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根生:读《于光贤笔耕集》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读《于光贤笔耕集》

文/王根生

 昨天,高中老同学、陕西资深媒体人杨立把自己编辑的《于光贤笔耕集》的样稿电子版发给我,要我帮忙校稿。我便一头扎进去,认真读起来。越读越兴奋。于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情景,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给我们上历史课时,讲到唐代三大诗人及其作品的时候,兴之所至,就背诵起了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兵车行》和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于老师讲课好似演讲,表情极为丰富。有时以书掩面,有时顿足,有时叹息,有时开怀。

他给我们当堂背诵起杜甫的《兵车行》开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时,先声夺人,悲从中来,我们几乎也要擦眼泪了。而且经过于老师的纯正的陕西方言那么一背诵,一千多年前黄尘漫漫,哭声滔滔,爷娘妻子,牵衣顿足的画面一下子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背诵感染着他自己,也感染着我们。也正是从那时起,什么都不懂的我,便对唐诗产生浓厚的兴趣,私下买了一本唐诗方面的书,也开始背起了《将进酒》《长恨歌》等篇目。

今天读于老师的作品,我不禁感慨万千。于老师的文字亲切,比如《历史口歌》《高考试卷答题卡应用歌》等,让过去的岁月复活了。人说,教学是艺术。如果倾注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那么你的教学将注定与众不同。于老师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用诗歌的形式整理出来,便于学生记忆,这绝不是一般意义的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窍门那么简单,而是一个老师对专业,对事业的执着的爱。爱你的岗位,爱你的职业,就能让你的职业焕发出无穷的光华,于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人一生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他一生的幸福。那么在我们的求学道路上,遇到于老师这样的老师,也绝对是我们的荣幸。

于老师的诗,内容丰富。《赞祖国》《香港回归颂小平》《改革开放富中华》《延安精神代代传》等,让我们看到一个心怀祖国,兼济天下的于老师。于老师大半生都默默耕耘在高中讲台上,他把自己最美的年华都无私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他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的巨大变化,倾注着超乎常人的关注与热情。你听,“今日高兴把笔拿,祖国新事来表达。我的心情比蜜甜,庆祝飞船上了天。”这种直抒胸臆的诗句,让我想到了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两句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景,虽内容不同,但爱国之情,却是一样滚烫的。于老师的人生,伴着共和国的跫音,走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但他依然用一颗炽热的心,爱着我们的祖国。大诗人陆游道:“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为这句话正是对于老师人格的最美诠释。

于老师对学生很关爱,这从他诗歌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来。《笔耕集》中有一部分是于老师写给学生的。有参加五十年代毕业学生的聚会,有参加学生孩子婚礼,于老师豪情不减当年可见一斑。如《五三(级)甲班同学聚会有感》“分别时蹦蹦跳跳,归来时猪额皱横。青年时谈笑风生,今日却腿笨耳聋”;如《寄语华清中学82文科班同学》“回忆三十六年前,同学正是小青年。个个精明虎气生,刻苦攻关在华中。”这朴素的言辞,勾勒出于老师见到昔日同学感慨岁月残酷的真实心理,同时寄托着于老师对同学们当年的刻苦求学的由衷赞扬。有人说,教师最重要的师德,就是爱生。言为心声,这个爱生,如果只是挂在嘴上,就无法写出感情真挚的诗句。于老师的诗句,正是他平时对学生爱的见证。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的心里又一次感受到一片阳光,那是于老师那严父慈母般的爱怜的阳光。

如今,于老师已届耄耋之年,但读着这本《于光贤笔耕集》,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激情洋溢的于老师,简直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教我们时候的样子:对学生无私的关心,对事业无比的忠诚,对国家民族无比热爱;对不良现象,眉宇凛然,敢怒敢争的形象。一个人,人生岁月可以流逝,乌发可以斑白,腰身可以不再挺拔,但初心依然炽烈,温度如故,这就是我们的于光贤老师。

今天,我也是一个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但于老师的形象,一直如一座高山,屹立在我灵魂的最高处。我知道,我不会迷茫,也不会怠惰,因为有于老师这样的恩师像灯塔一样,在给我引路。

愿我们读着于老师的《笔耕集》,心中会永远一片葱茏,哪怕到了拄着拐杖艰难前行的耄耋之年。

 2018年12月3日于临潼

(作者简介:王根生,临潼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曾在《光明日报》《中国报告文学》《四季歌文学季刊》《连环画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教育教学随笔、散文、文学评论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