视之道,寿百有二岁”,其后裔林升真将道术传同乡虚一,再传水南,因而荪湖有“道乡”之称。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至南宋咸淳元年(978—1265) 温州时属两浙路,时属两浙东路(两浙路频析两浙东路,频并两浙路)。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在雁荡山,僧行亮、神昭寻得灵岩,背依屏霞嶂,面对南天门,创建灵岩寺。寺前有天柱、展旗两峰,寺后有龙鼻洞、小龙湫瀑布。时有禅房百余间,左右群峰环列,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号称东南首刹,名闻京师,太宗赐《大正藏》藏经一部。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赐名灵岩禅寺。天圣十年(1032),仁宗赐金字藏经千卷。元至正年间(1341—1367)遭兵燹,经书被毁。明洪武八年(1375)重建寺宇。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重建,规模缩小。现基本保持雍正年间的建筑风貌,有歇山顶木构大殿楼房五间,东西厢楼各三间。寺中今保留明万历年间(1573—1619)“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石刻。寺院四周岩峰气势恢宏,寺前11棵银杏古树,拔地参天。徐霞客赞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