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尊王,周礼体制之下的挟天子令诸侯

 刻在星星上 2020-05-21

周王朝东迁之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此时的周王朝相较于西周时期,实力早已是大幅下降了。其真正能掌控的土地不足六百里,财政上入不敷出,军事上对诸侯国也再无优势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不再履行朝觐和向周王进贡的义务,纷纷割据称雄,甚至与周王室兵戎相见,争夺政治权利,在礼仪上僭越天子之礼,试图摆脱周王室的控制。

  

然而先后崛起称霸一时的齐、晋、楚、吴、越等国,却没有选择取周王室而代之,反而高举“尊王”的旗帜,多次率领其它一些诸侯国进行勤王。

  

这主要是因为,周王朝所创制的宗法分封制度,具有严密的等级性,正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各诸侯国都是由周王所分封建立的,周王为天下诸侯之大宗和共同的宗主,诸侯们对周王室有藩屏和朝觐进贡的义务。这种具有向心力、等级分明的礼制,使得周王室在中原政治文化格局中,处于枢纽地位。历经西周数百年的发展,这种礼制早已固化。东周时期周王室虽衰,但依旧是当时礼制的象征,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受到这种政治文化的制约,短期内就无法取周而代了。

  

在周王朝体制无法打破的情况下,称霸诸侯就成了霸主们的选择,但在周王朝体制内,其霸主地位的获得也就需要周王的支持才行,因此霸主们称霸之时,就需要高举“尊王”的大旗。但这实际上,却是霸主们暗中转移周王室对其他诸侯统治权的方式,与挟天子令诸侯似乎无甚差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