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称晋阳,也称龙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山西春节民俗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碰撞交融的文化区域,独特的地理文化生态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春节节日民俗。 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西、晋东南五大文化亚区,各地区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邃。 晋北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冲突交融之地,农耕与游牧在这里碰撞汇聚,春节民俗呈现出一种“混搭风”。 晋中是农商文化区,明清晋商成为称雄全国的商帮,商业经济的繁荣为春节民俗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晋中春节期间有热闹的社火表演,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兼具北方的雄奇豪放和南方的柔和细丽,具有贯通南北之大气。 晋南为古河东地区,古老的神话传说、原始的祭祀崇拜、神秘的傩舞表演在这里延续。 晋西吕梁山区道教文化盛行,柳林县元宵节的“盘子会”,临县、方山各县的伞头秧歌就是此种文化的艺术展演。晋东南为古上党地区,它位于巍巍太行山脉,培育出了古老神奇的社火艺术,春节里以祈求各路神灵为中心的迎神赛社活动在村落乡镇上演。 晋北春节民俗 晋北主要指山西北部一带地区,处于桑干河、滹沱河和黄河流域的交错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间隙分布。现在行政区划具体指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共包括29个县区。晋北地处边塞要地,历史积淀深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长期以来形成了农耕、游牧、边塞、军事、佛教相互交融、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晋北社火体现了独特的“古军事”文化特征,如朔州“踢鼓秧歌”,它源于武术竞技中的“太祖洪拳”,108人扮作梁山好汉除恶扬善。其中一幕是这样的:李逵从城楼上跳下,打开城门,救出众好汉,梁山众英雄甩膀亮势,踢一脚立势刚强,打一拳七步难防。再如火流星,亦称“耍火炭”“火蛋舞”。流星技艺由原始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成,它由舞者将一根绳索横放于颈后,手握绳中央,绳头两端各系彩珠或小碗状的铁丝笼头,内装木炭或棉絮浸油后点燃,舞起来像两个火球在夜空中旋转飞舞,故称“火流星”。白天耍时,碗内盛水,双碗在空中飞旋而滴水不漏,称为“水流星”。 晋北春节民俗还有着鲜明的佛教文化色彩,如腊八节传说、打冰人习俗等。春节期间,晋北有些地方民众还会在寺庙摆放供品,找僧道代替本人向佛祖祈求新年福运。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寺院在腊八节要施舍腊八粥;现在五台山作为旅游景区,还会举办五爷庙庙会。五爷庙建于清代,面积不大,却是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的地方。春节期间,山西境内甚至全国各地来此朝拜的信众接踵而至,尤其是正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争相前来。 晋北煤矿资源丰富,点旺火是当地春节期间的特色节俗。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旺火,以图吉利,预祝全年兴旺好运。旺火搭建一是要选煤讲究,精心将原煤切割成方块;二要造型美观,最终的形状是又黑又亮的宝瓶,保证燃烧时不塌陷,垒好后的旺火,远远望去,犹如硕大的花苞,吉祥喜庆,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三要逐年增高,垒“旺火”时,尽量比往年高一些,喻意一年比一年好。此外,煤矿各单位还要组织团拜等仪式。 晋中春节民俗 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包括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和介休市等11个市(县、区),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晋中自古名家辈出,特别是明清时的晋商闻名海内外,如实业家乔致庸、渠本翘、票号创始人雷履泰等。晋中是晋商文化区,坐落着许多气势恢宏的商贾大院,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 晋中地区春节民俗文化呈现出商业化特色,一些在外地经商的商人将其他地区的习俗带入家乡,如太谷宫灯,民间俗谣唱道:“南庄的架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铁棍爱煞人。”每到年节,商人们从外地带回宫灯,挂于自家的门庭之上,以此显示富贵,互相攀比,宫灯越挂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商户们正月挂灯、游灯、比灯的灯节习俗。宫灯主架用名贵木材制成,周围镶嵌有彩绘玻璃,造型精致美观,下方四周佩装彩穗,显得豪华气派。 社火表演中的“沈老爷坐轿”与晋商有关;太谷饼也与晋商关系密切。太谷饼,原名甘饼,始制于清咸丰年间,那时太谷富商云集,生活奢华,太谷城南沟子村的一家饼铺老板为迎合富商口味,反复实践,制成甘饼,这种饼甜而不腻,酥而不碎,软香可口,成为当地特色食品。 晋南春节民俗 晋南位于山西省南部,主要指山西省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位于汾河流域南端,东依太行山余脉,西靠吕梁山脉,紧临黄河。这里还是历史上的河东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山西蒲剧就发源于晋南黄河岸边的蒲州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羽、“三王”(王通、王绩、王勃)、闻喜裴氏、薛仁贵、柳宗元等。晋南人文传说丰富多彩,如尧舜禹故事、蚩尤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赵氏孤儿传说、薛仁贵传说等,不胜枚举,引人入胜。此外,一些标志性的节俗文化空间,如洪洞大槐树、运城解州镇关帝庙、万荣荣河镇后土庙、芮城永乐宫等也都在晋南。总体来看,晋南春节民俗农耕文化特点突出,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精神紧密相扣。 晋南农业民俗特色鲜明,春节习俗体现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求吉心理。春节期间,浮山百姓特意蒸制花馍来供奉神灵,其中别具特色的是枣山、枣糕、石榴馍等。晋南春节文艺形式多样,有\河背冰、跑鼓车、蒲剧等。背冰是\河古会上一项古老而奇特的民俗活动,数九寒天,青年男子头裹红巾、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背着冰冷的大冰块,手中敲着鼓与铜锣,它象征着勇猛,是古时尚武精神的现代展演,是不畏严寒、敢于担当的非凡气度,是民众心中蓄积已久的力的迸发和美的享受。跑鼓车最初是军户遗民在节日闲暇时消磨时光、强身健体的竞技活动,后来逐渐成为正月里的固定表演项目。跑鼓车的车为木质大轮车,鼓因为所属院社不同而各异,表演前,整个村子分为东院、南院、西院、西北院和中院,各院推选出德高望重之人作为表演组织者,由组织者选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拉鼓。跑鼓车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昂扬激情,蓬勃进发,表现出当地民众的顽强刚毅、彪悍威猛与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 晋东南春节民俗 晋东南,顾名思义指山西的东南部地区,包括长治市与晋城市。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上党地区多山,早在上古时代,传说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上古神话,如女娲补天、神农采五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遗迹与传说。晋东南留存有一些古朴的庙宇,供奉着富有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神祇,如“汤王庙”“二仙奶奶庙”“三嵕庙”等。 晋东南的春节民俗中比较有特点的有迎神赛社和秧歌。迎神赛社是春节期间举办的社火活动之一。襄垣、武乡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出心里久久压抑的悲情苦衷,最初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由二人对唱,一手摇着响铃,一手拿着雨伞,见景生情,即兴编词,你唱我和,二人竞唱,声调越挑越高,后来,挑高秧歌与当地民间曲艺唱腔渗透,出现了一种“干板秧歌”;大约到了清乾隆年间,又发展成有一把“呼胡”伴奏、说唱故事人物的“地圪圈”(广场)秧歌。清末时,这种秧歌广泛流布在襄垣的北、中部和武乡的东部,从此,襄垣秧歌与武乡秧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地方把这两地的秧歌形式统称为襄武秧歌,如今襄武秧歌经过了多方面的改进,以演唱现代生活内容为主。 此外,晋东南春节期间的八音会、跑马排也别具特色。跑马排是阳泉市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春节期间特有的竞技活动。每年的正月十六上午,下董寨村民都会模拟古代快马加鞭传递公文、呈报军情的场景,在村子中央的青石古街上骑马纵情狂奔,竞争比试。下董寨的跑马独特之处在于马背无鞍韂,马腹无脚蹬,仅凭骑手坐稳马背抖缰驱马驰骋。这样高难度的危险动作,对下董寨人来说却手到擒来,无论是十多岁的童稚少年还是60岁的花甲老人,都能上马一展自己的英武雄姿。娘子关流传着一句俗谚,“宁肯一夜不睡觉,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方圆百里的人们都在这天慕名而来一睹跑马风采,各大媒体也对这一盛大的民俗活动竞相报道,跑马排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晋西春节民俗 晋西是指山西省的西部地区,主要指吕梁市,位于吕梁山脉的中段,西边紧临黄河、直面陕西,东南靠近汾河。晋西处于吕梁山脉和黄土高原重峦叠嶂的山区,偏远、交通不便,传统风俗与历史文化保存较好,一些古有的民俗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影响较小,所以这里的春节民俗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总体而言,道教信仰在晋西非常突出,代表性的就是北武当山,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供奉真武大帝,因此当地春节民俗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一些代表性的春节民俗如盘子会、醮纸、伞头秧歌等,其仪式内容都与道教文化传统有关。 柳林盘子会也叫天官会会、人口会会,每逢春节,各村都要在公地上搭设盘子、摆出九曲,特别是正月十五,人们围着盘子祭祀过后,堆煤塔、扭秧歌、吹唢呐、转九曲,可达四五万人。 文水县一带春节期间要搭建神棚,也称坛坛,主要是用木隔扇搭成像房子似的堂帐,祭祀供奉十殿阎君,并挂着逝者过金桥、银桥的图像,还有一些地狱的内容,上面印有生前作恶者上刀山、下油锅等情节。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当地民众围绕坛坛进行各种社火表演,祭神安神,目的在于规劝世人要积德行善,不做坏事。 晋西还有一些独特的春节民俗,临县伞头秧歌、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木偶、九曲黄河阵等,其中孝义皮影、汾孝秧歌、中阳剪纸、孝义碗碗腔等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省是如何划分晋南、晋中、晋北的? 陕西省和山西省是隔黄河相望的近邻,黄河以西是陕西省,黄河以东是山西省。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地理轮廓都是南北相对较长,东西相对较窄。陕西省由三个差异较为明显的地区组成,就是位于黄土高原的陕北,中间平原地带的关中,秦岭以南地理气候与四川相似的陕南。和陕西省相比,山西省省的区域划分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山西省也称为三晋大地,但这个“三”一般是指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而不是山西省内有三个区域。不过山西省内也确实存在不同区域的划分,今天就讲讲这个话题。 关于山西省内的区域划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总体上可分为晋北地区、晋中地区、晋南地区、晋东南地区。晋北很好理解,位于山西省的北部,包括三个地级市,最南边的是忻州市,中间的是朔州市,最北边的是大同市。晋北地形比较复杂,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两大山脉之间有南北狭长的盆地,北有大同盆地,南有忻州盆地。 大家对晋北三市中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大同了。大同在南北朝北魏(386年至534年)时称为平城,北魏在平城定都近百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决定汉化,将国都从平城迁至中原的文化中心洛阳。失去国都地位的平城依然是北方重镇,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到了唐末五代,大同称为云州,是大漠与中原地区过渡带的重镇。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推翻后唐,认辽朝皇帝耶律德光做干爹,请辽兵南下消灭后唐。事成后,石敬瑭将幽州、云州在内的十六州割让给辽朝。幽州是现在的北京,云州就是大同。辽朝得到云州后视为珍宝,升云州为西京,是辽朝的一线重镇。辽朝在云州屯有重兵,给五代、北宋的山西防御体系构成了巨大威胁。金朝灭辽后,依然将云州称为西京,只不过金朝时大同的重要性要略低于辽朝。 大同市西南的朔州市也是历史名城,秦朝时设雁门郡,大名鼎鼎的马邑就在朔州市区的东北。朔州以南的忻州在地理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忻州东以太行山邻河北省,西以黄河邻陕西省。也就是说,忻州是山西省地级市中唯一占据省最东边界与最西边界的。 晋北以南是晋中地区。晋中地区包括四个地级市,中北部有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西部有吕梁市,东部有阳泉市,东南部有晋中市。 太原古称晋阳,又称龙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北部。太原的历史太过辉煌灿烂,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赵国第一个国都就在晋阳。秦汉魏晋南北朝,太原都是北方的重镇之一,战略地位非常高。比如北齐正式国都是邺,但北齐真正的国都实际上在晋阳。隋朝末年,唐公李渊就是从太原起兵,攻克长安建立唐朝的。太原在唐朝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类似于明朝的南京、清朝的盛京(沈阳)。五代时,治所在太原的河东节度使被称为天下第一重镇,后唐、后晋、后汉三朝皆从太原发家。后汉灭亡后,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皇叔刘崇就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北汉,是后周、北宋最强劲的对手之一。晋中市的市区情况比较特殊,位于省会太原的东南郊,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不远就是晋中市榆次区。 接下来是晋南,包括临汾市和运城市。准确地说,晋南实为晋西南,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西以黄河(南北走向)接陕西省,南以黄河(东西走向)接河南省。临汾是历史名城,一说尧帝就定都于临汾境内的平阳。春秋时的超级大国晋国最早就封于临汾,称为唐国,后易为晋。南北朝后期,临汾称为晋州,是北齐实际国都晋阳的战略门户,北齐丢掉临汾后,晋阳已不可保。 运城市的名气可能不是很大,但说到东汉三国大名鼎鼎的河东郡,你不陌生吧,河东郡就在运城。差点忘了讲,三国的“武圣关二爷”关羽就是运城人。运城市区西南的永济市,自古就是河东地区进入关中的战略要道。永济在唐朝有一座楼,诗人王之涣在这里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朋友都会背诵的《登鹳雀楼》,鹳雀楼就在永济。 晋南地区以东是晋东南,包括长治市和晋城市。长治古称上党,是河东与中原联系的战略要道,晚唐五代称潞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长治以南是晋城,大家都知道晋城的煤炭出名,却忽略了晋城也是历史名城。五代后期,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荣就在晋城市区以北的高平大破北汉军队,险些活捉北汉皇帝刘崇。高平之战的胜利,拉开了中原王朝统一的大幕。赵匡胤也是在高平之战崭露头角,深受周世宗器重,最终才有机会篡位的。
我国现有的车牌是1992年开始启用的,简称92式车牌。以山西省为例,山西车牌的汉字晋,是山西省的简称,车牌号的字母代表地市,比如A是太原、B是大同、C是阳泉……这字母的排序,看似毫无规律,实际上是很有讲究的。当然,各个省的情况不一样,仅就山西省而言,是按照省辖(地级)市成立时间早晚来排序的。不过,车牌号是1992年推出的,那时山西还有好多地区还没有成立省辖市,因此,在省辖市排完后,各地区再按照地级行政区成立时间早晚接着排序,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晋A太原。春秋末年,晋国筑晋阳城,此为太原建城之始。战国末年,秦国置太原郡,太原从此成为地名。明清设立太原府,府治在阳曲县。民国初年,废府留县,太原府被废,只存阳曲县。1925年,民国开始在地方上推行“市”这一行政区划单位,1927年,以附郭县阳曲为基础,设立太原市,属山西省,这是山西第一个省辖市,因此是为晋A。 晋B大同。大同在战国时为代国,后被赵国所并。此后,大同曾叫平城、云中等名。辽代设大同府,作为辽国的陪都,这是大同成为城名之始。民国初,废大同府,留大同县,仍属山西省。1949年5月大同解放,大同县城析出,设立省辖大同市,归属察哈尔省。1952年,察哈尔撤省,大同又重新划给山西。虽然大同建立省辖市时,划给了察哈尔,但大同毕竟后来又回归山西,从建省辖(地级)市的时间看,在山西排名第二,因此是为晋B。
晋C阳泉。阳泉原是清代平定直隶州的一个村庄,民国废州府,平定直隶州降为平定县。对于阳泉来说,历史机遇来自清末修建的正太铁路,因为在阳泉设站,阳泉成为物资集散地,逐渐繁华起来。1947年,阳泉从平定县析出,成立县级阳泉市。1949年,改为阳泉工矿区。1951年底,阳泉工矿区改为省辖阳泉市,这是山西省第三个省辖(地级)市,因此是为晋C。 晋D长治。长治古称上党,后称潞州。明代嘉靖年间,潞州升级为潞安府,为求长治久安,将潞安府治所在的县,命名为长治县。1945年,长治解放后曾设县级长治市。1949年,设长治专区,专署驻长治县,原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1951年底,长治工矿区改为省辖长治市,这是山西省第四个省辖(地级)市,因此是为晋D。 晋E晋城。晋城古称建州、泽州。唐初,因此地为春秋末年三家分晋后,安置晋国国君之地,因此命名为晋城县,并成为泽州的治所。明代设泽州直隶州,清代改为泽州府。民国初,废泽州府,附郭县凤台恢复古名,改为晋城县。解放后,晋城县属长治专区,后属晋东南地区。1983年,晋城撤县设市,改为县级晋城市,仍属晋东南。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县级晋城市升级为地级市,这是山西省第五个省辖(地级)市,因此是为晋E。 晋F朔州。秦代置马邑县,南北朝置朔州,明代属大同府,清代置朔平府(府治右玉县),朔州属之,民国改朔州为朔县。解放后,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1952年察哈尔撤省,朔州随雁北重归山西省。1988年,朔县从雁北地区析出,设立地级朔州市,这是山西省第六个省辖(地级)市,因此是为晋F。
到1992年实行92式车牌为止,山西省共有以上六个省辖(地级)市,车牌号字母按照省辖(地级)市成立时间排序,剩下尚未设立地级市的地区,则按照地级行政区成立时间接着排序: 晋G雁北地区(已撤销)。1949年5月,雁北解放后,划归察哈尔省,成立地级雁北专区,1952年察哈尔撤省,雁北专区重新划给山西省。1993年,雁北地区被撤销,辖地分给朔州和大同。虽然雁北专区是在察哈尔省建立的,但毕竟后来又回归山西省,这是省辖市以外,成立的第一个地级行政区,因此是为晋G。 晋H忻州。唐代改新兴郡为忻州,清代升忻州为直隶州,民国废州府,忻州改为忻县。1949年10月设立忻县专区,专署驻地为忻县。1983年,忻县撤县设市,成立县级忻州市,忻县地区也改名为忻州地区。2000年,设立地级忻州市。1992年时,忻州地区是省辖市以外,成立的第二个地级行政区,因此是为晋H(I太像1,故不用)。 晋J吕梁。吕梁地区是革命老区,1949年10月,在现在吕梁的辖地,设立地级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后来,这两个专区先后被撤销。1971年,从忻县地区、晋中地区、临汾地区析出部分县,组成吕梁地区。2004年,吕梁成为地级吕梁市。虽然吕梁地区成立于1971年,但吕梁的前身兴县专区、汾阳专区均在1949年10月成立,因此,除省辖市以外,地级行政区成立时间排名第三,是为晋J。
晋K晋中。1949年10月,成立榆次专区,专署驻地为榆次县。后来,按照方位先后设立了晋北、晋中、晋东南、晋南专区,而晋中专区就是1958年,由榆次专区改名而来的。而这四个方位命名的专区,只有晋中保留了下来。1999年,晋中地区改为地级晋中市。在1992年时,晋中(榆次)地区是省辖市以外,成立的第四个地级行政区,是为晋K。 晋L临汾。临汾古称平阳,隋代改置临汾郡,明清重置平阳府。1949年,属陕甘宁边区,1950年1月划给山西省,成立临汾专区,1954年,与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专区改为地区,晋南专区又改为临汾地区、运城地区。2000年,临汾地区改为地级临汾市。1992年时,临汾地区是省辖市以外,成立的第五个地级行政区,是为晋L。 晋M运城。明清时,运城地区属平阳府。1939年,设立运城。1949年,属陕甘宁边区,1950年1月划给山西,设立运城专区。2000年,成立地级运城市。1992年时,运城地区是省辖市以外,成立的第六个地级行政区,因此是为晋M。 山西地级市和部分县分布图 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西部,北部是内蒙古,东部是河北,南部是河南,西部是陕西。 是中国最大的煤矿供应省份(18年数据)。 截至2018年末,山西省下辖11个省辖市、11个县级市、81个县、25个市辖区。 总体分布图:“两山夹一川”,东部是太行山脉,西部是吕梁山,总体地形是黄土高原地形,中部从北到南包括大同盆地(大同,朔州),忻州盆地(忻州),太原盆地(太远,晋中),临汾盆地(临汾),运城盆地(运城)五大盆地,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之间是恒山分割,其他三大盆地都属于汾河河谷。 省名由来:相对于太行山为西。 简称:晋。 这里主要介绍地级市和部分县。 ▲中国行政地图 ▲山西行政地图1 ▲山西行政地图2 ▲山西地形地图 1.大同市 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北部是内蒙古,东部是河北,地处晋蒙冀三省交界处。 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都城。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2.朔州(shuo)市 位于山西北部,北部和东部是大同市,西北部是内蒙古。 3.忻州市 位于山西中北部,北部是朔州,东北部是大同,东部和河北隔着太行山,西部和内蒙古,陕西隔着黄河,地处晋蒙陕三省交界处。 忻州市东部的五台县有著名的佛教四大圣地之首的五台山。 忻州市北部的代县北有号称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 4.吕梁市 位于山西西部,北部是忻州,西部和陕西隔着黄河。 因为吕梁市南北横贯所以得名,境内东南部有著名的中国酒都汾阳,是中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闻名遐迩的汾酒、竹叶青产地、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就在汾阳。 5.阳泉市 位于山西东部,北部是忻州,东部是河北石家庄,西部是太原。 因为地处河北和山西两省省会之间,所以是晋冀要道。 著名的万里长城第九关的娘子关位于阳泉市南部的平定县。 6.太原市 位于山西中部,北部是忻州市,东部是阳泉市,西部是吕梁市。 古称晋阳,山西省会,山西第一大城市(人口,gdp)(18年数据),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南北横穿太原市。 7.晋中市 位于山西中东部,东部和河北隔着太行山,北部是阳泉和太原,西部是吕梁。 著名的平遥古城位于晋中西部的平遥县。 晋中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 8.长治市 位于山西东南,北部是晋中市,东部是河北和河南,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 古称上党。 9.临汾市 位于山西西南,北部是晋中和吕梁,东部是长治,西部和陕西隔着黄河。 因为地处汾水之滨所以叫临汾,古称平阳,传说是尧建都的地方,所以有尧都区,号称华夏第一都。 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壶口瀑布唯一临汾西部的吉县西部的壶口镇。 10.晋城市 位于山西东南部,北部是长治,西部是临汾,东部和南部是河南。 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到此,故曰晋城。 11.运城市 位于山西最南部,山西西南部。北部是临汾,南部和河南隔着黄河,东北部是晋城,西部和陕西隔着黄河,地处晋豫陕三省交界处。 古称河东(黄河东部),和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沟通黄河金三角地带。 运城西南的永济市扼蒲津(黄河渡口)关口,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大字型走势+珠串盆地 山西从内部地理观察,不甚规则,既不是一个四面合围的单一中心,譬如四川;也不是上中下三块,如陕西;而从走势来看,近乎于一个“人”字型。这从交通地理观察,更加清晰。 人字型走势之“一撇”:从晋东北大同开始,直达运城,俗称大运线;其间经历忻州、太原、晋中、临汾、运城五大盆地,这些盆地排列形状,犹如糖葫芦串,而串杆似峡谷。因为这是山西的主线、主脉。 五大盆地之分割: 1.恒山(大茂山)、勾注山分割大同盆地与忻代盆地,中间有雁门关通过,这是塞北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 2.阳曲山地把忻代盆地与晋中盆地分隔开来,中间有石岭关、杨兴河谷地相连,附带有天门关、赤塘关; 太原市石岭关 3.韩信岭、高壁岭把晋中盆地与临汾盆地分割开来,中间有灵霍峡谷相连; 4.峨嵋岭将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分割开来,而中间孔道是蒙坑关、铁岭关。 5.由永济过黄河,可以进入陕西关中平原,抵达长安,这个渡口就是蒲津渡,唐代黄河铁牛出土的地方。 大字型走势之“一捺”:起于太原,经晋中榆次、祁县,进入长治市境内,达晋城,在太行关出境。 泽州县碗子城 晋东南地形之分割: 1.祁县-武乡山地将晋中盆地与长治市盆地分割,中间孔道是祁县子洪口、盘陀关,而后穿越重重山地,进入长治市境内;一条经太原、太谷经榆社进入长治市武乡界,而后进入长治市,现在太长高速路大致以此为基础,其中有16个隧洞; 2.马鞍豁属于低山,将长治盆地与晋城盆地分割开来,中间孔道有长平关等。 3.南太行将晋城盆地与豫北平原分割开来,中间孔道有天井关、碗子城等系列通道。由此山西人可以越过太行、黄河,从孟津抵达洛阳、郑州。 这就是山西“人”字型途径的地理走势。其特征是东西阻隔,南北可顺。道路被高山峻岭河谷阻挡,经艰难曲折才能贯通南北,把山西连为一体。这就是外省人感觉的,表里山河将山西合为一体,具有统一性,但内部却不是一个整块。地域虽广,但往往道路生机却收缩为一线,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这就是山西,受制于山河挟制! 【山西地势图:高原之舟】山西省,是地理环境——大山大河合围而成的天然版图,古称三晋大地。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特点,用“表里山河”形容它。山西的几道主要山脉隆起,形似【中】字,这里也的确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从华北平原望去,山西高原,如一艘天然的高原之舟,堪称一艘天然的陆地航母。 【表里山河】关于“表里山河”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柳宗元先生,山西人在《晋问》中进行了解读:“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翻译成白话就是,山西大地,里里外外都是大山大河,险要的地形,固若金汤。大山与大河,把山西版图围起来,基本上沿着省界纵横分布。 【山西地貌格局:两侧是高原高山,中央是狭长走廊】山西这样一座航母,虽然如铜墙铁壁,但并非完全封闭,它是一个有机体,四面虽然皆是屏障,但都留出了出口。这些出口,凝结着人类的智慧,更多来自上天的赐予。西南、东北各有一道大门,中间为走廊。也就是说,山西这座巨大的城池,这艘巨大的航母,既坚如磐石、又对外联通。 【山西的主要山系:左吕梁、右太行、中太岳,南中条-王屋】《人说山西好风光》有一句歌词: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它精妙道出了山西地形的两大山脉。这两列大山是山西的骨架。此外,中间偏东还有一道太岳山脉,南部则有中条山、王屋山(有时也被认为是太行山的支脉)。山西总体上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占20%。 【山西的主要水系:左黄河流域、右海河流域】黄河在西、南两侧,环绕山西,构成了省界的一部分。以吕梁、太岳为分水岭,山西境内水系分成两大流域。山西境内第一大水系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第二大水系沁河,也是黄河一级支流;桑干河、滹沱河、浊漳河,为海河主要支流,从山西发源,切穿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 【山西的河谷、盆地】吕梁、太行两句之前。《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词是:地肥水美五谷香。土地肥沃、水美谷香的地方,就是大山之中的河谷与盆地,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虽相对独立,但没有太大障碍,大致练成了一条走廊,成为山西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也是山西境内经济、文化、人口最集中的人文走廊。其他两个重要城市长治、晋城,也位于盆地中,吕梁山与黄河之间唯一的地级市,吕梁市,则位于台地上。 【山西的地质结构与地震分布】山西中间是个断裂的地堑,五大盆地就是在这里形成。图中的圈圈,代表历史上山西地震发生地,圈越大,震级越高。盆地,尽管有肥沃的土地,但也是地震多发地。明代以来,这里就发生过著名的平阳大地震、洪洞大地震。 【地理看山西:一座四面要塞的大城堡】四面虽然都是天险,但山西并非没有出口。山西,正是一座四面天险的巨型城池。北面,管涔山脉与长城雄关结合;东面,巍巍太行与峡谷碍口相伴;西面,吕梁山脉与黄河天险把关;南面,中条王屋与黄河天险并行。山与长城,铸就了高不可攀的城垣;黄河,则是天然的大型护城河。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相对整个山西又是一个缩小版的城。这就是山西! 1.山西简称晋的由来 山西简称“晋”源自春秋时期的晋国。 晋国最初的国号是唐,始封君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叔虞(周成王同母弟)。唐国方圆百里,统治重心在今山西翼城周边。叔虞之子燮xiè继位后以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现晋水源流成疑,但绝不是今源出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的晋水(太原附近的晋水同前497年赵鞅建晋阳城有关,前后相差五百余载)。
山西北部倚长城与阴山大漠相连; 南面以中条山、王屋山与河南为界; 西面抵晋陕大峡谷中汹涌奔腾的滔滔黄河; 而东面则是重峦叠嶂,如脊梁般存在的太行山脉。太行山脉两侧地貌可谓截然相反,自华北平原西望,“危乎高哉”的感觉油然而生,而山西对中原则是居高临下的俯瞰阵势。 山西内部自东北向西南分布着一系列连珠式的盆地,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对山西的评价是“表里山河,称为完固”(表里山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吭háng喉咙)。 3.山西西部屏障——黄河古渡口 黄河自上下游分界点河口村(今属内蒙古托克托县)折向南流,开始奔腾在晋陕两省边界的沟壑峡谷之间。由此可知黄河乃晋省西部屏障,更是链接关中和晋西南的枢纽,而横渡黄河的古渡口自然成为历代重兵驻垒的门户。 1)龙门渡。龙门渡是黄河的咽喉,其北临群山夹道的黄河峡谷,南抵坦荡平原。黄河在这里直下千仞,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 2)风陵渡。应是最耳熟能详的黄河古渡口。位居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称得上“鸡鸣一声听三省”。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时就是从这里西渡黄河“巡幸”西安的。
4.山西东部屏障——太行八陉xíng 太行八陉是古代晋冀豫地区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要道。陉者,山脉中断的地方。链接今山西省的为南部五陉,即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和井陉。 1)轵关陉。东起今河南济源县轵城镇,西至今山西侯马铁刹关。 轵者,车轴末端也;轵关者,仅容一车通行的险关。春秋时期,晋国统治中心在今曲沃、侯马、翼城周边,所以轵关陉是晋国东出中原最便捷的通道。 2)太行陉。南起河南沁阳,北接山西晋城天井关。数十里内,自沁河平原急剧攀升至超千米的太行之巅,所经之地崎岖盘旋似羊肠,关隘林立若星辰。 《史记》载: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伐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附近),野王降,上党道绝。可知当时白起切断了太行陉,隔绝了韩国都城新郑和上党郡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转将上党献与赵国。秦赵对垒长平由此发端。 3)白陉。起自今河南辉县附近的孟门,连接山西陵川县马圪当峡谷,并西向辐射晋城市高平等地。白陉拥有太行山南麓最深的峡谷,顺河床蜿蜒而谷深幽静。今观之,仍有蹉跎岁月的感叹。
5)井陉。井陉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娘子关。唐太宗三姐平阳公主曾率军驻防于此,故名。 忻口战役期间(1937.10.13-11.2),中国军队阻挡了号称钢军的日第5师团20余天,创造了歼敌逾万的纪录。而最终脱离阵地后撤的原因,大部分是日第20师团自石家庄方向先后攻克娘子关和阳泉等地,太原侧翼暴露,忻口防御已失功用。 5.山西内部屏障 1)雁门关 山西北部防御屏障的纵深颇大,大同及古长城为第一线,恒山山脉和雁门关为第二线。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唐初为防突厥内犯,在雁门山制高点设关城。《唐志》载: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然盘旋崎岖。
前262-前260年,秦赵双雄在这里上演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决战。如若秦军占据上党,则其可通过滏口径直指赵国都城邯郸,而且是居高临下的俯冲阵势。如此秦赵双方皆投重兵力拼此关乎国运之战,结果赵国40万精锐尽丧,彻底失去了逐鹿争霸的资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