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永学:铜人原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铜 人 原

文/姜永学

骊山西麓到灞河东岸连绵起伏的这一段土原就是铜人原。说到铜人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在过去名气却很大,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朝,直接和第一次一统中国,被后世尊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相关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当年秦始皇荡平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稳固大秦社稷,他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进行文化垄断,把六国除农耕和药典之外的所有书籍焚之一举。据说当时六国百家书籍被焚烧时绵延不断的烟火持续近三个月,多少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因此遭到毁灭。遗址就在现在西安市高陵区西北20里许的通远镇灰堆坡,灰堆坡名字即源于此。

高陵区通远镇灰堆坡遗址

后来入主咸阳的莽夫项羽又把仅存于古都咸阳城的诸之百家书简点了一把火。这前后两把火几乎把此前灿烂的中国文化烧灭殆尽了!

第二件事就是听从宰相李斯的建议,禁锢思想限制言论自由,在都城咸阳杀死四百多高谈阔论的儒生后,又以为国家选用贤良的名义,在数九寒天招集全国七百多名学士儒生到骊山西麓的鬼谷,以观看和品尝瓜果为由坑杀于此。遗址就在西安市临潼区洪庆堡村东南的沟壑中。“洪”通“红”,其中“洪庆”是“洪坑”转音所致。据说当时真是血流成河,场面极度惨烈,正所谓:“怨骨积于坑谷,流血淬于臬壤”。这里的土现在全是红色,都是当年儒生的鲜血所染。当地人说就是现在走在这条几乎已经被填平的沟道,人们还是感到很阴森,走路时常感到后面跟着一大群人,猛回头偶或还能看到屈死的儒生们阴魂不散的影子。听后让人不由得后背发凉,浑身冒冷汗。

临潼区洪庆堡村坑儒谷遗址

第三件事即,为了防止六国人谋反复国,对新建立的大秦王朝构成威胁,于是收缴六国的所有兵器融于一炉,铸成12个巨大的铜人。《过秦论》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胸前篆体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每尊铜人高五丈,一说三丈,大概是指坐姿,站起差不多就是五丈,重30吨,立于阿房宫外,以震慑御敌,江山永固,以期自他始皇帝起,永无休止地将赢氏天下传之千代万代。

阿房宫外仿制12金人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没成想如日中天的大秦王朝随着始皇帝的突然逝去很快土崩瓦解了,空留下了12个威武的铜人守在城西笑看云起云落,冷眼旁观变换于城头的大王旗帜。

唐代章碣作诗《焚书坑》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骑马打天下,骑马岂能治天下?人常说:民是水,官是舟,民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不体恤民情,为民请命,而是暴政如虎,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妄想简单地用烧掉诸子百家书籍就以为可以束敷和禁锢广大民众的思想,自以为收缴普天下所有兵器融于一炉,皇天之下厚土之上就只有手无寸铁的顺民,天下自此太平,没有死敌了,尽可为所欲为高枕无忧,这与荒唐可笑的闹剧“掩耳盗铃”又有何异!

秦始皇驾崩之沙丘

关于这12个铜人的命运,正史里鲜有记载,据忍受宫刑屈辱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这里的“宫”说的是秦的“阿房宫”。西汉王朝建立后,这“12金人”曾被移至汉长安城的长乐宫大夏殿前。后另据野史和民间传说,其中10个铜人被东汉末年窃取汉家天下的董卓凿碎铸成铜钱,用于坑害盘剥百姓,挥金如土,为非作歹,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后来便有了铜人是灾星的传闻,于是多年间再没有人敢动剩余的两个铜人。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又打起了铜人的主意,他试图把剩余的两个铜人运往洛阳,兴师动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运到铜人原上,“重不可致”如何也前行不了。这时便有传闻说铜人已成仙有了灵性,他不愿离开皇恩浩荡黄土深厚的关中道,于是摄于传言,魏明帝选择放弃,搬运的民众纷纷作鸟兽散,这样两个铜人便被遗弃在现在的铜人原上。此后这两个铜人就相依为伴,站立在高高的铜人原上冷眼看朝代更替,芸芸众生生生死死,俯瞰东流的渭水潮涨潮落,仰看头顶的蓝天云卷云舒。

探究这两个铜人最终的去向,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金人从原上运到邺城(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这里有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坚统一北方后,再从邺城将这两个金人运回长安销毁。

现在的考古专家进一步推测,当时铸造的十二个金人大小不一、重量不等。大的高达14米,重有90吨以上;而小的高也有8米,重有30吨以上,在过去没有现代化大型运输机械的情况下,由北到南,再由南到北长距离运送这样的庞然大物,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这一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而另一种说法是,两个铜人在人们不经意的某年某月某日,被玉皇大帝收走化作一缕青烟去了天宫,做了武将一左一右把守天宫大门。进一步印证说后来追随李世民的秦琼敬德就是这两个铜人受玉皇大帝的钦派,下凡来到人间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玄宗皇帝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说唐国公当年靠秦琼敬德把守帐门方能高枕无忧,以及后来民间纷纷张贴秦琼敬德做门神皆缘于此。我觉得这都是人们把吴承恩老先生的《西游记》看多了的胡乱演绎,不足为怪。

还有一种说法,当初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象征秦王朝永固的12金人也在其中。项羽是否真烧了三月不息的阿房宫史书尚无定论,而这高大体重的十二金人岂是一把火能烧掉的?

所以,比较可信的说法只能是:一种说法,秦始皇驾崩后,由于始皇帝对这十二个金人钟爱有加,作为皇陵陪葬,这12个铜人追随他的主人去了另一个世界。现在他们还在秦始皇陵下面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护佑着冥世界的大秦帝国。要想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只有等秦陵地宫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秦始皇陵远景其后为著名的骊山

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一直就在铜人原上。这两个铜人由于高大体重,黄土高原土质松散易于流失,两个被人们冷落遗忘在原上的铜人,由于脚下的黄土长期被雨水冲刷,逐渐倾斜滚入旁边的沟道里,最后在岁月堆积的泥沙中深埋于谷底,或是因黄土土质松软加之关中道秋季多雨不堪承载如此巨大的重量逐渐沉陷或崩塌,两个铜人最后被周围的黄土慢慢吞没了,成为了如今地貌改变后铜人原的一部分。这在朝代更替频繁,战乱频发的过去,当政者无暇顾及,民众疲于生计,弃于荒野的铜人沦为这样的结局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关12铜人的诗作不少,个人唯觉这首最妙,诗云:“朝做干戈化炉红,暮看焚尽阿房宫。高祖移转置长安,又见两汉做山崩。董卓敛财铸小钱,化掉十人为取铜。金人未拭相离泪,符坚添薪尽烧空。何来千秋万世业,当年痴心是祖龙。”

铜人原远景

穿越了多少个朝代见证了无数次兴衰的铜人,最后在人间的风雨沧桑中慢慢地淹没于历史长河而不被后人知晓踪迹,只留下铜人原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名称,伴随着极富传奇的故事,世代传扬一直到今天,为后人特别是关中人所津津乐道。只是因为上世纪末陈忠实老先生写了那部作枕头的鸿篇巨著《白鹿原》,轰动世界,名不见经传的白鹿原名声大噪,相形见拙的铜人原才渐渐被人们冷落甚至遗忘了。

201810月于芷阳新苑


(作者简介:姜永学,高级英语教师,1964年1月生,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办芷阳村人,现供职于临潼区华清中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