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62

 了用民 2020-05-20

NO.62

作为李隆基的身边人,边令诚虽然不懂打仗,却很懂皇帝的心思。

他知道,就像平时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往往难以接受自己高考落榜一样,向来顺风顺水的李隆基肯定也无法接受惨败的现实,对这次的结果必然是极其不满的,一旦怪罪下来,不仅高仙芝、封常清要吃不了兜着走,他边令诚作为监军也难逃干系,所以为了自保,他必须抢先一步,把所有的脏水都泼到高、封二人身上!

因此,在高仙芝退入潼关后,边令诚第一时间就赶回了京城,咬牙切齿地向李隆基打小报告:这次战败,都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问题!封常清一味夸大敌人的兵威,畏敌如虎,动摇军心,高仙芝则不仅放弃陕郡数百里地不战而逃,还克扣军饷!大海航行靠舵手,军队作战靠主将。在这样两个人领导下,我军怎么可能打得了胜仗!

这番话对此时的李隆基来说,不亚于久旱逢甘霖、久憋遇厕所——来得正是时候!

因为他现在心里本来就窝着一股火,本来就急需有人来为这次战败承担责任,而边令诚的说法正好给他提供了证(口)据(实),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没有任何犹豫,没有多加考虑,他马上下诏,命边令诚前往潼关,将高仙芝、封常清两人就地正法,以正军纪!

边令诚马不停蹄赶回军中,随即把封常清召来,向他宣读皇帝敕令。

令边令诚意外的是,封常清对此似乎毫不意外,似乎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他淡定地对边令诚说:我之所以没有在战场上赴死,只是不想让敌人建功,玷污了大唐军队的威名。现在我讨逆失利,死是理所当然的。

随后,他从怀中拿出自己之前早已拟好的奏表,请边令诚转交给皇上。

这篇表文字字饱含深情,句句充满忠心,即使在隔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动不已: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这是一个忠臣对皇帝发出的最后的忠告!

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肺腑之言,唤醒朝廷,唤醒皇帝!

可惜,他的文字感动得了千年之后的我们,却感动不了两百里之外的李隆基。

在李隆基看来,打仗就和吵架一样,每个人事后都会觉得自己没发挥好,都会有很多心得,但其实你就这点本事而已。这种败军之将的话,有什么好听的!

当然,那时的封常清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

他只知道,自己该说的话已经说了,该做的事已经做了,现在是该上路的时候了。

对国家,他问心无愧。

对于死,他无怨无悔。

对前途,他充满信心。

他无比坚定地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虽然,他已经注定看不到那一天了。

他的生命被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天。

死后,他的尸首被草草地扔在了一张草席上。

接下来,自然要轮到高仙芝了。

边令诚对他似乎有些忌惮——他知道,高仙芝可不是封常清,封常清是深受儒家熏陶的书生,信奉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高仙芝却是喜欢快意恩仇的蕃将,信奉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因此,边令诚在宣旨的时候带了百余名陌刀手护卫,脸上还特意摆出了一副酒店门童般的职业笑容:陛下也有诏命给大夫(高仙芝当时兼任御史大夫)。

不过,他似乎是多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