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皮书,一项有关摄影的发明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20-05-20

  出品

本文来自《中国摄影》5月刊“现场”栏目

“摄影黑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入口处墙上展示的 196 本黑皮书。(还有一本因开关位置未放入其中,不过现场还另备有一套供观者翻阅。)映 Studio 供图

2020年的这个春天,经过艰苦的斗争,新冠疫情在中国已经被基本控制住,但是非常时期并没有结束。2020年3月9日,杭州西湖区的“摄影黑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为经过了漫长寒冬的影像艺术展拉开了序幕,展期至7月31日。

“摄影黑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展览现场。映 Studio 供图

“摄影黑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展览现场。映 Studio 供图

可能是因为法语语言与中国的距离,摄影黑皮书丛书对于广大中国摄影人来说还比较陌生。有幸的是,杭州的摄影机构“映Studio”不仅做了丛书的全面收藏,更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相关资料的收集,对这套丛书的出版及很多专辑的摄影师、摄影作品都展开研究。他们的公众号“蚂蚁摄影”发表了不少值得学习的文章。映Studio举办的这场展览是黑皮书在中国的首次展览,展出了全套197本“摄影黑皮书”,另有33本摄影师签名版“摄影黑皮书”,还展出了该机构收藏的42幅黑皮书相关作品原作。映Studio画廊一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分割成几个区域。展览入口的第一面墙是黑色书墙,197本黑皮书排列整齐,展示出它们汇聚起来的力量。顺着延展的展墙,挂着一幅幅签名摄影原作,经典无酸卡纸配备顶级博物馆级无反亚克力保护面,装裱简洁庄重,让观众忽略装裱而与原作无限靠近,去感受影像的灵光。在每幅作品旁边,是以该作品为封面的摄影黑皮书展示。同一幅画面,在书的载体上和原作装框呈现是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的展示为观众提供了解读影像的独特空间。展厅中间有两个大展示柜,里面陈列的是一本本打开的摄影黑皮书,书的作者—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摄影大家在扉页上洋洋洒洒的亲笔签名让那些书有了特别的意义。展览上的42幅原作,尺寸从30×40cm、40×50cm、50×60cm不一而足,其中32幅是封面作品原作,还有10幅不是封面作品,不过是书作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比如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打酒回家的小男孩》、温纳·比肖夫的《吹笛的少年》、细江英公的《蔷薇刑》、罗伯特·卡帕的《诺曼底登陆》、吴家林的《拉家常》。特别值得欣赏的是细江英公的《蔷薇刑》作品,150×100cm的巨大尺寸,是该作品唯一的AP版,1961年拍摄完成后印制。这张珍品,在展厅的纵深处摆放,震撼人心!

 “摄影黑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展览现场。映 Studio 供图

作为一个收藏展,这个展览是艺术品创作者的思想和收藏者思想的叠加,可以给公众对摄影黑皮书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而感性的认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摄影宽广多样的面貌,了解专业摄影出版的面貌,是中国摄影界的一大幸事。笔者也想借此展览,谈谈摄影黑皮书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摄影乃至出版的影响。

“摄影黑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展览现场。映 Studio 供图

摄影史上最成功的摄影丛书

“Photo Poche”系列,中文直译为摄影口袋书,因封皮为黑色,也被称为“摄影黑皮书”。这套国际摄影界公认的摄影史上最成功的摄影丛书,自1982年开始,38年来已出版197本。在内容上,摄影黑皮书以严肃的专业精神与品味,建构了一个多元的摄影文化世界;在商品的属性方面,其印刷精美,设计简洁小巧,可放在大衣口袋里,便于携带与翻阅,价格低廉。摄影黑皮书开创了影像画册大众化的先河,在世界艺术书出版方面都具有引领作用。摄影黑皮书曾在1984年获得法国纳达尔国家出版奖(Prix Nadar)、1985年获得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无限奖(ICP Infinity Award)。

“东京地铁”系列,日本,1996 布鲁斯·吉尔登 ©Bruce Gilden,Magnum Photos,摄影黑皮书 No.148《布鲁斯·吉尔登》封面作品

摄影黑皮书共分四大系列,“主系列”有157本,以摄影各个风格流派的摄影家个人专辑为主;“H”打头的历史系列,共12本,是以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多位摄影师的作品合集,如《切·格瓦拉》《毛泽东》《甘地》《战争:14-18》;“S”打头的社会系列,共19本,展现不同地域人群状态的纪实摄影作品集,如罗杰·拜伦的《这样的非洲》和吴家林的《中国边陲》。Note专题系列,灰色封面,不编号,共9本,是以聚焦社会事件或话题的摄影专题图书,例如卡蒂埃-布勒松的《另一个中国》、尤金·史密斯的《水俣病》、约瑟夫·寇德卡的《布拉格,1968》等。这套丛书中,法国、美国的摄影师和团体,以及与他们相关主题的书占了一半。这两个国家摄影创作的繁盛与强大,不仅体现在摄影师及其作品的优秀,更体现在出版媒介对他们的有效推广与传播,为其提高知名度作出的专业性、文化性贡献。摄影黑皮书丛书中编号S15《中国边陲》于2006年出版,作者吴家林是唯一一位入选这套丛书的中国摄影师。吴家林的作品深得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的赞赏,经推荐加入到摄影黑皮书系列,成为欧美认识中国摄影界的一个有效的窗口。这套丛书共选编了四位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植田正治、细江英公、森山大道)作品出版。而整个亚洲地区就没有其他国家的摄影师被选入。这也能看到亚洲摄影与欧美摄影的交流还远远不够,从一个侧面显现出中国摄影还没有参与到欧美主流摄影体系中。

我们的妈妈,1950  植田正治 © 植田正治,摄影黑皮书 No.117《植田正治》封面作品
“镰鼬”系列,1965 细江英公 © 细江英公,摄影黑皮书 No.154《细江英公》封面作品
“日本剧场写真”系列,1966  森山大道 © 森山大道,摄影黑皮书 No.141《森山大道》封面作品

摄影黑皮书在出版商业领域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出版经历了法国的4个机构,从最初的法国国家摄影基金会到法国国家摄影中心,然后是Nathan出版社,再到后来的Actes Sud出版社,印刷技术也在变化。摄影黑皮书最畅销的是“No.2《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堪称摄影黑皮书的“活化石”,再版16次之多,已经卖出近200万本。它见证了摄影黑皮书各个时期的装订、印刷。No.5《罗伯特·杜瓦诺》、No.55《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和No.26《赫尔穆特·纽顿》也都有长久的销售和惊人的销量。因为这套书的出版历程成为一个历史的传奇,摄影黑皮书也就具有了收藏价值。特别是早期版本和一些绝版书,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热门。据悉,2019年底上海博古斋拍卖行有一套成功拍卖,最后成交价超过7万元。

摄影伯乐罗伯特·戴乐比尔

这套成功的出版物“摄影黑皮书”,是法国著名的艺术出版人罗伯特·戴乐比尔(Robert Delpire,1926-2017)的杰作。

 比利时,1993 米歇尔·范登·埃克豪特 ©Michel Vanden Eeckhoudt,Camera Obscura,摄影黑皮书 No.110《米歇尔·范登·埃克豪特》封面作品

戴乐比尔的身份多样,他是出版人、编辑、策展人、电影制片人。他在1951年创办戴乐比尔出版社,1958年他第一个将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美国人》在法国付诸出版,为世界摄影语言与风格的转变指出了方向。1982-1996年间,戴乐比尔担任法国国家摄影中心主席,他为法国乃至世界的摄影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黑皮书就是他担任官方摄影领导职务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且以此作为毕生的事业。戴乐比尔是世界摄影界的伯乐。寇德卡的《吉普赛人》以及《寇德卡摄影全集》是由戴乐比尔策划、选片、编辑并出版。他是卡蒂埃-布勒松的终生艺术顾问,策划执行了所有的摄影展览和画册,包括卡蒂埃-布勒松去世后的全集。戴乐比尔还拥有自己的画廊,电影公司以及广告公司,合作伙伴包括赫尔穆特·纽顿、莎拉·莫恩(Sarah Moon)、威廉·克莱因等摄影大师,而客户则包括巴黎欧莱雅、雪铁龙等大型企业。戴乐比尔制作了威廉·克莱因导演的三部电影,也导演并参与了卡蒂埃-布勒松、寇德卡的纪录片。戴乐比尔帮助建立了卡蒂埃-布勒松基金会,这是法国第一个致力于摄影的私人基金会,现已发展成为法国重要的艺术机构之一。

1982年戴乐比尔借助国家力量,开启黑皮书的出版。现在戴乐比尔也已经去世,但是摄影黑皮书出版仍然继续。这既体现戴乐比尔把这个系列作为一项事业在从事,有着让人敬仰的坚定意志力,也能够看到法国出版界的能力与胸怀,在平衡经济和文化价值方面做出的努力。

摄影黑皮书的出版理念

与其说戴乐比尔是摄影黑皮书的出版人,不如说是发明人。这套丛书是戴乐比尔的一项发明创造。

芬兰赫尔辛基,2002  彭蒂·萨马拉蒂 ©Pentti Sammallahti,Camera Obscura ,摄影黑皮书 No.103《彭蒂·萨马拉蒂》封面作品

戴乐比尔曾经在采访中说:“摄影黑皮书的构思来自一种失望。我上大学的时候买不起摄影书,因为这些书很贵。”所以他做了出版工作之后,就希望能够给大学生们出版廉价摄影书。当时的国际出版界完全没有范本可以参照,戴乐比尔自豪地说:“我发明了袖珍摄影书。”他把书设计为口袋尺寸,封面为镶有白边照片的黑色书皮,每本都是固定的8至9页文字,64张照片。书中一张照片占一页纸,如果照片是横幅的,那么读者需要将手中的书转过来看。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纸张尺幅,画面做到最大,增强观赏性。这种袖珍的尺寸降低印刷成本,从而能够实现低廉的定价。另一方面,戴乐比尔坚持影像的精良印刷,追求丛书的专业性和严肃性。近40年来,黑皮书保持了初衷,除了新添的少量跨页以外,该丛书的版面设计没有丝毫变动。戴乐比尔表示,对书的定位、风格都不希望有变化,始终做物美价廉的摄影书。

戴乐比尔编辑黑皮书的方法

戴乐比尔曾经表示,摄影黑皮书丛书中的摄影师,有的摄影师作品他很喜欢,有的则不太喜欢,但是选入丛书是因为在摄影历史上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彝寨”,云南富宁,1992 吴家林 © 吴家林,摄影黑皮书 S-15《中国边陲 - 吴家林》封面作品

戴乐比尔作为一名知名的编辑和出版人,他与摄影师的合作被传为佳话。戴乐比尔说,出版人首先要赢得摄影师信任,才能形成工作中的默契。他介绍和卡蒂埃-布勒松的工作方法:“你,亨利,你是摄影师,你有权利选择照片。我作为出版商,在书籍装帧和照片排序方面有干涉的权利。”(摘自2006年法国《摄影问答》杂志对罗伯特·戴乐比尔的访谈)。在编辑的创作性工作中,戴乐比尔认为一本书里面的作品顺序,不需要按创作时间的顺序,而应该以一个编辑的认知与思考,在作品的内部往返,追求作品在视觉上形成的本能的连贯性。戴乐比尔承认自己是凭直觉工作的,当他挑选照片,建构一个系列时,是情感化而非理智型。另外,戴乐比尔对照片配备文字“十分谨慎”。他认为:“一般情况下,好照片不需要文字,甚至连标题都不需要。”在做书的时候,戴乐比尔会寻找和摄影师心灵默契的作者写文字,以建立读者与作品之间合适的桥梁。比如《中国边陲-吴家林》这本的前言就是马克·吕布写的。

摄影黑皮书建构世界摄影文化的多元框架

戴乐比尔出版的摄影黑皮书,从摄影风格流派、社会话题、历史事件、摄影技术、大众文化等多维度、多层面来展现摄影家的创作,他通过对摄影师和专题的选编,建构了摄影文化的多元框架,也是一种摄影史框架的搭建模式。197本摄影黑皮书汇集在一起,起到了“摄影大词典”的作用。首先,摄影黑皮书系列出版大家熟悉的历史经典,即著名摄影师、著名机构与团体的代表作品,如No.1《纳达尔》和No.2《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这样的书,体现摄影传统魅力,是经典的传承。从销售量也能证明大众对经典影像的认可与热爱。

摄影黑皮书可贵的是它多元的摄影审美观。摄影师专辑从历史到今天,跨时代、跨摄影类型,提供了一个具有前沿性、开拓性的摄影艺术认知的视野。在157本“主系列”中,1950年以后出生的摄影师专辑有8位,他们中有美国上世纪60年代后现代影像先锋人物李斯·克林姆(Les Krims)、创造“比小说更离奇”的虚构语言的当代影像艺术家胡安·方库贝尔塔(Joan Fontcuberta)、马格南图片社聚焦中国主题的纪实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中美洲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墨西哥女性摄影师弗洛·嘉多娜(Flor Garduno)......我们可以把整套书看做戴乐比尔策划的一个大型展览,他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开放的、严肃的、在艺术层面不断拓展其美学表达的摄影艺术世界。

美国纽约,1969 詹尼·贝伦戈·盖丁 ©Gianni Berengo Gardin ,Contrasto Galleria Milano,摄影黑皮书 No.102《詹尼·贝伦戈·盖丁》封面作品
墨西哥亚拉拉格,1983 弗洛·嘉多娜 ©Flor Garduño,摄影黑皮书 No.155《弗洛·嘉多娜》封面作品

摄影黑皮书所架构的多维度的摄影世界还包括探讨艺术与摄影关系的书籍:《我不是摄影师》《摄影师的自拍》《摄影师拍摄影师》《匿名照片》;呈现科技与摄影的对话:《针孔摄影》《奥托克罗姆(Autochrome)—天然彩色相片技术》《另一个世界的形象—科学摄影》《人—当代生物医学成像》《天文摄影》。摄影黑皮书向历史的深处去寻找摄影的价值,揭开历史的尘埃,借助陌生的影像把历史拉回到今天重新解读,如《伟大的作品(1860-1900年期间法国大建设的摄影)》《慢悠悠岁月里的美国(1900-1920)明信片摄影》《奇特的外国人-摄影与异域风情(1850年-1910年)》。

比利时,1981  哈利·格鲁亚特 ©Harry Gruyaert,Magnum Photos,摄影黑皮书 No.108《哈利·格鲁亚特》封面作品

入选这套丛书的摄影师,有摄影史绕不过去的经典名家,也有不为人所知的新面孔、新风格。正是由于整体丛书的学术价值、专业水准以及公众的认可度的积累,进入此书的摄影师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一种进入世界顶级殿堂的标志。但同时,摄影黑皮书小巧、低调,完全摒弃高高在上的艺术贵族的炫耀感。戴乐比尔的出版诉求不是为了树立权威,而是为了开拓摄影。这套书,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在做摄影史。史必须要严谨,需要有完整的框架和全面的内容。这套书做的是摄影的可能,是汇聚摄影人的智慧与艺术的创造力建构深厚而伟大的摄影文化。

意大利,1982 理查得·卡瓦尔 ©Richard Kalvar,Magnum Photos,摄影黑皮书 No.158《理查得·卡瓦尔》封面作品
马里巴马科,1940 赛杜·凯塔 ©Seydou Keïta,SKPEAC,摄影黑皮书 No.63《赛杜·凯塔》封面作品

摄影黑皮书对世界艺术出版的影响

摄影黑皮书丛书从理念到编辑策略都为世界艺术出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开创并带动了世界艺术书的大众化发展。世界各国现在也都出现了袖珍版的艺术书,印制精良又物美价廉,对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是无比幸福的事情。英国老牌出版社费顿(PHAIDON),国际顶级的艺术图书出版社,也已经推出“PHAIDON55”摄影袖珍书丛书。法国版的黑皮书系列也与英国、日本等国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多种语言的袖珍摄影图书。

自拍照,1999 吉尔伯特·加辛 ©Gilbert Garcin,Camera Obscura,摄影黑皮书 No.157《吉尔伯特·加辛》封面作品

其实中国摄影界对摄影黑皮书早有认知和学习。2002至2006年间,中国工人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套“中国摄影家丛书”,由李媚和阮义忠主编,书的开本尺寸与黑皮书极为相近,深灰色带照片的朴素封面,介绍了从沙飞到刘铮等22位中国摄影师的创作。2015年以来,艺术家刘铮主编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也是一套借鉴了摄影黑皮书学术理念的中国摄影出版物,体现着出版人建构中国摄影文化的宏大野心。

戴乐比尔的摄影黑皮书是一套了不起的摄影书,也是一项有关摄影的发明,让摄影艺术与大众靠得更近。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影像文化研究者,策展人。

 本文受2019年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理论)资助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