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历史年表(二十八):北宋

 推翻时间 2020-05-20

  北宋 

  徽宗崇宁二年(1103) 薛良显(字贵勤,先世自闽迁永嘉,再迁瑞安)登进士第,累迁大宗正丞,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驻于江宁。宣和间,曾与弟薛良贵率乡民抵挡方腊义军进攻。靖康末年(1127),军校周德“叛乱”,良显率众与战,败死,谥“忠愍”(见《宋史·忠义传》)。南宋建炎元年(1127),周德为李纲所诛。 

  徽宗崇宁三年(1104) 陈经邦与从弟陈经正在家乡南雁浦源建会文阁,并撰《会文阁记》,记叙当年居阁读书之盛事,从而阐明以文会友、有友辅仁的儒学宗旨。后改为会文书院,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曾率弟子多人来此讲学,为平阳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清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说:“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成于徐文忠公宏父(谊)。”孙衣言也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初兴,陈氏兄弟能与诸先生(即周行己、许景衡等所谓元丰九先生)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据《逊学斋续钞》三)。  

  陈经邦,字贵叙,又字贵新,大观三年(1109)进士,终迪功郎,未出仕。著作已佚,今仅存《会文阁记》和(游南雁山)一诗。  

  陈经德与弟陈经邦,从弟陈经郛、陈经正(字贵一),宰清乡鹤溪(今属鹤溪镇)人,约生活于北宋中后期(1068—1125),都是太学生,以布衣终老。元祐间(1086—1094)先后偕永嘉周行己、瑞安许景衡等从学程颐,在引进中原文化上有很大贡献。《二程全书》载有陈经邦、陈经正和程颐的问答语录。 

  徽宗崇宁四年(1105) 在瑞安仙降林垟乡大桥村建林垟大桥,东西跨架大桥河上,3孔梁式石结构,跨度11.6米,桥面阔1.6米,东西2孔桥板石上面又铺有石阶7级,形式较为独特。该桥梁式石结构,富有浙南地方特色,是研究温州水乡桥梁建筑史的重要依据。  

  徽宗崇宁五年(1106) 在雁荡山合掌峰中始建庙宇,时称观音洞、灵峰洞。此为雁荡山第一大洞,高113米,深76米,阔14米。倚岩起屋,建殿阁九层,飞檐雕薨,层层叠叠。从洞口至第九层大殿,需扶栏攀登377级石阶。洞顶有一线天。洞内有洗心、漱玉、一缕三泉,水滴四撒如珠帘,小方池承之,清洌可饮。洞右侧,有白云庵、雪洞、紫竹林,曲径清泉,竹茂林密。

  是年,平阳黄友(1080—1126,字龙友,凤林乡即今钱仓镇梅浦村人)登进士第,先后授永嘉、瑞安主簿,摄金华、兰溪县令。因参加镇压方腊起义有功,擢升为干办燕山路安抚司公事,加直秘阁檀州通判。为官清廉,政声甚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尚书右丞推荐他“久服武事,筹略过人”。朝廷召对后升直徽猷阁,担任制置副使种师中的参谋官,在太原之战中“矢尽道穷”,兵败被俘,宁死不屈,被涂上脂蜡,倒竖起来,活活烧死。事闻,钦宗诏赠中大夫,并御书“忠节传家”四字旌表于其家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