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历史年表(二十三):北宋

 推翻时间 2020-05-20

  神宗熙宁七年(1074) 四月,大科学家沈括考察乐清雁荡山,发现其流水侵蚀的地貌构造原理(《梦溪笔谈》卷二四),并在龙鼻洞、碧霄洞留下“沈括”题名石刻。龙鼻洞位于插龙峰下。洞口高百余米,洞深40余米。洞内岩石呈黄紫色,日光映射,斑斓熠耀;洞顶两壁相合处,有龙鳞般石纹一缕,青绀润泽,曲折数十米,自顶灌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仅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徐霞客称为“幛石第一奇”。洞内有自唐宋以来纪年摩崖石刻85处,中以唐贞元十年(794),武康县尉包举题名为最早。明刻中以杨宗业诗刻最为闻名。另有碑刻11方,其中“天开图画”四字相传为南宋朱熹手迹。众多石刻,正、草、隶、篆、行等书体具备,体势风格迥别,是研究雁荡山历史重要实物资料。 

  沈括还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海滩涂地之堤堰,以利围垦耕种。同月,从沈括奏,分两浙为东、西两路。温州为两浙东路提点刑狱驻地。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嘉祐八年(1063)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曾奉命视察两浙农田水利和新法执行情况,特地到雁荡山考察地质地貌,著有《梦溪笔谈》,其中《雁荡山》一文,称赞雁荡山是“天下奇秀”,记载雁山开发历史,并科学分析山体形成系水凿作用;认为雁荡诸峰是古代火山喷发后经风化而形成,提出“山顶夷平面”科学论断,是现存较早的综述雁荡山的重要文献。《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科学巨著,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创制十二气历,比现行公历在某些方面还要合理,他最早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400余年。  

  神宗熙宁十年(1077) 温州商税高达25391贯6文,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之7倍。  

  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6) 废都,保复乡里。永嘉县为13乡,瑞安县为12乡,乐清县为5乡,平阳县为10乡。商业较发达的县增置镇的建制。瑞安县置瑞安(城关)、永安2镇;乐清置柳市、新市(今虹桥)2镇;平阳置前仓(今钱仓)、杷槽(今舥艚)、泥山(今宜山)3镇。各镇设有场务,收取商税。现考诸文献,永嘉县仅知建牙、集善、德政、吹台、孝义、贤宰、仙桂、清通、仙居9乡,里名仅悉集云、鹏飞2个。 

  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躬行、戴述、赵霄、张煇等9人先后入京师(汴京)太学读书,前6人又赴洛阳师事程颢、程颐,将洛学、关学传入温州,在温州传播中原文化,后人称为“永嘉元丰九先生”。又称周行己等4人为“瑞安元丰四先生”。另外,还有鲍若雨、潘旻、陈经邦、陈经正等7人也在京师游学。  

  瑞安县令朱素重修瑞安韩田石冈陡门,以石代木,为浙南陡门建筑工艺首创。陡门成,受益农田2000余顷。 

        神宗元丰二年(1079) 赵玑(字景仁)以大理评事通判温州,构筑戏彩堂,迎其父赵抃来温侍养。赵抃(1008—1084),字阅道,衢州人,景祐进士,曾官殿中侍御史,刚直敢言,不避权贵,时称铁面御史,后加龙图阁学士知成都,为政宽简。神宗时擢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被罢职。卒谥“清献”。著有《赵清献集》。抃在温州遍游各处名胜,逾月乃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