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嘉民:读《潇湘夜雨·清明上坟》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悲喜相映  情理相生

——读《潇湘夜雨·清明上坟》

文/王嘉民

潇湘夜雨·清明上坟

雾雨霏霏,桃花酽酽,蜿蜿又到清明。

果菽淡酒上坟茔。

悄挪步,分分柔草,轻动手,捋捋青藤。

灰烟转,心思渺渺,径向天廷。

消渴吐哺,问寒嘘暖,前辈心旌。

看燕衔衰草,鸳唤侣朋。

真报答,神魂淡定,虚怀念,忧虑忡忡。

春风劲,秋千荡漾,鹤阵贯长空!

清明到了,朋友又发了一首词,这首词像春花,给清明又增添了一缕清纯,让博友在娱乐中思得哲理,在伤感中激发昂扬。

愚以为,这首词有五“奇”。

第一,题材奇。上坟,几乎人人都经历过,但仍是大多数人忌讳的事,诗词曲赋很少有直接描绘的,尤其是词。有个戏曲小段叫《小寡妇上坟》,哭诉的全是小寡妇的委屈,抒发的只是一个“情”字。唐人李端的“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虽有环境,有动作,却缺少情节。这首词正面描写上坟,写主人公带了什么,做了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人,有事,有环境,有情节,有哲理,既给人愉悦,又启人深思,就像郭达、蔡明表演的小品,堪称一奇。

第二,结构奇。上阕叙事,下阕议论。词的上阕写上坟祭祖。清明,俗称“鬼节”,祭奠先人是主题之一。词里的主人公捧着果品肴馔还带着酒,为祖先扫墓。一个“捧”字,一个“悄”和一个“轻”字,活画出他的恭敬、虔诚,而墓地的肃穆也在这几个字中得到了含蓄地体现。摆好祭品,烧了纸钱,看着袅袅升腾的灰烟,主人公的魂似乎飘呀飘呀,飘到了天堂——思念,崇敬,悲伤,悔恨,祈求,嘱托……或许还有……想到这里,一股深沉的思念淡淡的哀愁萦绕在字里行间。

下阕开篇,推己及人。天下父母,谁不疼爱自己孩子?嘘寒问暖,喂吃喂喝,根本不算什么;孩子想要什么,父母上天入地在所不辞;孩子要是病了,如果能够置换,父母绝对不皱眉头……“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儿孙。”等自己抱了儿孙,深刻地理解了父母之爱的无私与博大,父母已经离世!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情何以堪!然而,看乳燕衔草,鸳鸯呼伴,主人公马上想到:生生死死,乃自然规律;死者去焉,生者来矣;回顾死者美德,眷念生者前途,我们只能努力……是以词人发出了“真报答,神魂淡定,虚怀念,忧虑忡忡”的感喟,告诫大家:清明祭祖,我们不能只沉浸在悲痛之中,还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的勃勃生机,并为自然和人类的健康前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古人早就说过,诗词最忌议论,后人常常因此鄙视宋诗。然而,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却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这首词由于上阕的叙事,事中含理,下阕的议论,就事论理,因而,上下钩连,天衣无缝,读者不仅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因事理映衬,相得益彰!这是第二奇。

第三,写法奇。上阕叙事,到了“灰烟转,心思渺渺,径向天廷”似乎山穷水尽,下阕却宕开一笔,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廓开,立即柳暗花明。正如陶渊明钻过山洞,来到桃源,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最奇的是:开头写景,中间写景,结尾还写景,虽都是写景,作用却迥异——

开头,“雾雨霏霏,桃花酽酽,蜿蜿又到清明”,为全篇打好了基调。——隐晦中寓明丽。结尾,“春风劲,秋千荡漾,鹤阵贯长空”,哀伤中见昂扬,含蓄而深沉。好像元稹的“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引人深思。中间的过渡,“灰烟转,心思渺渺,径向天廷”,既承上文,写出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愁,也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下阕的思辨。结构与写法的奇特,足可以证明,作者是文章高手。

第四,主题奇。词这种文学样式主要是写“情”的,尽管柳永把篇幅扩展到中调长调,苏轼把内容扩展到无所不能,但抒情仍然是词的主旋律。这首词却以叙事开篇,描绘了主人公的动作、心理,用“真报答,神魂淡定,虚怀念,忧虑忡忡”的议论把主题归结到生死是自然之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的哲理上,的确出奇!

第五,感情色彩奇。虽说这首词的主题以议论托出,但归根结底还是抒情。但是,词里的感情有悲有喜,悲喜交织,却也是奇——悲和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感情,形同冰炭,词人却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极其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为什么要这样写?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设立的。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饿得快要死了,介之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挽救了重耳的生命。重耳回国当了晋王,想要封赏介之推时,介之推背着他的母亲逃进了深山。重耳派人进山没找到,就放火烧山,企图把介之推逼出来。大火烧了几天几夜,也没见介之推人影。火灭之后才发现,介之推被烧死了,死的时候,怀里还紧紧地护着母亲!介之推的高风亮节强烈地震撼了晋文公和他的臣僚以及所有百姓,晋文公便传令:以后,每年介之推的忌日,禁火,哪怕是吃的喝的再凉,也不许生火,是为寒食。到了唐朝,玄宗李隆基颁诏,将清明与寒食和二而一。可见,从一开始,清明就是个既悲痛又令人崇敬进而意气风发的节日。

开初,清明的祭祀是为了介之推,而清明的踏青,也是演绎寻找介之推。可清明前后,天清气明,百花盛开,踏青也就成为乐事。闹春社,放风筝,荡秋千等,则是乐事的扩开与延续。清明又是实际意义上的冬尽春来,天气变暖,活人要换季,死人也要换季,后来就演变成各人祭奠自己的祖先,扫墓。所以,清明这个节日,绝不单是凄凄惨惨的“鬼节”,也有一半欢欢乐乐的“人节”味道。

可见,词人熟悉清明的由来。正因为这样,为了紧扣清明,他才把悲、喜糅在一起写。“雾雨霏霏”,给人以晦暗的感觉,好似老天也在流泪。好长时间,没有来过,坟地的草高了,藤乱了,相互缠绕,活画出坟茔的凄清。但写“草”,出一“柔”字,写“藤”,饰一“青”字,好比青素的外套下露出了一角红红的衬领。主人公摆好祭品,烧了纸钱,坐在坟前,思念亲人,阴阳两隔,有苦难诉,把词中的“悲”推向了极致!而看到“酽酽”的桃花,强劲的“春风”,荡漾的秋千,呼朋引伴的鹤……这些明丽的景物使绚烂的春天呼之欲出,也使上坟的哀愁换上了亮丽的色彩。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可见一斑!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挚友骊山晚照的《清明上坟》不落清明“悲”的窠臼,悲中寓喜,给读者以哲思,可谓有境界矣!




(作者简介:王嘉民,1946年10月生于秦俑故里。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中学特级教师。中国写作学会、中华诗词学会、陕西诗词学会、三秦楹联学会会员,青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教育教学、诗词鉴赏类图书22本,长篇历史小说1部,有200多篇论文500多篇(首)文学作品发表。即将出版的《槐影阁诗文选粹》里包含诗词联语近500首(副),诗论文章60篇,约50万字。)


星云大师说:“惟有‘给’,才有好因好缘。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