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首创永嘉事功学派的薛季宣在家设雅新学塾,其堂侄叔以及徐元德、王楠等先后来问学受业。宋元明以来,永嘉城乡私塾与书院同时存在,是科举时期士、农子弟最普遍的读书学习场所。入学童生年龄无严格规定,无一定修学年限,无统一教材。蒙馆以识字教学为主,课程有《养正蒙求》(明时永嘉名儒梅颐所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等;程度较高的授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经馆教授《四书》、《五经》和《古文观止》等,习作“八股文”。陈傅良、叶适等先后在温州城南茶院书塾、乐清白石北山书塾执教,其教学成绩均不在书院之下。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南宋名臣张九成任温州太守,并辑成《南雁山图志》,此为平阳第一部山志。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原籍开封,后移住钱塘(今杭州),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官镇东军签判、太常博士、著作郎、宗正少卿、礼部侍郎兼侍讲。因反对议和,被贬长达14年之久。秦桧死后,以秘书阁修撰任温州知州。任内力主轻徭薄敛,统一度量衡标准,提倡敬重父母和老人,劝喻简办丧事,收养遗弃。平生钻研经学,训解经义,结合禅理,自成一派,著有《孟子传》、《横浦集》等。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永嘉刘愈任温州州学学政。刘愈(1096—1166),字进之,自号无相居士,以字行,楠溪溪垟人。祖遗家资豪富,轻财重义,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其高风义举深得民众敬仰,名流学士慕名来访者接踵不绝,一时广传“入楠溪不见刘进之,适乐成(今乐清)不见贾如规,是浮洞庭不尝橘也”。叶适少时曾在楠溪刘愈所创学塾读书。薛季宣曾撰《刘进之行状》倍加赞美。著有《内治详览》及《诗词杂著》传世。 是年,乐清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左原梅溪村人)擢进士第一(状元),初授左承事郎佥书、建康军节度判官,继特添差绍兴府佥判。孝宗即位,诏起知严州。隆兴元年(1163),相继任起居舍人、侍讲、侍御史等职,后改任吏部侍郎。隆兴二年(1164),以集英殿修撰起知饶州(今江西上饶)。至乾道六年(1170),先后移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境)、湖州、泉州。任内抑强扶弱,救灾除害,深得百姓爱戴。从饶州调夔州时,百姓为挽留他,甚至断桥截路,只得间道离去。调湖州时,夔民越境涕泣相送,还建生祠留念。乾道七年(1171)升任太子詹事,此时已患足病,不久即告病还乡,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同年病卒于家,赐谥“忠文”。王十朋为南宋一代名臣,为民除弊,救灾兴利,颇有政绩。生平著述颇丰,赋、诗、文各体俱佳,文风格典雅,浑然天成。由其子汇集成《梅溪王先生文集》共54卷,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春秋尚书论语解》、《分类集注东坡先生诗》25卷传世。 是年,瑞安曹逢时(?—1170,字梦良)登进士第,任严州司户,后升福州教授,未赴任而卒。曹逢时工文词,与刘镇、王十朋齐名。居柳市时,与王十朋友善,《永嘉谱》谓“同称为一时诸老”。曹逢时去世后,王十朋撰文哀悼,对其所著《桔林集》10卷评价甚高。 是年,平阳季光弼(1127—1183,字观国,宰清乡桂源人)登进士第,历任盐官主簿、邵州教授、宁德县丞、嵊县知县。淳熙十年(1183)病卒于嵊县任内,终年57岁。季光弼是南宋一位基层实干家。逝世之时,嵊县百姓扶持哭泣,叹息说:“善人亡矣。”平生著述有《美芹》、《唐宰辅编年录》、《季光弼文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