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塘的故事

 凡人的书库 2020-05-21

  杨百万故里杨塘村名胜古迹

(2017-05-06 21:55:05)



赤溪街道杨塘村由好孝、方家、杨家、俞家四村合并而成,是赤溪街道规模比较大的行政村之一,也是赤溪街道纺织企业比较发达的村之一。到明代,兰溪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志书《正德兰溪县志》中就有杨塘市的记载。

杨塘因杨百万而出名,杨百万的故事动人。为了纪念杨百万的诞辰,近年来还专门新兴一个农历八月十五的交流会。

          杨百万发迹的故事
     赤溪街道杨塘以前有个叫杨百万的人。杨百万家里很穷,穷得叮当响。为了家中度过难关,其母亲只好将才8岁的他安排到本村一财主家养牛度饥。除了要放牛还要每天割一蔀篮草用来晒干草过冬。这对于一个年龄才8岁的小孩来讲,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好在他在村傍边一个叫东庆殿后发现了一桩仙草,割一刀马上就长起来,割之不尽,而且非常嫩绿。财主看见他天天都能够割回这一大蔀篮鲜嫩的青草回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由于有一桩割不完的仙草,杨百万每天吃过中饭后就到东庆殿里睡一大觉,到时候去割几刀就将满篮子的草背回财主家。财主佩服这小孩,而在财主家的佃头却非常妒忌这小孩。有一次,佃头偷偷地跟着杨百万看个究竟,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暗地里拿了一把锄头将那桩仙草给毁掉了。
     第二天,杨百万又去那殿去睡觉,睡觉后又去割草,可伶这草已经死了,杨百万非常伤心。回到家里对母亲说不去那财主家养牛割草了。母亲问他干什么不去,杨百万就将事情的原委一一说给母亲听。母亲也感到奇怪,问草下面有没有什么东西,杨百万说不知道。在母亲的指点下,杨百万真的到原地看个究竟。发现底下有一只盆子,随将盆子拿回家。母亲将那盆子用来喂鸡,里面的鸡糠始终不会少掉。母亲怀疑鸡不愿意吃食而不会少掉,就不让喂鸡了。随将那盆子冼干净放起来。谁知道戴在手上的一枚戒指掉进了盆子,捡上来后那盆子里又长一枚起来,连续七八次都是这样,捡之不尽,于是就知一二。母亲将原委讲于儿子杨百万听,杨百万发现是有这么回事,就建议母亲到舅舅家借一块银元来如此试试,果真生效。就这样杨百万有了这聚宝盆和取之不尽的银元,就成了当地有名的暴发户了。

                  杨百万嫁女借杠
    杨百万有财有实力,嫁女儿自然风光。婚嫁的礼物除了吃的、用的、住的都面面俱全外,就连棺材也嫁过去。至于路吗,用石板铺到女儿夫家门口,就意味着不借别人的路。杨百万自认为有钱,凡事都不求别人。就是嫁女也如此。当那天女儿出嫁时,所有的嫁妆都到位,准备起程。不知道谁在喊:棺材杠放在哪里?这下倒霉了。那木工老早在打算他,故意不做棺材杠。由于时间时辰已经到,杨百万只好请人到平时扛棺材的了哪里去借了。
    人们留下这样一个悬念:杨百万这么有钱都要向别人借东西。

                邱十码与杨百万
    早年,邱村有一位邱员外,他跟杨塘有名的杨员外是亲家,这邱杨两家都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两老头子碰到一起,喝茶吃酒吹牛,谁都不服谁。
     一天,这对亲家喝茶闲聊。聊着聊着,渐渐谈起天下好玩的地方来。杨员外说:“你别不服,我京里都去过,你去过吗?”邱员外说:“到京里又算得了什么,我手里有钱,什么地方去不来?”杨员外说:“是呀,京里是去得来。但你能见到皇上吗?”邱员外噎得说不出话来。这个杨员外不但到过京里,据说连皇上都见过。杨员外中气足调门响,直吹得邱员外脸红脖子粗,他只好说:“好好好,你能。你有本事,就带我去见见皇上,来去车旅费全部我出。”
    过了几天,邱员外真的来了。他带足了银两,非得邀请杨员外去京里嬉。杨员外没想到他这个老亲家动了真格,就跟他动了身。
    他们来到京里,找了家客栈安顿下来,吃过酒,喝过茶,就往皇帝住的金銮殿来。杨百万说见过皇上,这事谁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可今天他非得想个办法见皇上不可,否则他这个亲家回去必定讥笑他。杨员外有办法呀,他早已胸有成竹,怎办?这金銮殿外不是挂着一个大钟么,这钟一敲,不就进去了么。于是杨员外对邱员外说:“前面挂着的一个钟你看到了吗?”邱员外点头说:“看到了。”“这个钟呀,专门放这里让游人敲的。到过京里的人都要去敲一敲。”邱员外在家里虽然人五人六,但很少出门,他根本不懂京里的规矩,哪管三七二十一,袖子一揽,拿起钟锤就使劲敲了起来:“噹!噹!噹……”
    正当邱员外兴头之上,只见大门里拥出一几个穿黄马卦的,如狼似虎的扑向前来,不由分说,将邱杨两员外带了进去。邱员外哪里见过这个阵势,嘴巴张了张说不出话来。杨员外一门心思叫邱员外破财,看他还敢不敢在他面前吹牛,“嘭嘭嘭”叩完头说:“草民姓杨,这位邱员外,特地前来捐献军饷。”邱员外偷眼一看,上首坐着一个戏台子里老生一样的人,很是威严,吓得话都说不出,只好装出慷慨大度的样子回答:“草民愿助白银十万两。”
    至于这位是不是皇上,他两个都说不清。反正邱员外十万两银子出脱了。从此,邱员外被人称为邱十码(注:十码等于百万),杨员外也被人称“杨百万”了。

       杨大湖的传说

   元朝末年,兰溪西乡有个名叫杨塘的村庄。村里有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他三岁时得了一场重病,一位好心人花了一百文钱把他救活了。因此,村里人就叫他杨百文。小百文的母亲在财主家干杂货,他则在财主家放牛。后来,小百文得到了一个聚宝盆,但他遵照母亲的话,长大后还是勤劳如初。他历尽艰辛,终成巨富,产业之大,无人可比,人称杨百万。

  据明清时期统计,在地势平坦的杨塘,有一个湖面面积达160亩的杨大湖,当地群众说是当年杨百万为了女儿方便洗涤而挖的。

  相传,杨百万膝下无子,单生一女,嫁给邻村俞家姓俞的富户为媳。一日,杨百万到女儿家玩,问起女儿生活可好。女儿答曰:“好是好,就是洗涤不方便。”杨百万听了女儿的话,心中不安,他想:自己乃一方首富,号称半州,人叫杨百万,怎么连自己女儿洗涤的小问题都解决不了,岂不让人家笑去。左思右想,他决定开挖一口池塘赠给女儿。

  主意已定,杨百万便对女儿说:“如果你请得一名健汉,将下洪溪沿溪的石柱往好孝村方向背去,他背到哪里,我就将塘开到哪里,作为补给你的嫁妆。”女儿听了父亲的话,高兴得很,立即请了西乡有名的大力士,背起石柱,从下洪溪一直往好孝村的方向背去。由于石柱太重,大力士背到好孝村的两门头实在吃不消了,只好放下。

  几天后,杨百万招募了上万民工,从下洪溪沿开始,经灵隐殿,穿过俞家村,一直到两门头,夜以继日地开挖。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挖成了一个全长2500米、面积160亩的湖,杨百万取名为“杨大湖”。

七八百年来,杨大湖给杨塘的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杨大湖两岸柳树成荫、百花飘香;夏夜凉风习习,荷送清香;秋日红菱满湖,菱香扑鼻;寒冬腊月梅花绽放,鱼肥虾跳,好一个富饶的鱼米之乡。

               千年古樟.东溪桥.碑记

 古朴的石桥,桥下缓缓流淌的溪水,不远处一棵千年的古樟树讲述着这座古村落的沧桑变幻。草木,禾苗,良田,古树掩映下的村庄若隐若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远离繁华都市的喧嚣,进入眼帘的是纵横伸展如诗如画般的自然之美。

 细雨润香樟,亦湿润心事,穿过时空散落在袅袅飘烟,朦胧悠扬的江南雨巷斜亭,在江南的原野氤氲一片片粉红的故事。青石板,古弄堂,青衫衣,红纸伞下婷娉倩影走在暮春深处。如此景致,宛如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水墨画。

    清冽的东溪水常年流淌,春日里溪水更加清澈通透,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毛巡山上流下的泉水将水草梳理得丝丝线线,轻柔盈软,随水波荡漾纹理舞动得十分俏皮,如美人数千青丝般飘柔,生香迷离,让人神魂颠倒。

 东溪河上的东溪桥是清康熙年间修建的古桥,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它默默地承载着世世代代农人的忙碌,游子的远行。东溪桥旧名杨公桥,在杨塘之东,杨塘以西赴兰要道也,杨塘胜境之区也。杨湖以贯乎其中,有长溪以绕全境乎。其东左寺右庙,顾盼生雄,长桥卧波,引溪为名,名克逞其实矣哉,而何以旧名杨公桥者,盖以杨公克怀所达也。在桥的东南方向约十米处有一石头亭,亭中立有一石碑,即为当年东溪桥重建竣工时所建的《东溪桥重修记》石亭碑,介绍当年重建东溪桥的前后经过。常听祖辈们说东溪桥,石亭碑,古樟树,观音阁,东溪殿,花厅是我们杨塘的标志和骄傲。随着历史变迁洗礼,东溪殿已不复存在,但其它的标志物在重修复建中保留了下来,如今留给我们后人的是那份沉甸甸的继承和发扬!

    宋代诗人舒岳祥的一首《樟树》这样写道:“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春来片片流红叶,谁与题诗放下滩。”这样的古樟树,村子里一,据考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棵樟树胸径十二米,平均冠幅十八米,树高二十一米,虽说树龄有一千多年,但长势依然旺盛,庞大树干需要七八个壮汉才能合围。而最神奇的地方是空心的树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树洞,能够摆下一张八仙桌。小时候经常约三五童伴攀爬古樟林,掏鸟窝,捉迷藏,在树洞内纳凉打牌睡觉。老人说樟树里住着樟树娘娘,不让随便乱爬,可好多时候从树上掉下后皆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樟树娘娘保佑的。逢年过节,村子里老老少少都会来樟树脚下跪拜樟树娘娘,祈祷来年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古樟树也早已成为了这里人们的精神图腾。

 东溪桥,千年古樟树,那永远是家乡的景家乡的情。如一首诗一阙词,是远方万千游子的思乡情结。那里有我日夜相思的故土家园,有我和蔼可亲的家乡父老,无论身处何方,家乡是永远不变的牵挂......

那桥,那树,都是杨塘村的标志。

附《东溪桥重建记》

  现存的《东溪桥重建记》石亭碑 东溪桥在杨塘东向,现在是下王经杨塘通往兰溪的公路桥之一。咸丰年间,该桥损坏严重,需要重建。有人劝当年家庭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俞国桢为头首,重建该桥。俞国桢量知自己难以担任此任,就派俞长春与何瑞麟商议,何瑞麟欣然答应此事,并派自己的孙子何屺担当督管之任,使该桥如期完工。在桥的东南方向约10米处有一石头亭,亭中立有一石碑,即为当年东溪桥重建竣工时所建的《东溪桥重修记》石亭碑,介绍当年重建东溪桥的前后经过,内容如下:

东溪桥者旧名杨公桥,在杨塘之东,杨塘以西赴兰要道也,杨塘胜境之区也。杨湖以贯乎其中,有长溪以绕全境乎。其东左寺右庙,顾盼生雄,长桥卧波,引溪为名,名克逞其实矣哉,而何以旧名杨公桥者,盖以克怀所达也。桥以人名而杨公可垂不朽矣。虽然有建之者而无增修之者,则未能永朽于无穷也。有元历明及清国国朝增修者代不一人。俞氏谱牒咸载,所以永不朽于无穷也,由康熙至咸丰二百有余岁,桥复坏矣。有俞良东者劝俞公国桢为首,邀俞长春奔告于吾祖,吾祖欣然允诺。立命吾父及章大邦、俞国桢、俞朝佐、俞长春、俞良东,邀集乐行善事,诸公共成十四股余,平襄修理而桥可成功矣。于是俞公国桢宴诸公会议修桥,命屺及俞朝佐辈督理造桥。苑惧无以副诸公之望,兢兢业业。自丁巳仲秋始,至戊午季秋搞成,而桥于是乎一新矣。夫杨公建之而后人重建,之后人亦与杨公并垂不朽矣。虽然后之视今,一亦犹公之视昔,吾能不以后人而望后人也。后之仁人君子有后能增修东溪桥者,亦相与共垂不朽云。

何瑞麟、王茂萱、俞国桢、龚凤鸣、倪肇熊、钱元吉、何万松、俞家训,以上各助洋银壹佰叁拾元。

章德辉、毛树棠、俞尧勲 、徐振南、毛聚焕 、徐陆云、徐步高、郑连成、方圣华、何大镛、何履中、吴毓秀,以上各助洋银陆拾伍元。

俞增第助钱念四仟文、俞步潮助钱念四仟文、 俞步阶助钱十仟文、俞长春助钱十仟文。

通共用洋银结钱贰仟贰佰陆拾壹仟捌佰拾文。

总事:何瑞麟 理事:何万松 俞朝佐 俞国桢 何屺 俞贡和 俞长春 俞良东 方佩镕

                                    汤邑何屺撰并书

                            大清咸丰戊午年季秋月 毂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