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十九讲|如何止于至善,保持在巅峰状态?

 文痞加牛皮第一 2020-05-20

导语

《国学十九讲》系列讲座,是主要依托国学经典《大学》,兼顾《论语》、《诗经》、《易经》等典籍,以点带面、一叶知秋的开展国学经典分享的,主讲人着力把国学经典理论和现代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融会贯通,帮助读者(听众)通过切身生活体验领悟国学经典的魅力,提升修养、知行合一。

《国学十九讲》第七讲:《止于至善》。

上一讲我们一起分享了《桃之夭夭》,在《桃之夭夭》这一讲里面,我们讲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其家人,然后可以教国人”等,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的社会管理讲究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桃之夭夭”属于齐家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桃之夭夭”就是好的齐家模式,好的齐家模式可以让一个家族健康长久地传承,可以形成良好的家教与家风,可以形成社会榜样作用,可以对其所影响范围内的社会周边民众给予支持和帮助。

如果每一个家族都能够很好的建设传承,整个社会自然也就是美好的,但是事情往往都不如我们所愿,我们常说人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整个社会中能够很好地建设传承的家族,不要说十分之一,可能连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非常难得,对于大量的不能够很好的建设传承的家族所组成的社会,我们就不能完全指望通过“齐家”来完成社会管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优秀的“齐家者”来参与治国,让他们把家族治理的优秀经验和良好的品质示范,在一个国家甚至在整个天下以身垂范,就有可能会开创一个阶段的盛世,一个阶段的和谐社会。

从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这个过程就是大学之道,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止于至善。所谓至善,就是我们的社会管理一旦进入到一个好的状态,那我们就要让它好上更好,达到最好的状态,也就是“至善”的状态。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等就是属于比较好的状态,如何能保持这种状态?反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任何一个繁荣的时期都会很快萧条下来,这就是阴阳两种力量彼此消长所造成的,我们如果有能力把社会发展的和谐的、安定的、民众满意的状态持续的发展下去,追求千秋万代的王朝传承,那就是“止于至善”了,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理念。

新中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共同价值观,然后以中华民族集体的力量,在世界民族之林取得繁荣昌盛,这是一种大学之道,就是我们的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如何才能让大家心情愉快、富国强民,这就是我们止于至善要研究的话题。“至善”就是明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了,方法正确、结果良好、民众满意、社会和谐,这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要把这种明德发扬光大,普及传承,让它持续发展下去。我们知道明德就是全社会都能安居乐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能过上满意的日子,也许不会太富,但是一定不会贫穷到没有饭吃,当社会富了,还要让社会上的每一个组成,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脱离贫困。目前中央在推行的精准扶贫实际上做的就是这项工作,让我们社会进步的利好,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照耀到每一个中国人,保护到每一个生命,这就是共赢。

天下共赢,共同富裕一直是管理者们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至善”。把“至善”的状态止住,不要让已经出现的这种“至善”的社会现象再回到混乱的状态下去,这个是《大学》研究的重点话题。一个很努力的圣贤往往都可以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都可以建功立业,都可以让社会安定一段时间,但是往往在他的后代到第三代,这种良好就会慢慢的消亡,可能就会出现动乱,可能就会出现政变,导致了这种美好的社会不再。那么如何能够“止”住,让整个社会发展始终处在一个最佳状态下呢?现在很多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的时候,每天不知不觉的就挣了很多钱,马云一天挣了多少钱呢?马云一天挣的钱可能是我们普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马云现在的阿里巴巴有如此好的发展状态,而且现在他又有非常有前瞻性的企业战略提出来,他的企业优势到底能保持多久?把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状态保持下去,我想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2017年的财富榜出来了,大家已经看到我们的前首富王健林已经落到了第三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2600亿的财富就变成了1500亿,他没有“止”住,他没有能做到止于至善,这是为什么?当然除了他以外,我们过去十年里面很多优秀的企业,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牌企业渐渐地脱离了人们的视线,为什么他们也没有能“止”住呢?为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而又回落下去了呢?我们如果仅仅把理由放在因为有新的更优秀的企业发展起来了,超越他们了,这种表达是不够充分的。一个优秀的企业渐渐的不优秀,不仅仅都是外部因素,有很多是内部因素。所以说止于至善是我们每一个社会管理者,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都必须认真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

止于至善的“止”是保持,不是停止,不是stop,是保持,是keep,而且这种保持是在变化中保持,而不是保持一种不动的状态。在变化中怎么保持?这种变化又是什么变化呢?这就是止于至善的最大的奥秘。我们所描述的最佳状态,是能够给民众或者说给企业、给员工带来最好利益的状态,要始终保持企业和员工、股东获得最好的利益,我们的管理制度、盈利模式甚至团队的绩效考核组成结构都要随时发生变化,一切管理的手段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企业能够同时给社会、给股东、给员工带来持续不断的利好,那才是目的。所以“止”是保持,是保持企业和社会发展始终处在一个优秀的健康的状态,不会向任何一个极端发展。

止于至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指导价值,比我们目前所奉行的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那些模式都要有效得多,因为西方企业主要追求的是资产规模,追求的是世界500强,追求的是市场覆盖,追求的是利润率,而我们东方智慧下讲究的企业发展追求的是百年老店,追求的是口碑,追求的是数代传承,这两种不同的企业发展理念,我们必须能够很好的、有效的把它们结合起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在企业社会角色定位这些方面,一定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之道,要遵循明明德,要遵循止于至善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在确定了核心价值观以后,才能借助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给我们带来的架构、流程、绩效、契约、市场竞争这些手段,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止于至善的“止”,其实不是“止”,而是“静”,它是变化,不是停止,是与时俱进,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的需求的变化,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同频率的变化,在变化中变化,因为跟着变化而变化,就感觉到没有变化,这才叫“止”。比如说开车,一辆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开了两百公里,是发生了很多变化的,但是我们人在车上是没有变化的,我们跟车用同样的节奏到达了另外一个地方,所以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止于至善,一辆车把一个人从一地送到另一地,人的状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止于至善的状态。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从很小做到很大,同时作为企业的组成,企业员工尤其是我们的高层员工,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从一个很低的状态进入到一个很高的状态,跟公司一同发展,这种状态就是一个止于至善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状态。我们的企业跟整个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员工和整个企业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都应该随时创新地、随时保持节奏的一致,因为只有保持了节奏的一致,你才能和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发展步调一致,那才能跟着整个大势发展,达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前一段时间有人在网上就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形势”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其实比你的努力和资源更重要,如果说你没有看得清形势,逆势而动,即便你拥有高超的技艺,拥有丰富的资源,也不可能获得很好的结果。所以,每一个英雄企业、每一个明星企业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恰好满足了社会发展到此时此刻的一种需求。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几乎已经成为世界最优秀,就是因为这一波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中国的企业抓到了这个大势。

止于至善的“止”,它的依据其实是公众利益的满足,是终极目标的满足,是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而不是某一阶段或某一项业务能不能给我带来利益,这个原因是不可以成为止于至善的“止”的要素的,作为社会来讲,公众利益的满足,作为企业来讲,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的满足,就是我们改变我们的管理手法,改变我们制度的依据,而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让企业发展始终处在一个最良好的状态。

我们再回顾一下大学的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家庭的发展,个人职业的发展,其实都需要追求止于至善的状态,而止于至善给了我们六字真经,叫作“止、定、静、安、虑、得”,我们要严格按照它的顺序去做事,去决策,去经营,要知所先后,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止于至善。

所谓的“知止而后有定”意思就非常清楚了,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企业发展都不能过于陶醉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当事情做到了一定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能止得住,而不是疯狂和冲动。目前国内有一些房企,实际上就是比较冲动的,不顾实际的扩大企业规模、加大融资杠杆、扩张投资领域,甚至开展权钱交易,企图为风雨飘摇的企业保驾护航,最终只能自食苦果黯然伤神,冲动是魔鬼。企业发展得很好的时候,已经达到至善了还能止得住,那这就很重要,因为只有你的企业发展节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频率下,企业家才能从繁杂慌乱中解放出来,才能定下心来想下一步的战略调整,定心思考的时候才能蓄积更大的发展能量。

“定而后能静”,“静”是一个“青”字加一个“争”字,在古代文字里,“青”就是那个嫩芽刚刚冒出来,鹅黄鹅黄的那种,刚刚破土还未舒展的状态,我们叫“青”,“青”是最具发展力量的,是生命的开始,那个力量就算压在石头底下都可以伸出头来,所以那个力量是无限巨大的,再加上一个“争”,看上去的静其实是蕴含着雷霆之力的。当我们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一定繁荣时期的时候,如果我们的企业发展加速度能停下来,企业发展节奏能止在一个稳定的频率上,企业家的心能定下来,那么企业未来发展所蕴含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

企业家的心定了,企业发展进入静态,就渐渐地“静而后能安”了,“安”是我们所有社会和企业都追求的,我们很多企业是在发展到很强大的时候,为了“安”做了很多很多事,主动的行为的保护,最终会发现犯了很多错误。企业发展只要能静,整个企业就能“安”,“安”是一种坦然、松弛、无忧无虑的状态,很多拥有数百亿甚至千亿资产的企业家和核心高管们的心是“不安”的,所以他们不敢追求长久的企业成功,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企业能不能活过“今天晚上”。

找到互联网的风口让猪飞起来,还有天天想着创新模式吸引风险投资期待一夜暴富,都是创业者内心“不安”的表现,企业家或者管理者只有内心安了以后,才能够真正地“虑”,去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未来新的社会角色定位,思考企业能够给股东和员工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这种“虑”才是心平气和的“虑”,才是睿智的“虑”,而不是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市场,面对着激烈竞争的机会的迫不及待、退无可退、无处藏身的“虑”,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种“虑”最后才能“得”,得来企业不管在社会怎么变化,不管员工怎么变化,都始终能处在行业的高端,始终都处在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下,不仅仅能成为行业领袖,不仅仅能成为区域首富,不仅仅能成为万众瞩目的榜样,还能够持续健康的做成百年老店,这样的企业才是我们每一个企业家所梦想的。

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的民营企业,其开创者目前都迈入了老年了,都要开始放手由二代传承,民营企业中的优秀者一旦面临二代传承,就存在着如何保持企业已经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市场地位的问题,这就是止于至善。富二代能够把祖辈的业绩保持下去就已经很不容易,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发展,才可以老树开新花,如果保持都做不好还想去发展,那就是空谈。在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尤其是在富二代传承接手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一个字,就叫做“止”,只有学会了止,才可以定,定了才能静,静才能心安,安才能认真的虑,才能够把一系列的企业改革、企业创新、企业调整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下去,让员工、让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新生,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崭新企业。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够成为先锋,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这才是杰出的大人的智慧。

大学之道关于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理念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现代社会进步和现代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学问,我们建议企业家们、企业的高管们在学习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文化的时候,要更多地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获取力量和智慧,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去统领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为自己的企业,为我们时代,为我们国家以及我们的家族迎来一个好的未来,至善的未来。我想这个梦想也是我们每一个企业家的创业梦想,这个梦想也属于中国梦的一部分。

中国梦就是强大的繁荣的中国,永远强大!永远繁荣!其实,这就是止于至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