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政务大厅推进“一网通办”业务流程的难点及优化路径要如何解决?

 小帮软件机器人 2020-05-21

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理念之下,虽然很多地方较早建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系统,各部门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横向的部门之间还处于“割裂”状态,也降低了前端政务服务的效率。在针对办事“堵点”的调查中,群众和企业反馈最为集中的,就是个人身份信息、企业基本信息反复填写。正因此,推进“一网通办”,政务部门最需要突破的,是原有信息化高速发展后造成的“条线部门强而统筹偏弱”的格局。

数据共享互动能力不足“一网通办”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是“互联网+政务服务”,而不能真正实现各自所建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有些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未完全打破,以数据共享促进行政服务流程优化、业务协办的目标尚未达成。从横向看,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数据未能实现互联共享。此外,部门之间还缺少统一的运行标准,使得数据对接很不流畅,通常要做二次归类整合才能共享使用,使数据共享十分不便。

  

伴随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的持续增长,软件机器人的发展与普及对政务服务部门来说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软件机器人擅长处理规则性强的任务,并能有效替代人力完成表单填写、报表统计、应用程序登录、信息搜索与获取、数据提取及录入等重复、耗时的日常工作。从而使人力资源极大得到解放,以便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处理政务服务过程中与人打交道的事务,以及其他更重思考与创造的问题。

如今,美国各联邦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推动数据工作方面的软件机器人应用。从2017年起联邦政府首个软件机器人的正式运行,到2018年的几十个试点项目顺利开展并最终完全成型,不难看出,美国政府对软件机器人的关注与需求提升显著。

  

实际上,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单位或部门开始选择应用软件机器人,并从中获益。例如某检察院就将软件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了司法办案领域,实现了法律文书开具的自动化,解决了以往法律文书开具中耗时费力和易错出乱两大难题。博为小帮机器人的应用,使得原来120分钟的人工操作如今只需5分钟即可完成,而文书开具的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

将检察人员从过去人工开具法律文书的繁琐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帮助一线办案部门减轻了负担,有效促进了办案质效的提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软件机器人的出现必将对政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今后,还将会有更多的政务部门意识到软件机器人的价值:少花钱多办事,以民为本的服务大幅增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