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忠心到绝望,是什么事情导致了李世民一家决心造隋炀帝的反?

 气定神闲1706 2020-05-20

隋朝大业年间,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一首童谣——桃李子,有天下。其意思是,隋朝杨家人的天下,最后会被姓李的李家人所夺去。

可能是由于这首童谣传得太过火了,竟然连深居宫廷之内的隋炀帝都有所耳闻。当时的隋朝政权,正因为隋炀帝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对内搞大运河等工程,导致民怨沸腾,并且大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不断爆发。

▲隋炀帝剧照

所以此时的隋炀帝正担心会有人来谋夺他的天下。因此一听说这首童谣,隋炀帝便立刻开始关注身边姓李的贵族,他要防患于未然。

1

倒霉催的李渊


隋炀帝的“打李”行动很快就开始了,他先是罢免了一个叫李密(没错就是后来瓦岗寨的那个李密)的宫廷侍卫,然后又杀了一个叫李浑的贵族官员。

最后怀疑来怀疑去,隋炀帝觉得自己的表弟李渊非常的可疑。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这小子是贵族出身,第二这小子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第三这小子还在外握有兵权。

所以想来想去,隋炀帝就下了一道诏书,命令李渊火速赶往京城。

李渊接到诏书后冷汗都冒下来了,因为他知道隋炀帝正在清除政府内的李姓贵族。但是他又不敢抗旨,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在官场混迹多年的李渊,最终决定用孔方兄来解决问题。当隋炀帝的传诏使者到达李渊当职之处时,李渊接过诏书之后,立即就奉上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然后说自己得了重病,恐怕不能够立即去见皇上。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隋炀帝的使者一见钱财,便立即眉开眼笑的打包票,保证自己能够说服皇帝,暂时停止对李渊的宣召。

后来使者回到隋朝宫廷,果然就用了一套巧言妙语,使得隋炀帝暂时放松了对李渊的戒备。

分析:

隋炀帝宣召李渊,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着想,而使者接到任务后,本该是帮隋炀帝办事的。但是他却为了钱财,放了李渊一马。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在帮别人办事的同时,也总是会带着自己的目的。而只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别人的事办没办成其实并不重要。

所以请人办事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请的人是否有能力,而是请的人是否和你目标一致。

2

李渊帮隋炀帝平定叛乱


李渊用钱财逃过一劫之后过了不久,他在中央政府内任职的外甥写了一封信给他,意思是隋炀帝依然没有打消对他的怀疑,并且有杀他的意向。

李渊接到信之后恐惧得日夜难眠,无奈之下他只得以纵情酒色的方式,来向隋炀帝表明自己并无造反的志向。

李渊与隋炀帝原本是亲表兄弟,但现在隋炀帝却三番四次的想要杀他,这导致原本忠心的李渊,也不得不对隋炀帝失望。

就在李渊纵情酒色的时候,隋朝的天下正发生的巨变,由于隋炀帝过度的剥削百姓,此时的神州大地已是一片狼烟,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的身影。

无奈之下,隋炀帝想起了李渊这个颇具武功的表弟,他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专门负责西北一带的剿匪工作。

而李渊则也不负重托,他率领自己麾下的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平定了西北的叛乱。

自此以后,由于隋炀帝需要李渊帮自己镇守西北,所以对待他的态度也客气了许多。

分析:

隋炀帝原本想杀李渊,是因为他觉得李渊对他有害而无用,但是后来又器重李渊,那是因为他发现李渊对他有大用。

所以一个人对其他人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其他人对你态度的不同。

而让李渊想不到的是,山西的叛乱刚刚被平定,隋炀帝又跑去北方草原上惹事。

3

李世民救隋炀帝


李渊平定山西的叛乱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都在隋朝官军的打击下,暂时出现了一些颓势。由此,隋炀帝龙颜大悦,在极度的喜悦之下,隋炀帝竟然带十万禁军北上草原巡狩。

当时中国北方草原的主宰者是彪悍的突厥人,突厥可汗始毕一见隋炀帝,竟然敢跑到自己的地盘来耀武扬威。他一怒之下倾突厥全国之兵,将隋炀帝包围在雁门关一带。

这下子隋炀帝真是欲哭无泪了,本来只是想玩玩而已,但谁知道现在却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呢?打吧又打不过,被包围得跟铁桶一样,所以跑又跑不掉。

万般无奈之下,隋炀帝只好派一小队精锐骑兵拼死突围出去,然后向全天下发布勤王的命令。

后来隋朝大将云定兴接到皇帝诏命后,火速集结兵马向雁门关开拔而去。而在他行军的路上,有一个英武的少年前来投奔他。这个少年的名字叫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自小习文练武,是关陇贵族之中最优秀的后起之辈。而此次他的到来,将挽救隋炀帝的命运。

▲李世民画像

等云定兴的军队到达雁门关不远处后,因为势单力孤所以一时也不敢主动发起进攻。

这时李世民站出来大胆建议道,我军远道而来,突厥人不知我军虚实,所以可以用疑兵之计,在几十里的范围内全部搭建帐篷,然后不分日夜的擂起战鼓。

这样突厥人就会以为我们的大队人马已到,为了不被我们反包围,他们一定会撤退而去。

云定兴感觉此计甚妙,于是依计而行,后来突厥骑兵果然中计,他们以为隋朝救兵已到,所以慌忙的撤出了对雁门关的包围。

而此时的隋炀帝则因为李世民的计谋,所以侥幸的逃得一条性命。

李世民用计救了隋炀帝之后,本以为立此大功,隋炀帝必然会重重地奖赏自己。但是他在云定兴的大账内苦苦等了一年,也不见隋炀帝有任何表示,反倒是听说有许多直言进谏的大臣都被隋炀帝残酷地杀害了。

至此,李世民彻底的看清了隋炀帝这个人,因为一点谣言就要残害亲表兄弟,对待臣下有功不赏,对待进谏的大臣无罪却罚。

这样的君王还有什么效忠的必要呢?如果说李渊差点被杀,只是让李家人对隋炀帝失望的话。那么现在李世民的遭遇及所见所闻,则是让李家人对隋炀帝失望透顶了。

所以后来李世民回到太原以后,便一边广交天下豪杰,一边极力劝谏李渊下定决心谋反。

而后来的李渊则也在李世民的极力劝谏之下,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分析:

李世民之所以救隋炀帝,无非就是为了功名事业,而为此他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与智谋,但结果却是被隋炀帝视而不见。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李世民才会对隋炀帝失望透顶。

这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一项规律,那就是做事时无效的付出有多大,完事后的失望与怨恨就有多大。

4
总结

大业8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因那首童谣,对朝内李姓贵族起了疑心,并着手清洗他们,一步一步的清洗手段,让他人心尽失,就连自己的亲表兄弟,李渊一家,也对隋炀帝从忠心耿耿变成了失望透顶。

10年后(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天下改姓了李。

隋朝的灭亡,有隋炀帝好大喜功、透支民力的原因,但他随意怀疑军事贵族,并毫不遮掩的打压以致人心尽失,也是自己身死朝灭的重要原因。

许多人读历史读的是故事,但也有人读历史读的是人性。中国古人写史,本就不是为了娱乐后人而提笔,古代史学家们写史的目的是,让后人以史为鉴,这样才能够经世致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