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维:骊山的晚照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骊山的晚照

罗维

忘不了你呀,故乡的骊山。

你那自然的造化、人文的美景是您儿女们记忆的门栓,时时扣动我感情的门扉。

高中时,我就读于骊山脚下的华清中学,地理的优势,使我抬头就可见骊山,所以也领略了不少骊山的美景。可最令人心醉的,却是您那晚照的美丽色彩。

夏日午后,一阵骤雨,将天地间冲洗个痛快淋漓,乍晴,就见骄阳西坠,举目骊山,只见西南方向的老母殿和那座山峰,浓酽酽的翠绿,仿佛要滑落一样,被西北方向而至的霞光映照得鲜艳无比。好一个山在红霞上的剪影!你看:那霞红的似火,却不觉得有那炙炙的热浪;那霞红得似缲,却不见有任何织做的痕迹。彤彤如朱,灿得快要渗出水来。嗯,那是您母性的温柔。茸茸的霞光轻舒地抚弄着骊山,就像年轻的母亲打扮要去外婆家的女儿。那山仿佛不是土石堆积而成,而是谁从纺织喷丝头前捡了一团纤丝,顺手一抛,落在了那儿。青翠的山麓被尽情的涂抹,丝毫不见得吝啬,丝毫不见得厌烦,妆扮出骊山的娇媚、骊山的隽秀。那骊山也不羞涩,自然而然,从容大度地将自己沉浸于霞光之中,清得一疵不觅,净得一污无染,静得就像整个宇宙都沉入了一个无动于衷的休眠状态。那是正在上轿的姑娘啊。一切澄清得只有阳光彤彤的红、山色墨墨的绿,这就是骊山晚照的精髓。那年,我们从校园的楼廊上观晚照,看到了那晕红之中熔化了的墨,晶莹的亮光在不断闪耀,将我们生命的烈火不断撩拨,我们也成了骊山晚照的一部分。

我想,那气名盖世的中国画,不就是从这儿萌生的吗?红的极处作丹,绿的极处作墨,缤纷的色彩、自然的灵性全在这二者之间,丹色的天界、墨色的生命、晶莹的填白,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就是中国画的丰富内蕴了。置身其中,便有揽及宇宙、触指自然的感受和惬意。

这时,天地间真正最伟大、最幸福的才是我们。

骊山晚照是珍稀无比的。

登泰山而小鲁,朝东海而观日出。这无疑都是人们所极其珍视的佳机。但依骊山而观晚照却极少有人谈及。并非景物本身没有魅力,而是真正能得其精华者极少。只要天晴便有落日,有落日便有晚照,这未免普通得近乎庸俗。没有特色没有魅力,更没有了景致。而夏日的疾风往往在雨前吹得世界浑浑浊浊,使晚照失去了自然。只有风定雨疾,骤作乍住,将一切的一切都浇刷得一尘不染,一切的一切都返还了本来面目,那自然的灵性便分娩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才是骊山晚照,才是真正的你呀,骊山。

骊山晚照只有两种颜色:火红的丹、绿极的墨。临潼是养人的,晚照的霞光便是灵犀的辉光。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们妄想将自己意识中的风流蚀刻在骊山这座灵性的史碑上,可他们却犯了同一个错误:不识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天子龙孙。那个千古一帝秦始皇倒是聪明,他在骊山脚下建造了自己的陵墓,企图将人间的所有财富千秋占有。好霸道哟。他怎会想到两千年后的今天,那座他们以企铭记自己强权伟业的骊山,支成了他们的罪牍。他们怎能预料:在骊山脚下,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给骊山又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霞光,给临潼人的脸上又增添了一份幸福的光芒。贯通祖国东西疆域的高速公路、现代化的电气铁路、明净而宏伟的楼群……无不向人们表述着骊山这片壮美土地上的神速发展变化。你看,那络绎不绝的旅游者的微笑就是佐证。

就在我又一次修改这篇文稿的时候,从全国铁路总公司传来了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动车组从西安北站驶往兰州西站,进入古丝绸之路重镇、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兰州。而拥有中国西北最大货运编组站的骊山脚下,将呈现出一派更加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谁不衷心您呀,骊山。

(作者简介:罗维,原名罗红卫,1966年生于临潼零河岸边的小村,从事过媒体编辑和采写,“陕西地域文学三大地域三大代表”提出者,喜好情景散文和文评,现从职于陕西华山技师学院管理工作,中共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