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亚:秦朝的书法在临潼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秦朝的碑石在临潼
文/王维亚

*1*秦兵马俑刻石

对于废分封、置郡县,秦始皇显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总结过往的历史,他得出的结论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所以他认为必须从体制上铲除诸侯混战的根源。而统一度量衡,开凿灵渠等等一些做法则都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变则通。”但秦始皇的这些改变并没有像之前的商鞅一样,助秦强盛,一统天下。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这是李斯在《碣石门辞》中描绘的未来社会理想场景,他是奉诏代撰,北巡的秦始皇遥望长天之下,青山连绵的北方,心潮起伏,脑间呈现出未来社会的景象。面对纷乱的天下,他首先祭出了强硬的牌面,而对秦皇这样大智慧的人来说,能操纵着一只涉激流过险滩,江面展阔的时候也一定会审时度势的,但历史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

干部问题在一个关键的时候暴露出了始皇帝的不从容,不周全,一个稳定的、呈上升之势的王朝,因舵手瞬时倒在驾驶台上而出现了拐点。大公子扶苏为儒生辩护显然不大妥当,逐边督军父皇只是想教育改造他一下,不然遗照不可能让他接班。赵高这样的干部一直得到始皇帝的重用,但管教不够,圣上刚把眼睛闭上,他就篡改了诏书。结果扶苏班没接成,还丢了性命。同时遭灾的还有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还改良了毛笔的蒙恬。

胡亥的问题说到底也是一个干部问题。缺乏进取心,不思作为,贪图享乐,更谈不上考虑天下“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是不是该调整一下了。继续横征暴敛,继续增加修建阿房宫的投入,朝政绷得这么紧,哪有不断之理?直到陈胜、吴广们震天的怒吼声几乎拥倒了咸阳的宫墙,胡亥仍是大梦不醒,最终也落在了赵高的手里。

当然,赵高这类恶人也是恶有恶报。逼死了胡亥后,子婴又被他抬了出来,可子婴从叔皇顶替上岗和无奈之死早已悟出了其中的道道,赵高不死天理不容。旋即,一个小小的玄机即让赵氏命归西天。而此时这位大秦的第三位皇上没有对皇位多看上一眼,就放弃了抵抗,向起义军投降。他不忍心再看到血流成河,也不愿意再让平民百姓遭受连累。

一个强大无比的秦朝何以这么不堪一击?陈胜、吴广们其实就是一群草民,而曾经的大秦之师面对六国,摧枯拉朽,风扫残云,何等的威猛?昨日那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呢?过硬的军事素质也不可能丧失在顷刻之间吧。说到底恐怕是一个军心民心的问题。

面对危局,说胡亥没有一丝一毫的反应也不准确,当起义军一路喊杀,距离咸阳越来越近的时候,胡亥曾赦免骊山修墓的几十万刑徒,分发武器,组织抵抗。但不是为时已晚,而是抵挡不住,或者是本就不想抵挡了。

骊山下的那座陵墓我无数次从它的旁侧经过,也曾经从不同的方位长久地凝望过它,一连串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从脑间掠过。两千年前大秦的天空下,那些人仿佛都很熟识,那些事又似曾经过。秦始皇陵的封土是当年的,而在封土的浅表层,曾掩埋着一块秦代的石头,上世纪二十年代被人发现。这是一块秦代的建筑用的柱础石,呈方形。可贵的是这块建筑用的石头上一面留有刻字,“右卯”二字线条钢劲有力,结体似不规范的小篆,表现出了任性的一面。在这两字的左上刻画出一个方框,应该是一个需要注明的界格。格内刻有“廿六”二字,应该是建筑的序号吧。此二字书刻尚工整,书写稍一收就聚住了一股气,感觉很好。原石所藏的临潼博物馆,就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个和缓的坡上,典雅的大门坐东朝西。来临潼的人们多是冲着秦兵马俑军阵去了,又有谁还在意这块小小的刻石呢?

*2*古地栎阳

站在和缓的荆山,我的目光极力向南搜寻,朋友指着一片房舍茂密的镇子对我说,那里叫武屯镇,它的南面,那片空阔的地方就是古栎阳.却又在浓荫遮蔽凉风习习的骊山半坡,再次想起了栎阳。极目北望,渭河如带,蜿蜒东去,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忽然发现了熟识的渭河竟然这么漂亮,也这么可爱,这个瞬间产生的感觉永远地贮存在了我的心里。以致今日,每每想起渭河,或从它的身边走过,都毫不迟疑地觉得它是无比美丽的。北望收获了庄稼的渭河北岸,但仍然没有看清栎阳的模样。临潼的友人也如荆山的友人一样,在一片村舍和田野间帮我分辨着。而一次外出返回就从古栎阳的旁侧经过,我把这片不平凡的土地当成了寻常的风景,车窗里它也是匆匆的一瞬。

我要寻找的栎阳曾经是秦的都城,它距大名响亮的咸阳东西也就数十公里的路程。每读史料,每望秦皇大陵,便想起了它。长久的思忖中,竟与咫尺之地无缘相识,略有遗憾。古栎阳战国初曾经是秦的都城,秦由陇山进入关中,便是定都栎阳,共献公、孝公二世共三十五年。此时在这个地方,商鞅曾大展拳脚,一面制定并实施变法,助秦强大;另一面主持建筑咸阳城,前350年孝公迁都咸阳。

秦将都城搬迁到咸阳了,栎阳的故事却没有结束,仍留有众多的宫殿建筑,仍是具有万户之家、盛景繁华的重镇。交通位置也十分重要,路通三晋,也可沿渭河出函谷达中原。秦的一页正待翻过时,楚汉的项羽封王,他一眼便相中了栎阳,以秦国旧臣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待刘邦在和项羽的掰扯中翻个过来,先也是钟情栎阳,都于此地,不过时间稍短了些,仅两年。

而今,曾经的栎阳地面上片瓦不留,地下却暗藏机枢,考古断续,终有一日,会呈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秦汉昨日,我们耐心等待着。

面对栎阳这一片空空荡荡的处所,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中究竟属于哪里呢?无论怎样它应该和临潼联系起来,临潼虽没有它的历史,但秦陵和兵马俑军阵让今天的临潼响亮起来,而包括栎阳等这地面上所有的发现实际上也都归于临潼博物馆。

还有一块秦刻石,同样相当珍贵。这是一块门墩石,红砂石质,长方形,一端刻着干支编号:甲百八。书体为俗隶,但篆意很浓。书写仍是较松弛的状态,用笔还算讲究,有轻重,时有侧锋的使用。浅浅的三字,如果放置在秦的书写背景中去考量,脉络还是很清晰的,能发现很多问题,也能得到许多启示。

秦的刻石留存实在太少了,因而无比珍贵。就从它书写的意义上来讲,也有很独特的价值。秦有诸多的权量诏铭的存世,字迹清晰,但工整划一,根本看不来情绪,也看不来用笔,至多能从体式上可以有所鉴别,因而对书写者来说,阅读它收益不大。近世出土了大量的秦简牍,书迹清晰,用笔可辨,对书写有帮助。但简牍书写局限性大,相对于刻石缺少沧桑感,也不具冲击力,谨严的书写远不如刻字能代表厚重雄强、博大质朴的大秦气象。

 
*3*临潼博物馆里有答案

关中乃秦之故地,理论上应该是储藏的东西较为丰富的,但西安附近县区的博物馆、文化馆我基本上都跑到了,秦的刻石无几。这几十年来搞建筑搞发展动静着实比较大,但秦的刻石也鲜有发现,与人们的想象与期望是有些距离的。还好,并不是一无所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秦始皇陵的北便殿遗址上,考古人员手持小铲、毛刷在略显坚硬的黄土上,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他们的事情,一层低矮的隔离墙像是把他们围在了另外一个世界,本来不大了解他们工作性质的人们就觉得他们神秘,隔着围挡想看又看不着更让人们觉得他们高深莫测。不管人们如何感觉,隔离墙内的他们永远那么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

不知道有重大发现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不会掠过一阵狂喜?不知道这块字口清晰,书写煞是可爱的铺地石跃然眼前的时候,他们的双目会不会瞬间放射出光彩?我想一定会的。是的,又一块秦刻石出土了,距离上一次这块地方出土的秦刻石,时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

这是一块和临潼博物馆内所藏的其它两块秦刻石石质不一样的刻石,为石灰石质,就是我们俗称的青石。青石石质细,用来做地砖之类比较合适。这块刻石就是一块铺地石,呈长方形,石面上线雕着菱纹和编号,“秦右东十八”五个刻字略呈斜势,由上而下书写。结体篆的成分几近脱去,所保留着的盘绕使转的感觉也在逐渐地转化为点画的衔接,用笔也由中锋转换为浅浅的侧写。只在体势上取竖长,这也是常讲的秦隶的模样。约略有了侧写了,入锋和出锋也瞬时变得丰富了、可爱了,这在五个字的笔画中都那么清楚地呈现着,似乎用不着再点出某处进行说明和赏析。

较之临潼博物馆所藏的前两块刻石,这通字数同样不多的书写安静、干净。可以看出其用笔不作过多的提按,线条显得静穆有韵致。而起笔和收笔都似不着意,轻灵利落,这种起迄有度,显示出了书者对毛笔较强的控制力,一派宁静的风致则表现出了书者的审美取向和沉静纯美的内心世界。观古人之书写,每每让我们感叹。这块普普通通的铺地石,为施工计才做出了编号,虽是皇家之事,断也不会专门请来所谓的绝佳高手来操刀,可就这样一位寻常的书者所书,即让我们感受到了诸多的美,从中也领悟到了诸多的启示。

秦的统一文字,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各个朝代都有社会性所需要的所谓正体,因而小篆就代表着秦官方的意志。从技术上来讲,李斯们的改定虽所本的是《史籀篇》,但大量地参照了社会上所流行的篆的快写,吸纳了书写性的简化成分,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和规范。即便如此,民间却流走着另一种书写情形,即民众自己的书写对正体仍不停地冲撞,很多个汉字转换的时期都是如此。所以汉字的书写在时光即将进入秦,以致进入秦之后,在秦地及六国,完全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厘定的篆仍不驻脚,又似乎是在挣脱,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现出了隶写的体式和方法。这个时期这些具有浓重隶书意趣的书写一般笼统的称之为“秦隶”,有时也与“古隶”互称。临潼博物馆所藏的这块铺地石的书写,鲜活而生动,假如我们能深入地去端详它,篆与隶之间相伴相生的诸多问题似乎都能找到答案,汉字书写官方与民间,正体与俗体之间的诸多想象与疑惑也能找到注脚。



(作者简介:王维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文学院副院长。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结集出版有抒情诗集《童话岛》、散文集《云中的红月亮》等;幼承家教研习书法,读书写作之余临池不辍,近年致力于中国碑林及书法艺术的文化随笔创作,结集出版有《镌刻石头——渭北,一座碑林及其书法》,《悟对西安碑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