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防控时,想起艾草香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疫情防控时,想起艾草香
文/刘欢欢
 
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国家及各个层面都从专业角度提供了居家防护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卫生健康意识,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居室通风等。其中的居家清洁消毒方面,特别指出了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热水浸泡30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防控这场瘟疫宣传方面的到位和积极。


但面对市场酒精、84等急需物资的脱销,我们应该还有别的办法。其实,艾灸法的运用应该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即石器时代。中国现代史学家胡厚宣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得出文字: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可见灸法在殷代已经作为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

《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孟子》:“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焫(ruò ),就是指利用燃烧草药熏灼治病的方法。大医窦材云:“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为自己家乡的艾草撰写《蕲艾传》,赞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里说:“艾以蕲州者为胜,用充万物,天下之重,谓之蕲艾。”蕲艾“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寿”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艾灸在运用中发展、沉淀、绽放。《黄帝内经》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所以历史上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都在实际治疗中偏爱灸法,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就能使病痊愈。

药王孙思邈早年身患疾病,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不得已18岁才开始立志从医。40岁之前,孙思邈的疾病经多方医治无果,因此他开始寻求艾灸疗法。经过深刻研究和验证,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孙思邈开始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据说孙思邈经常“艾火遍身烧”,他尤其爱灸足三里。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后,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艾草从历史深处走来,其承载的丰厚文化意义从这个汉字本身就可以看出。“艾”字,故字从乂,古字的“乂”、“刈”、“艾"三个字音同义同。所以艾草具有治疾、杀疫鬼、灸百病之功。为什么艾有如此美好的作用?因为艾其性为阳,古人认为能与太阳相通而承接天火的祥和之气,所以古人将艾草选为取火所需的原材料,这个玄妙的道理也隐藏在"乂"字里面。
艾草作为天火与人间的媒介,从未和人生分过,它对人类的贡献让人感恩戴德。满山遍野的野菜何其多,人只给艾起名与“爱”同音的名字。其寓意,其愿望,其美满可想而知。也或者可以说,能够让一个讲求含蓄、注重内敛的民族,将胸臆中最热烈最圣洁最深沉的情愫,借用这一种植物表达出来,对它倾注了多大的爱呀!
透过时光厚重的积淀,咀嚼艾的幽香,惊异于这被叫做“艾”的寻常草木,对人世间的“爱”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人们取艾捻绳而火靠它在龟甲上揭开命运的面纱,在身体上解读经络的密码,它的扶阳祛湿,它的温阳散寒,它的芳香辟秽,它的祛毒辟邪,它的抗炎防病,它的提高人体免疫力,都要依靠牺牲自己,被采摘,被点燃,被熬煮而成。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艾连接天界之火,爱传承人间烟火。艾不择贫冈与沃土,爱不分贫富与贵贱。有艾,人类有希望;有爱,人间有温情。艾是医病良方,爱是人间良药。艾能使五毒不近,能让五瘟退避;爱能让信念永存,能使幸福常在。

在这全民防控疫情的紧要关头,除了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警务人员、公务员、司机、快递员、媒体人、药店、超市员工等岗位人员外,我们宅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陪伴读书外,也可以试试用艾叶泡脚,艾灸穴位、燃熏艾烟,把艾用在家里,让艾守护家人健康;把爱留在家里,让爱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人人有爱,中国有爱。同舟共济,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